

涉嫌故意不发货诈骗,若不构成犯罪,可处五至十日拘留,可并处五百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处十至十五日拘留,可并处一千元罚款。若涉及较大金额诈骗,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法律分析
故意不发货涉嫌诈骗,尚不够成犯罪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拓展延伸
故意不发货的法律后果
故意不发货属于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其法律后果严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商家故意不发货,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首先,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履行合同,要求其立即发货或提供合理解释。其次,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寻求帮助并追究商家的责任。此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商家退款,并要求商家承担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违约金等。如果商家的行为构成欺诈,消费者还可以向机关报案,追究商家的刑事责任。总之,故意不发货将面临合同纠纷、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等法律后果,敦促商家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维护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结语
故意不发货涉嫌诈骗,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其法律后果严重。消费者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包括要求商家履行合同、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要求退款并追究商家违约责任。如果商家的行为构成欺诈,消费者还可报案追究商家刑事责任。敦促商家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维护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