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不意味着诈骗罪免于刑罚,而是一种法院采取的强制措施。判处刑罚与取保候审无必然关系,具体判断标准不同。司法实践表明,只有罪轻者可取保候审,争取缓刑机会较大。法院判决结果取决于犯罪情节、性质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诈骗罪属于经济犯罪,需准确判断是否非法占有,并考虑民事救济途径。
法律分析
一、诈骗罪取保候审后还能判刑吗
诈骗罪取保候审后经法院判决构成犯罪还是会判刑的。取保候审与判决结果没有必然的关系。取保候审了不一定意味着判刑。两者判断、衡量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只要能够取保候审就一定会判刑,不用进去坐牢。从司法实践来看,只有罪轻的可以办理取保候审,争取缓刑的机会就大一些。
取保候审是在法院未审理判决前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是一种刑罚,如果法院审理后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诈骗罪的,会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来定罪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取保候审后法院怎么判?
取保候审后,如果检察院免予起诉就没事了,如起诉到法院,法院会给个结果,有执行实刑的可能。具体的要看情节,一般来说,取保候审后诉到了法院的,判缓刑的可能性大。
具体的法院会怎么判,还需要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是否判处缓刑,主要考虑其所犯罪行的轻重和社会危害。被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最终被判处缓刑,关键还是依据其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来确定。
诈骗罪属于经济犯罪,区别于暴力犯罪的人身危害性。准确把握经济违法行为的入刑标准,准确认定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的性质,对于加强产权保护、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改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应当把被骗的财产损失能否通过民事救济途径挽回,作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判断标准。
结语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规定,诈骗罪取保候审后是否会判刑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取保候审并不是一种刑罚,而是在法院未审理判决前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如果法院审理后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诈骗罪,会根据犯罪情节来定罪量刑。在司法实践中,只有罪轻的可以办理取保候审,争取缓刑的机会就大一些。对于被骗的财产损失能否通过民事救济途径挽回,也是判断是否构成非法占有的重要标准。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九十六条 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本规定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其违反规定的情节,决定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其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变更强制措施或者给予治安管理处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其先行拘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决定取保候审的,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负责执行的派出所应当及时通知决定取保候审的机关。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一百零一条 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本规定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有关规定,也没有重新故意犯罪的,或者具有本规定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在解除取保候审、变更强制措施的同时,公安机关应当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通知银行如数退还保证金。
被取保候审人可以凭退还保证金决定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被取保候审人委托他人领取的,应当出具委托书。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五条 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请批准逮捕:
(一)涉嫌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干扰证人作证、串供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的;
(六)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情节严重的,或者两次以上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
(七)经传讯无正当理由不到案,情节严重的,或者经两次以上传讯不到案的;
(八)违反规定进入特定场所、从事特定活动或者与特定人员会见、通信两次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