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8、艺术传达:是文艺创作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把艺术家艺术构思的成果通过物态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制造出物态化形式的艺术品。
9、典型化:艺术美的集中体现,是艺术典型。艺术典型的创造过程就是典型化。它是一切艺术门类创造艺术美的共同规律。其中,偏于再现的艺术的典型化,包括概括化和个性化两方面的内容;偏于表现的艺术的典型化,则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标。
10、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形象出发想象、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
11、艺术修养:是指艺术家对艺术知识的积累,艺术鉴赏的能力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本领所达到的程度。
12、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培养问题,以及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合乎自我完善等方面。
13、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主体经过转化,成为外在的、异己的东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赋予“异化”以新的含义,把它同现实化、对象化、物化、外化区别开来。人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把属人的本质体现在对象中,这就是主体的现实化、对象化、物化、外化。到了私有制社会,劳动生产的结果为剥削阶级所获取,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剥削阶级掠夺的东西也就越多,力量越是强大。于是劳动产品对于劳动者来说,成了异己的、统治自己的、压迫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三简答:
17、如何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进行分类?
着眼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分为第一性的现实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和第二性的艺术美;着眼于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则可以将其分为崇高、悲、滑稽、喜、优美等。
18、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于崇高?为什么?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阳刚之美不能完全等同于崇高。因为壮美、阳刚之美,以及雄浑、豪放等品格,实际上大都指的是文章的风格以及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特点。这种壮美的格调仍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为特点,而不是指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涵义。
19、如何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内在涵义?
崇高其实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含义。美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的内容是人的真、善统一的实践,它的形式是对这种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人类争取真与善达到统一的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其形式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荡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崇高对象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呈现的。而那些反映着这种冲突印痕的静态形象,便同样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20、作为审美范畴的悲有何特点?
悲,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它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悲惨事件。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21、悲剧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
从文艺史上看,悲剧的表现形态通常被认为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等,但是如果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该分清新生力量的悲剧和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此外还有不能归入前二者的“小人物”的悲剧。
22、滑稽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
滑稽的本质特征,侧重于在对丑的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居于主导地位时,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被任意揶揄、摆弄的对象。这时候,这种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事物仍然要坚持以往昔的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引人发笑,从反面肯定了实践主体的胜利斗争,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滑稽。
23、简述审美理想对美的创造的作用。
审美理想在审美实践中产生,它体现了主体内在的固有尺度的要求,因而它一经产生,就对人的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实践发生巨大的反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审美理想的形成,使人们有可能自觉地感受美、认识美,从而能够及时、迅速、敏锐地发现和观赏对象的美;二,审美理想体现着人们进行美的创造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忱,吸引着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英勇献身。
24、进行美的创造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一,来自社会实践的高尚的审美理想;二,把握客观对象或使用的物质材料的内在规律;三,得心应手的创造才能和技巧。
25、在《手稿》里,马克思是论述了异化劳动哪几个方面的规定?
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二,人同劳动生活本身的异化;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四,人同人的异化。
26、生产劳动的审美意义包含哪些方面?
一,劳动场面和劳动过程的美,包括劳动主体的美、劳动工具的美、劳动环境的美、劳动组织的美;二,劳动产品的美。
27、为什么说劳动能给人以审美愉快?
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人类不断地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使得人类的作为变成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不断趋向统一的活动,变成发现美的尺度与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即现实美的创造活动。正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一方面不断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面貌,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打上人类意志的标记,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不断提高了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当人们在实践中,由于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得到感性的显现,便会感到一种自由创造的愉快,这是从“直观自身”中所获得的愉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愉快。
28、现实美的创造包括哪些范围?
现实美的创造领域是无比广阔的,表现在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生产劳动的美化;自然的美化;日常生活的美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的美化,等等。
29、简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态化的积极成果,集中地体现了艺术美创造的特有的本质。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先后承续、互有渗透的三个环节。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其发端的;在艺术构思阶段,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酝酿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终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设计;要把艺术构思的成果通过物态化形式固定下来,就需要艺术传达活动,艺术传达活动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传达活动,物态化形式的艺术作品最终创造完成。
30、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对艺术美的创造有何重要意义?
艺术家创作个性,对艺术美的创造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是由其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但由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造成的作品艺术美的个性特色,则显然对构成艺术美的丰富性,具有十分积极和明显的意义。正是由于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存在,才不断地增添着艺术园地的无穷意趣,满足着人们丰富多样的审美要求;从另一方面说,艺术贵在创新,艺术家只有对社会生活持有独特的审美发现并能以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创造出独树一帜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艺术美。
31、偏于再现的艺术与偏于表现的艺术在典型化上有那些不同要求?
偏于再现的艺术的典型化,以创造完美的艺术典型为目标,这种典型化工作,包括概括话与个性化两方面的内容;偏于表现的艺术的典型化,侧重于艺术家主观情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标,要求达到情与理的统一。
32、美育的特殊职能何在?
美育的具体职能可以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四论述:
8、如何把握优美与崇高、滑稽的不同本质特征?
崇高与滑稽,作为一个“统一过程”,记录着主、客体斗争历程或趋势的鲜明痕迹。它们的共同美学特征,是在主、客体压倒关系的动态转化中,各以压倒式的统一方式,显现人的本质力量,造成自我观照的独特审美价值。优美则不同,首先,它没有任何统一过程的痕迹,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其次,它不是一种压倒式的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交融无间的辩正统一;其三,它不是在自身构成中包含着丑,而恰恰是在与丑的抗争中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形态,它本身排除了丑,并与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较而存在。这样,便构成了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和谐。
9、艺术美的创造对艺术家提出了那些要求?
一,艺术家应该建立雄厚的生活基础,艺术家的社会生活实践,对艺术美的创造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意义;二,艺术家在艺术美的创造中的一切思想和情感活动,都受世界观的制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于艺术美的创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三,艺术家必须在自己特有的生活实践和艺术时实践中,不断锻炼艺术技巧,增强艺术才能,提高艺术修养;四,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对艺术美的创造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艺术家必须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以期创造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艺术美。
10、现实美创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怎样把握“合目的性平衡律”与“合规律性协调律”?
现实美的创造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合目的性平衡律与合规律性协调律。首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自然而存在,同时,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样,人类为了维护个体和整个族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同周围的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就是合目的性平衡律的基本含义。其次,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不断地在客观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要取得积极的效果,还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就是现实美创造中的合规律性协调律。上述二者是辨证的统一,合目的性平衡律只有在合规律性协调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合规律性协调律必须符合合目的性平衡律的要求才有意义。
11、试述现实美的创造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
12、为什么说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
13、“如果我们谈的是使用价值,那就可以有把握地说,那些为原始氏族用来作装饰的东西,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表现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只是后来才开始显得是美丽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如何评价普列汉诺夫的这段话?
14、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考研指导:美学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专题(二)
名词解释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是一种技艺,但它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存在。
2.意象即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象,它是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交融而形成的具有显著的主客体因素的主观映象。
3.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地感受上升为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4.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意味着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所能到达的理解范围。“期待视野”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接受者从过去曾阅读过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的艺术经验,如对各种艺术形式、风格、技巧的认识;二、接受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三、接受者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文化水平、生活经历等。
5.电影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蒙太奇”。“蒙太奇”即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是装配、组接的意思。用于电影艺术,也就是镜头的组接。电影艺术运用“蒙太奇”手法把不同映象的镜头加以剪辑和连接,使之构成合乎生活逻辑的连续的画面。
四、分析。
1.错。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而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人生经验的审美开掘程度。一味用生活原则对待艺术,极易导致对艺术的悖离性误读,从而使艺术沦为生活的附庸。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只能从艺术家自身寻找根据。
2.错。艺术创造不就等于审美创造,艺术不仅求美,也求真求善,艺术之于人类,其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3.错。审美对象是一种非实体存在,或者如萨特所说是一种“非现实”的“幻想存在”。艺术的审美对象本质上是经验的对象:一开始是知觉经验中的对象,继而是心理体验的对象。
4.错。“接受”这一概念不同于“欣赏”或“鉴赏”。欣赏是一种愉悦状态中的赏玩,它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种常态、一种理想的、审美化的过程。接受所意味的是主体把对象作为自己的对象的行为或反应,它往往指示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域。
五、简答: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它不靠上帝的推动,也不是外力使然,而是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艺术审美创造的深刻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渴望超越存在的境况,以通达宇宙的本真状态,是人类永难摆脱的宿命般的追求。
2.它不是以思想概念方式存在的逻辑形式,也不是机械、干瘪的物理形式,而是意蕴内含其中的直觉形式。所谓“意蕴内含其中”,是说在这种审美形式里积淀着理性内容,渗透着艺术家全部的生活经验、人生理想与审美期待,因此是“有意味的”,富有召唤结构的。所谓“直觉形式”,指的是这种形式是凭借感觉、心灵把握而毋须概念、逻辑介入的生命形式。
3.艺术本体从实在层次向经验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由于这个原因,艺术的审美对象无论是对于创造主体来说,还是对于接受主体来说,都不是预成的,也不是静态的,凝固不变的,而是一种生成的,动态的,开放的结构。从艺术品的结构层次来看经验层次似乎介于实在层次与超验层次之间,其实从结构整体来看,经验层次却涵盖着实在层次和超验层次,是艺术品的主体层次。
4.意象的基础是“象”,“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则失去灵魂,也称不上“意象”。“意”包孕在“象”中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形而有味。在一个意象中,我们看得见的是“象”,而品得出的是“意”。意象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间自有血脉流通,不可割离。“意”与“象”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唯有二者的结合才有意义。
5.(1)主观性。审美意象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主观性。(2)会意性。从根本上说,意象就是要传达出概念语言、逻辑推理为力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的经验。意象表现方式的特征是会意性。(3)独创性。任何具体的审美意象,都是创作者独特的创造。
6.了解意境的构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意境的本质特征。实境和虚境是构成意境的两元,意境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所谓实境是指直接呈现的蕴涵情景、形神的特定艺术形象。而虚境则是指由特定形象在幻想、联想、想象中生成的形象。实境触生虚境,虚境又映照实境,往复相生,婉转相关,产生流动之美、理想之美、形成无穷意趣,造就“通体皆灵”的意境。
7.首先,审美接受是艺术活动的最后完成。其次,审美接受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再次,艺术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是徘徊于现实与非现实,此岸与彼岸的桥梁。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人力图超越现实,超越此岸的永远不懈的追求。
8.接受对象。接受主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适应性相关。
9.心意领会与直观观照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直观观照主要是接受者对审美客体外观形式的直接性感知。而心意领悟则是接受者对对象意蕴的直觉性领悟,是对审美意象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更突出理性的因素。第二,直观观照是以客体对象为主,心理活动是被引发的,是情与物的初步相合。而心意领悟表现出更大的主体性,特别表现在以想象或意向性方式去填补对象留下的“空白”和“不确定”之处。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者往往借助自己的审美经验,乃至全部生活经验去完成这一再创造。
六、论述:
1.追求形式是艺术创造难以割舍的情结。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品的本体存在。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也就是审美形式的价值。
我们所理解的形式是与内容须臾不能分离的形式,是意蕴内含其中的直觉形式。
艺术作品审美形式的创造,不是仅仅靠心灵的直觉就能完成的,并不脱离感性的材料而必须借助于感性材料以实现自身。
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构成艺术作品的价值本体。靠了这种形式,艺术家营造了一个自足的意象世界。
2.所谓艺术品的二重性,是指艺术品作为本体存在在人类经验中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一)确定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实在层次上,任何一种艺术品,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都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实在对象。再次表现在它的超验层次上。它毕竟是建立在物质是在层和经验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此二者的稳固性,必然带来超验层次的确定性。
(二)非确定性。主要是由艺术品的功能结构造成的。艺术品的实体实在提供了审美对象,但一经给定,就超越了实在对象的范围,进入了广大的人类经验领域。人类的经验领域是一个具有无限可塑性的领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我们认为以审美经验的传达为中心,可以把艺术品大体分为这样三个层次:即实在层次、经验层次、超验层次。
(一)实在层次。指某一具体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作为物质客体的艺术品,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可是更为本质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材料,还应有对这些物质材料的合规律的组合。艺术品的这种物理时空的存在,可以看作是艺术品本体存在的载体。
(二)经验层次。这一层大体相当于茵伽登的“再现客体层”。是指在艺术品中呈现出来的想象的世界,或者说某一艺术品在人类经验中的存在。从艺术品的结构层次来看经验层次似乎介于实在层次与超验层次之间,其实从结构整体来看,经验层次却涵盖着实在层次和超验层次,是艺术品的主体层次。
(三)超验层次。指某一艺术品超越人类特有经验领域的存在。超验层,是艺术品中既不脱离形象意义而又超越经验意义的东西,是更深远、更内在的东西,是艺术品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层次。
4.艺术审美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即直观观照、心意领会、形上彻悟。
审美接受始于审美感官对审美客体的直观观照。此阶段表现为接受主体对作品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或直觉)。在这个阶段,客体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客体从其实在的形式特征向主体传递审美信息,接受主体循着这种感性形式特征达到知觉的完形。
心意领悟是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和阶段,是直观观照的深化,是艺术审美接受的核心层次。该阶段表现为接受主体对作品形象的读解和体会。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按作品提供的形象来理解作品,则这个阶段,接受主体主要是依自身的审美经验来丰富作品,以想象的方式填补作品的空白,是对形象的再创造,再体验。
形上彻悟是整个情感和心灵生命的一种深度满足和愉快,是一种超功利、超感官、超心意的,涤除一切私欲杂念的审美境界,是“悦志悦神”的体验。作为艺术审美接受的最高境界,形上彻悟是在直观观照和心意领悟基础上达到的一种审美升华,是精神人格和心灵生命的彻悟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