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过程
课前朗读《精卫填海》
同学们读得不但准确、流畅,还读出了感情,真棒!
1.老师想问问这篇文章从语言形式上看有什么不同呢?(文言文
2.学习这类文章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读准字音,借助标点读好停顿,借 助注释、插图等读懂句意)真会学习!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你们老师重视方 法传授,善教的好老师!习得读文言的方法,以便我们能阅读更多中国古代文化 瑰宝。
今天很荣幸和你们一起交流、学习!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一一 课件出示:25《王戎不取道旁 李》。师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指名一生读。齐读。
2.汉字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历史,老师备课时发现“戎”很有意思,
所以带来它的历史和大家一起分享!
A.(课件出示“戎”起源)―戎”为象形字,由两部分组成一一“戈”指的是长 柄兵器,“十”是盾牌的握柄,代盾牌,戈加盾是古代士兵基本装备,本义是兵 器的总称。
B.学写“戎”。注意“戎”的笔顺,先长横,再短横;注意两个撇画,第一个是 竖撇,斜钩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第二个是斜撇,要写出锋芒。 J C.能给“戎”组两个词吗?
3.请和老师一起将课题写完整吧!(板书课题)
师:第25课.…齐读课题
4.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 “取”,拿;“道”道路旁。
小结方法:先理解关键词语意思,再连词成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译文方法。
5.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吧,
二、一读,读准字音
1.师:打开课本110页自己试着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课件:一读, 读准字音)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过渡:看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一定能通过老师的检测 !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唯 唯/戎不动(通过预习你觉得该怎么读? 一生读,你读的很准确,齐读) 诸 诸小儿 (其实诸我们生活中常用,诸位老师,诸位同学,“诸”为何意?
指众多同学;那“诸小儿”,何意呢?指众多小孩。) 诸位同学,请看下一行!
折 折枝 多子折枝(谁来读?从字到短语都读得很正确,记住此处“折”读 第二声,齐读)
竞 竞走 竞走取之(此处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竞为后鼻音,带领同学们读一遍)
3.放到文中你们还会读吗?请自由练读一遍。
(课件出示全文),指名请五生。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他们当评委!
师:他们读得怎样?谁来评价?
评价:你读准了字音,是我们的榜样,谢谢! 字音准确!朗读小能手!
三、二读,读好停顿
过渡:读文言不仅要读音准确,更重要的是能读好句子的停顿, 该如何停顿呢? 请看这一句!(出示课件:二读,读好停顿)
1.停顿方法指导。
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A.理解“折枝”,结合图片,这里指树枝被压弯了。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 ?
那么“多子折枝”是意思紧密关联的文字,放一起读
小结:句子中的停顿要根据意思来确定的方法叫语意来停顿。
B.此句中还有三处这样的语意停顿,你能试着读好吗 ?
(指名一生读)评价?问:你听出他的哪些地方停顿了吗?(出示节奏符号)
问:你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停顿呢?(根据意思来判断)评价:善于学习的孩子
齐读此句
C小结:除了根据意思停顿外,遇到标点也需停顿这叫借助标点停顿;
2.现在请用刚才的两种方法,试着读好文中其他三个句子的停顿吧!(自由练读)
3.分别出示三句,每人一句。
师:你想读哪句?当小老师带读!
过渡:是啊,我们根据意思和借助标点停顿,就能把文言读得更有韵味。让我们
一起放开声音大声朗读吧!(配音乐)
4.课件出示配乐全文,齐读。
四、三读,读懂句意
(出示课件: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停顿;三读,读懂句意)
过渡: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好了停顿,再试着把句意读懂,就更能读好这篇文
章了!
1.出示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指名读。
A.问:“尝”什么意思?曾经。怎样知道的 ?借助注释,好方法。
B.师引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游。(学生尝试填空)理解:游(玩耍) 小结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C.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你与众多小孩一起玩耍时心情如何? 你能读出这种快乐吗?谁还想读?(二生 读)
评价:听到你的快乐。你读得真开心!
D.我们一起开心的读一读吧!齐读此句!
过渡:正在他们玩高兴之时,他们 ……
2.出示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师读, 兴奋)
A.自由读,他们看到了什么?(多子折枝,竞走取之,戎不动)
B.能描述李子的样子吗?(满树都是的,一申用的,多得数不清,鲜红,看着美
味)再次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师:如果你们面对这样一棵多子折枝的李树,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对,诸儿和你们一样激动,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来?
儿取之;)“之”指代什么?(指代李子)
对,“竞走”就是…… 争着(争先恐后的)跑过去。能把这种情绪读出来吗?
(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争先恐后的情景!)
D.理解“走”的古今异义
孩子们,你们发现“走”的意思是..… 对,跑!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
兔》中有这么一句..…
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亡。 ——《守株待兔》(师读)
“走马观花”,意思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
小结:“走”古代本义就是“跑”的意思;学习文言词汇,如能联系旧知,则可 举一反三。
D. “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而王戎呢?(板书:戎 不动)
理解“唯”,只有,文中是哪个字的意思?
指导朗读:“唯”后停顿,强调
过渡:看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而不动, 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 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3.相机出示:人问之 (可见文言之简练)
A.理解“之”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B.戎如何回答?再出示: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一生答)
师:人问之,答曰:……(一生答)
戎回答的这句是什么意思呢?能你给我接解释一下吗?
C.此必苦李!(肯定,表达他非常确定)读出他判断的那份肯定吗?(一生读)
D.你相信他的判断吗?
4.出示第四句:取 之,信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之”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再次总结一下它分别指代什么。
出示:诸小儿竞走取之(指代李子)
人问之(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取之,信然。(指代李子)
小结:“之”在文言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事物,但具体句子指代的内容不 同,注意区分。
5.过渡: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读懂了句意,现在能把 故事大意完整的说出来吗?试着边读边说说。自由练习。
谁来说? 一生说,其他同学回家跟家人说说这个故事。
过渡:(结合板书)面对“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是竞走取之,而戎不动, 判断为“苦李”
五、感知人物形象,领悟道理
A.读懂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有何启示?
预设: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孩子。
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理智的孩子。
小结: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能根据现象进行理智推理判断。
(相机板书:善观察,勤动脑)
(出示王戎简介)
过渡:今天我们通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做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又通 过第三读,读懂了句意,认识了观察仔细,勤于思考,善于推断的王戎。
六、作业
1.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并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述给家人听。
2.推荐读《世说新语》。
七、板书
25王戎不取道边李
诸儿 取之
戎 不动
善观察勤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