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00425 范雨浩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植被,土壤,水文,人文,气候现象以及地质基础。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的综合分析的方法。
3.了解植物群落以及群落与自然气候的关系,学会观察当地的土壤类型。
4.人文方面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庐山的人文历史以及特有的别墅群。
实习时间:2012年9月11号-2012年9月19号。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1.地貌:庐山的构造地貌(断块山,褶曲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地貌,节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沙山地貌。
2.植被:庐山地区植物的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日后的繁衍替代的调查与研究,采集植被样本,拉植物样方进行整理分类。
3.土壤:庐山土壤的剖面以及土壤的垂直分布,并对土壤的剖面进行描述与分析,并对土壤的成因进行分析。
4.气候:了解庐山的整体气候特征,可以结合植被种类和植被的分布对气候进行分析。
5.水文:了解庐山地区的纵横交错的水文网,分析庐山地区的水文情势,研究其演变规律。
实习路线:14号:大月山—王岭四谷—大校场—上南路—植物园—含鄱口
15号:如琴湖—仙人洞—龙首崖—悬索桥—乌龙潭—黄龙潭—黄龙寺—芦林大桥—博物馆
16号
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九江市的南部,包括九江市、庐山和庐山南北麓的星子县、九江县的大部分,东经115°52′~116°13′与北纬29°22′~29°46′,庐山地区北滨长江、东和南为鄱阳湖环绕,区内有著名的庐山中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滨水平原。因此,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理环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庐山总体总体走向北偏东,长约30km,宽约10km。庐山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庐山山体的垂直气候—植被—土壤地理分带规律鲜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植被类型比较齐全,逆行演替与顺向演替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江边湖滨到庐山山顶发育有: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等。
庐山地区的沟谷水系自成系统,均以庐山为源、流归江湖。山顶上行行宽谷通过袭夺作用而沟通,下切“V”形谷多瀑布跌水转入山侧深邃的峡谷,山前宽谷中发育较宽的砾滩。
庐山也有可能是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由于冰后期地壳强烈反弹快速上升,所以受冰后期流水侵蚀较为强烈。60多年前李四光教授曾认定庐山山上的围椅状刻蚀凹地、宽谷及其中的巨砾和泥砾堆积遗迹山前地带成片的泥砾混杂堆积为古冰川作用的遗迹。
一、地质地貌篇
(一)地质基础:
一、地层:
古元古界的变质岩群(夹杂花岗岩、变质流纹岩)是最为古老的地层,主要分布在山南;山北段由南华系地层组成。其他时代的地层大多出露于山体的外围地区,多被第四系所覆盖。
二、岩浆层:
岩浆层主要分布于庐山的山南部及东部各地区,大体有三个大回旋,即晋宁回旋、加里东回旋、燕山回旋。
A.晋宁期岩浆岩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部分。
B.加里东时期的岩浆岩主要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呈等轴状产出,剥蚀程度低,产状外倾,变形变质微弱。
C.燕山期的岩浆岩主要是区内较新的依次岩浆活动产生的,主要位于庐山南部,受温泉断裂带控制。
三、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
庐山山体的短轴复背斜构造自西北向东南,起初是由虎背岭背斜、牯岭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五老峰背斜组成。如下图(其中有多个次成山和次成谷:西谷次成谷、牯牛岭次成山、女儿城次成山、大校场次成谷、七里冲次成谷,蚱蜢岭次成山)。
2、断裂构造
庐山的南部多断裂分布。
断裂构造主要有:通远—莲花洞断裂、温泉断裂、剪刀峡断层等等。 (二)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一、构造地貌:
1、断块山与断层崖:总体来说庐山是一个地垒式断块山。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则为莲花洞大断裂。断块山的边坡山体具有阶梯状发育的特点。表现为横向上从高到低的呈现台阶状,纵向上为一层层近于等高的山岭次第有序排列。
2、褶曲构造地貌:(1)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海拔1453m。(2)单斜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3)向斜谷: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4)大校场及西谷次成谷:大校场谷底主要位于大月山和女儿城之间
3、断裂构造地貌:
4、节理构造地貌:
二、流水地貌:
1、宽谷、峡谷与裂点
2、水系及其演变
3、河流地貌
三、冰川地貌之争:
1、冰川学派观点
2、反冰川学派观点
四、湖滨地貌
1、鄱阳湖
2、湖滨地貌及其演化形成
五、沙山地貌
二、土壤篇
(一)庐山地区主要成土过程及土壤分布规律
一、庐山地区主要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2、黏化过程
3、脱硅富铝化过程
4、腐殖化过程
5、潜育化过程
6、潴育化过程
7、土壤熟化过程
二、庐山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1、影响土壤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2、庐山地区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二)庐山地区主要类型土壤剖面特征
1、山地黄棕壤
2、山地棕壤
3、红壤
4、山地黄壤
三、植被篇
(一)庐山地区植被类型及其地带性植被
一、植被类型:
1、针叶林
2、阔叶林
3、针阔混交林
4、竹林
5、灌丛和灌草丛
6、草丛
二、地带性植被:
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山地暖温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
3、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
(二)山地常见植被种类:
(三)庐山的植被演替级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演替:
1、常绿阔叶林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针叶林
二、落叶阔叶林带植被的演替:
1、落叶阔叶林
2、针叶林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植物对环境改造
四、气象气候篇
(一)中亚热带温润型东亚季风气候:
一、中亚热带气候带的确定:
二、温润型东亚季风气候:
(二)山地气候
一、辐射、气温:
1、辐射
2、气温
二、降水、蒸发、云雾
三、大气环流
(二)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现象
一、黄龙寺(谷底小气候)
二、沙山(沙山、水域小气候)
五、水文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