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媒体在全国的高校中相当普遍。一份报纸是汇聚学校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而且在相对较大的高校,信息的传播,乃至休闲娱乐的提供,校园媒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校园报纸一般包括机关报、院系报和学生私人办报。作为一个报纸,要正常运作,机制、资金和人才是缺一不可的三大支柱。由于报纸性质和定位的不同,每家报纸在这三方面同样会是风格迥异的。
在机制运作上,机关报一般用比较正式的报社建制组织起来自全校的人才,这是从学生会、社团组织的模式引用而来的,以一个规范和高效的团队组织模式来吸引人才,当然媒体带有其独特的号召力,使有志于从事新闻实践的同学乐意参与。
这种组织模式比较正规,往往需要以年级差别和职务差别来形成上下级的高效办事机制,因其具有相对较强的约束力而有相当的战斗力。要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也有较好的土壤。
但是,如果在高校里面一味强调上下级关系的命令与服从,对于崇尚个性的大学生是难以完全接受的,一个良好的组织需要为她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考虑,使他们乐意于在办报过程中既能自己有所收获,又能从整个报社的角度去考虑,调整自己的事务。也就是说,需要给每个成员一个留下为之奋斗的理由,大学里面的文化是多元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每个学生往往有很多的选择,一个组织要吸引足够的人才,必须有自身的优势以及对成员个人考虑的满足。否则,约束力将变得比较脆弱,组织人员容易产生动摇。而在这种上下级的机制下,官僚主义的苗头也是应该注意警惕和克服的。否则容易造成运作上的推委和拖拉。
院系报纸主要是依附于院系学生会的一种机构,但是在组织上面远远没有机关报那么严密,更多是凭个人兴趣。只是这样的报纸同样需要有几个核心人员,他们一般依靠资历或者年级差异来指导整个报纸的运转。整个组织弥漫的主要的气氛是一种为办报的理想或者共同有兴趣的事业而一起努力的团队精神。但是这种组织需要核心人员较有能力、魄力,甚至人格魅力,才能使整个组织有较强的凝聚力,否则容易陷入难以挽救的松散,办报也成了勉为其难的事情。
学生私人办报一般是几个志同道合者的一种实践。这需要几个人都彼此同心,精诚合作。如果出现裂痕或者彼此的推委是难以为继的。兴趣是这里最大的凝聚力。但是对于办报需要的其他下手人员,除了依靠朋友或者老乡关系拉来之外,经济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砝码。在办报本身不失为
一种很好的实践的同时,经济因素的一些刺激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方法。而且这样,责任可以更加明确化,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化,有利于运作的更加高效。但是,钱从哪里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良好运转起来,上了轨道的私人办报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实际上,很多私人办报刚出了几期,便因为资金或者合作的裂痕而早夭。
在资金来源上,机关报是最不愁的。一般来说学校及团委会提供足够的经费。机关报并不需要自筹经费,而如果他们要自己对外寻找广告等赞助,也是不难的,因为他们往往能打起学校官方的旗号,这种正规性和影响力是其他类型的校园报纸不可比拟的。如果有心,完全可以实现自养或者盈余。武汉大学的团委机关报《珞珈青年》就成立了大学生通讯社,形成一个自负盈亏的社团模式,自己开拓商业路径。而复旦大学学生会的《复旦人周报》长期得到了联想集团的支持。同时,机关报的硬件设施也是三种类型中最齐备,最好的,比如场地、电脑等等。
院系类报纸如果将发行规模扩大到全校,那么也就具备了寻找赞助的基础条件。而院系报纸在内容控制的相对宽松,使他们的报纸具备了增加吸引力的可能。从而为拉赞助准备了受众条件。的《中文新世纪》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不错。
学生私人办报在前文所述中已强调了经费的重要性,几乎成了生存的先决条件。这使他们需要有专人来负责统筹经费,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商业化的运作不可避免。而且公关人员需要有相对较强的能力。去年北京某些校园出现的《新新校园》就是这方面的成功者。
在人才上,机关报有聚合全校人才的先天优势,尤其在对新生的号召力上,他们可以与学生会比肩。但是大量人手的涌入,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提拔人才,容易使人才被淹没。但是,人才的一些破格提拔,在讲究年级辈分的大学里,是容易引起对同级其他人积极性的挫伤的,这是机关报等级关系的一大软肋。通常只能用增加表现机会和个别谈话暗示安抚来表示对其的重视。机关报是要在防止人才流失上下点功夫的。
院系类的报纸一般都是本院系的人才,相对来说比较狭窄。但是有着其他类型报纸不可比拟的凝聚力。由于同在一个院系的“亲缘关系”,而且人员较少,大家都有机会,工作效率相对也高。但是此类报纸最怕缺乏重量级的人才。
私人办报一般是由几个核心人员主笔,一般水平可以得到保证。但是由于私人办报的不易,核心人员既要奔忙与报社的日常事务,又要来创作,两头兼顾肯定都会受影
响。这时可以考虑用关系或者报酬拉来写手,或者公开征稿,由于私人办报的灵活性,这方面有时会收获不少。但是关键的缺乏稳定的高水平创作群。
从发展的途径和态势来看,三种类型都是各有其不错的路子。
机关报目前一般都比较大气,有不少制定了发展规划,既要体现定位起点的高企,又要体现时代特色,特别是报社向综合型发展。一般是部门的不断增加,分工的更细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如网络版的引入等等。《青年》、《复旦青年》、《珞珈青年》等就有这样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了每一个一流大学对自身形象建设的重视程度。如果能够驾驭和把握好这种大好趋势,报纸是能够做得颇有影响力的。
院系报纸其实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这是因为它们不是处于校园大众关注的风口浪尖,学生对他们的期望值并不高,而学生是难以容忍一家校级报纸水平太低的,因为那关乎一个学校的面子问题。所以在相对宽松的压力环境下,院系报纸只要人才到位,资金上动一点脑筋,就可以发展得不错,给受众以惊喜。
私人办报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因为如果水平不高,引不起受众关注,实在没有办下去的必要。而在引入商业的操作后,如果上了轨道,其实是类似于学生创业的模型的,因为能够创造价值,既能满足内部成员需求和报纸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又能使该报纸本身产生价值和品牌效应。去年网站热潮的时候,chinaren网站就曾经想收购《新新校园》,后来谈判破裂,被“混混”网站收购了。
现在,办报过程中高科技的运用,比如网络、数码相机、扫描仪等,以及商业因素多多少少的掺入,使高校学生媒体的办报也更趋向于专业化和立体化,新的方式和点子也不断涌现,呈现出热闹而良好的发展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