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 1——2 年级的“作文”改为“写话”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这一要求降低了低年级写作的门槛,对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和过渡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意识的培养很有帮助。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在阅读教学时把遣词造句当成最基本的训练抓。学生初学写话,词不达意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初入学,读书积累不多,词语匮乏,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形成。为了帮助他们积累词语,除了要求他们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外,还要求他们摘录学习过的好词好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基本达到了用词准确、词汇丰富,掌握了锤词炼句的功能,养成了积累词汇的好习惯,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因此连句成段的训练也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使他们言之有序地极其重要的措施。我们要特别注意与阅读课文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写好一段话
二、看图说话,说写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书图文并茂,特别是低年级。每幅插图都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符合这个年纪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素材。在每篇课文的开始或课文讲解中都可以利用这些图画。让学生观察图画进行说话训练时,教师就必须进行一定的指导。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找出图画上的词语,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夏天乡村夜晚的景色,观察爷爷奶奶和丁丁的动作表情,想象他们在说些什么,然后连贯的把看到的内容写下来。
在教材中还安排了“口语交际”的版块。也是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虽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说话交际能力,但也是在为学生的写话打基础,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结束后引导学生按照说话的顺序写下来。当然教师也不必每篇都让学生写。对于学生写的东西,教师不必要求过高。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在不断的训练中适当提出要求,关键要求学生说完整话,写完整句。课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教师也可以脱离课本,在现实生活中找找图画,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续编故事
儿童的心灵充满智慧与幻想,洋溢着个性与灵动。如何激发学生睿智、灵性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去想,自己去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合课文,让孩子续写文章结尾,不但能丰富孩子想象力,更能锻炼孩子今后写作能力。如一年级下册的《蚂蚁和蝈蝈》课文结束后,我们可以这样来延伸课文:不久又一个夏天来,这回蝈蝈看见蚂蚁会说些什么呢?……让孩子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及时释放孩子的说写欲望。选出好的作品在班里读一读,更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断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从课本出发,拓展学生思维,不拘一方,更可天马行空。让孩子读出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张扬自己的个性。以续编故事的形式,生动有趣,为孩子解开束缚思维的枷锁。
四、句型练习
(一)要写出一句正确的话,教师还必须进行句型指导。首先让学生认识句子的“四素”,即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练写之初,可用课文中的句子做例子。如: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了做什么?
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
(时间) (人物) (地点)(事件)
要写“四素”句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句子开始。通过反复练习,可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紧抓文中各种类型的句子,围绕关键词写完一句话。如“先…再…”“一边… 一边…”“一……就……”“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这些典型的句子进行训练,同样可以让学生先说再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连句”要求,虽然这是二年级的要求,但一年级就要打好基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锻炼的时机,不断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写话教学要与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也是多少年来经验所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两句话充分说明“多读”、“熟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极大帮助。阅读对学生习作水平的 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跟提高学生的写话表达能力结合起来,为学生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作为低段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