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小班综合教案:白天和夜晚】
【活动目的】
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以及绘画潜能,同时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起到脑力开发的作用。月亮、星星、小蜜蜂、手电筒。
【活动准备】
图画纸、蜡笔、胶水和彩色纸,将图画纸分成两半,分别让幼儿们画出白天和夜晚的情景,在彩色纸上画出太阳、
【活动过程】
一、利用粘贴画好的图片,从视觉上区分白天和夜晚。
1、把彩色纸上画出的太阳、月亮、星星、小蜜蜂、手电筒用剪刀分别剪下来。
2、和幼儿讨论在白天这一边,应该贴上太阳、月亮,还是星星。
3、如果幼儿贴好太阳,再请他把小蜜蜂贴在适当的位置。
4、在夜晚这一边,先将底色、建筑物、道路涂黑之后,请幼儿们说说看贴上太阳、月亮还是星星。
5、请幼儿们在夜晚的天空中贴上月亮和星星。
6、如果幼儿贴好月亮和星星,再请他们把手电筒贴上。
二、请幼儿们说说白天和夜晚,自己和家人都在做什么?可以自由发挥,不管幼儿们做的怎样都要加以鼓励。
【篇二:王芹小班数学活动教案—白天和黑夜】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教师:王芹班级:幼4班时间:11年3月
设计思路:
选择《认识白天、黑夜》这个内容一是因为这是小班下学期科学领域的内容之一,二是因为没人选,自己想做个尝试。于是,我根据《纲要》的要求,考虑到小班幼儿生活既是学习、学习既是生活的特点,通过家园共育,使家长参与进班级的教学活动,以此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感知。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我力求避免数学活动的枯燥,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引导幼儿区别、认识白天和黑夜。 活动内容:白天与黑夜
涉及领域:科学领域
活动目标:
1. 借助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认识白天、黑夜。
2. 通过操作、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建立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3. 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及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能够区分白天和黑夜
难点:能够了解一些白天和黑夜的特征
活动准备:
前期准备:家园共育——-教师及家长分别拍摄幼儿在白天和在黑夜的生活照片,为教学活动做准备
物质准备:1、太阳姐姐、月亮姐姐的图片各一。
2、白天、黑夜的活动卡片若干。
3、幼儿用白天和黑夜的标志卡片若干。(小太阳和小月亮)
4、教学课件
5、歌曲《家》
活动过程:
带引幼儿听着轻松愉快的歌曲进入教室,舒缓幼儿的情绪
一、以故事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太阳姐姐与月亮姐姐的图片,用生动的语言与幼儿互动,“孩子们,你们看她们是谁?”
2、“太阳姐姐和月亮姐姐吵架了,你们听听她们为什么吵架?你能不能帮助她们?”
3、教师生动地讲述自编故事《太阳姐姐与月亮姐姐》“有一天,幼儿园的小朋
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他们有的在玩沙包,有的在拍皮球 ,有的在和老师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太阳姐姐笑着看着他们,温暖的照着他们,心里可高兴了!月亮姐姐看见了也非要出来看,她带着许多小星星把太阳姐姐挤走了。这下可不得了,天一下子黑了,小朋友们什么也看不清了,有的还害怕的哭了起来。太阳姐姐生气地说:‘白天你不能出来,快回去!月亮姐姐一看小朋友们不高兴了赶快回家了。太阳姐姐出来了,小朋友又开始高兴的玩起来。’”
二、结合故事进行提问,使幼儿初步感知白天与黑夜的不同。
1、太阳姐姐和月亮姐姐为什么吵架呀?
2、谁应该在白天出来?我们白天能做什么?
3、谁应该在黑夜出来?我们黑夜能做什么?
(启发幼儿自由大胆地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带领幼儿的观看生活照片,通过师幼互动使幼儿进一步感知白天黑夜的特征。
四、游戏《认识白天、黑夜》(课件)
1、小朋友们真棒!那咱们看个小动画片玩个游戏吧,看谁猜得对。
2、教师播放课件并讲明游戏的要求与玩法,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3、逐个请幼儿来猜。
4、教师小结。(针对幼儿参与度进行小结;针对活动目标进行小结)
五、和老师玩游戏《看一看 说一说》,
1、教师出示有关白天黑夜的图片,说明游戏名称及玩法。
2、教师将图片散落在地面上,请幼儿听口令快速取一张,看一看说一说图片上是什么?是白天用的还是黑夜用的?
3、请幼儿分别说一说。
4、请幼儿按白天和黑夜的标志将图片送到相应的小筐里。
五、活动延伸:
1、教师出示白天和黑夜的小贴画,并说明要将这些图片都放到活动区中,请幼儿按照图片内容选择正确的标志贴在上面。
2、请幼儿回家问问或观察白天黑夜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我们小朋友还能做什么?
六、结束部分:听着歌曲自然出教室。
【篇三:对小班数学活动《认识白天、黑夜》的反思】
对小班数学活动《认识白天、黑夜》的反思
娑罗巷幼儿园刘闵珂
本次活动在设计思路上我考虑到小班幼儿生活既是学习、学习既是生活的特点,选择了他们感兴趣、又有困惑的内容:《认识白天、黑夜》来开展活动。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我力求在避免数学活动枯燥化的前提下,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体,以模仿动作——实物对应——生活场景——音乐感受等环节让幼儿从生活中多方面来理解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是我们组织活动时常讲的一句话,我在每一个环节中力求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时间、思维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充分还给孩子。在第一个导入环节中使用了从幼儿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模仿动作,既放松了幼儿的情绪,又让幼儿感知了活动的内容。在图画感知白天、黑夜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联想,将平时的生活经验导入到课堂中来,在分实物和分卡片的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自由活动、交流的空间,引导幼儿在这个氛围中争论、探究。虽然小班幼儿这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太足够并没有出现什么精辟的论点,但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还是让我欣慰。他们说出了物品的使用时间,讲出了自己卡片中人物活动的内容,并且知道他们都应该放在哪一个时间里。幼儿在一个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另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仅仅是语言交流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激起浪花。因此,最后一个
静睡眠、安静看书的动作,跳跃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做出了跳绳、梳头、上幼儿园等动作。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在教具设计上,我们遵循科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化繁为简,物尽所用。两块白天、黑夜的背景图贯穿始终,既是感知的直观教具,又是标记性教具,还是陈列操作教具,一物多用的同时,保持了概念的统一。最具争议性的一项教具是地面两个圈的使用,我们经历了使用——放弃——再使用的过程,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使用(仅仅是为了游戏的划分范围)——放弃(自由游戏就应该还给幼儿自由)——使用(数学活动就应该在潜移默化中给与幼儿学习数学的严密性教育)。两个圈的使用既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中两个集合的概念,还避免了小班幼儿游戏中个别幼儿游离于游戏之外的现象。
数学活动的严密性还体现在教学概念揭示上,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对白天、黑夜的概念的描述进行了推敲,从视觉、人们的活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揭示方式上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不仅使用了白天和黑夜两块背景图,还使用了太阳、月亮两个明显特征作标记,帮助幼儿进行理解。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概念比较清晰。
本次活动中我感觉整个人完全在放松的状态中进行的,我没有死背教案,每个环节的连接都非常自然、流畅。但是我感到还存在很多
不足之处,首先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些环节组织过程中,没有兼顾到全体幼儿,课堂机智性教育能力也有待提高。如发现个别幼儿特别兴奋时没有能够灵活地将他们引入活动中来,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