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 学习目标 | 1、能够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背诵默写诗歌。 |
| 学习重点 | 能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背诵默写诗歌。 |
| 学习难点 | 能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
| 学习资源 | 导学案、自测题、当堂测评、微课 、平台讨论及活动 |
【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5分钟)
1、明确目标(1分钟)
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基础知识积累(9分钟)
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登幽州台歌》《望岳》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认识诗人:
①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创作背景:
①《登幽州台歌》: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②《望岳》:“岳”,高大的山,这里指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这首诗是诗人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3、自学教材(5——10分钟)
带着学习目标认真默读预习课文。
(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怆然( ) 岱宗( ) 青未了( )
曾云( ) 决眦( )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5——10分钟)
带着以下问题浏览课文,结合自学指导,完成下列问题:
(学法指导: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情感。)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古人”“来者”指什么?
明确:古人: 来者:
(2)“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环节二】自学检测——在线测学,质疑思学(10分钟)
1、在线测学(时间:7分钟):完成下列自测题。
在平台完成“《登幽州台歌》《望岳》自测题”,完成后点击提交。
(1)《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2.质疑思学(时间:3-5分钟):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将你在自学两首古诗的过程中的困惑与建议如实写下来,小组整理汇总后拍照上传至活动“《登幽州台歌》《望岳》自学反馈”,并在课后进行组内交流。
第二段——训练展示(第2课时)
【环节三】自展提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30分钟)
1、学情反馈(时间8分钟)
小组根据本组成员自学反馈结果,组内交流讨论,解决共性问题,疑问反馈老师。
2、合作探究(10分钟)
(1)《望岳》一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明确:
(2)颔联中“钟”“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明确:
3、尾联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自学指导:学生回顾本诗写作背景,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分析)
哲理:
情感:
3、展示交流(时间12分钟)
小组内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拍照上传至“平台-活动-《登幽州台歌》《望岳》合作探究”,教师随机选派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环节四】自评巩固——自主测评,反思矫正(15分钟)
1、诗中描写作者心情激荡,眼界空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与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4、《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5.《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第一段——自学质疑(第3课时)
【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5分钟)
1、基础知识积累(5分钟)
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认识诗人:
①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唐宋家之一,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安石变法”。
②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2)创作背景:
①《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②《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此时诗人被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③《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诗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自学教材(6——9分钟)
带着学习目标认真默读预习课文。
(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千寻塔( ) 遮( ) 自缘( )
鸡豚( ) 叩门( ) 腊( ) 浑( )
己亥( ) 白日斜( ) 吟鞭( )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0——23分钟)
带着以下问题浏览课文,结合自学指导,完成下列问题:
(学法指导: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情感。)
(1)你如何理解《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的含义呢?
浮云:
(2)《登飞来峰》中最后两句蕴含怎样的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哲理:
情感:
(3)《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4)《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明确:
【环节二】自学检测——在线测学,质疑思学(10分钟)
1、在线测学(时间:7分钟):完成下列自测题。
在平台完成“《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自测题”,完成后点击提交。
(1)《登飞来峰》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2)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 。
(3)对《游山西村》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 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2.质疑思学(时间:2-3分钟):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将你在自学两首古诗的过程中的困惑与建议如实写下来,小组整理汇总后拍照上传至活动“《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自学反馈”,并在课后进行组内交流。
第二段——训练展示(第4课时)
【环节三】自展提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30分钟)
1、学情反馈(时间8分钟)
小组根据本组成员自学反馈结果,组内交流讨论,解决共性问题,疑问反馈老师。
2、合作探究(10分钟)
(1)《己亥杂诗》中作者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明确: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明确:
(3)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明确:
3、展示交流(时间12分钟)
小组内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拍照上传至“平台-活动-《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合作探究”,教师随机选派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环节四】自评巩固——自主测评,反思矫正(15分钟)
1、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运用比喻 ,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为培育人才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不惜献身 的精神。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清朝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以落花自比,有什么用意?
明确:
自我评价:
| 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将已完成的划“√”,未完成划“×”,并且要在课外通过自学完成。) |
| 1、能够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 ) 2、能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 ) 3、能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背诵默写诗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