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一)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 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一张饼平均切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的3块,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其中的1块,妈妈吃了张饼。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性地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列式解答。
3.沟通旧知。 教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关系?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中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
4.揭示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5、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出示问题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
板书: 1.探究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1)你能计算出结果吗?请试一试。 先计算,再小组合作,在学具上涂一涂、画一画验证计算结果。
(2)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教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为什么分母没发生改变?分子又是怎样得到的? 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发现: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都是。所以,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加起来,它们的和等于4个,也就是。
方法二:。 教师: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不同?(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计算。 引导: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适用性方面不如上述的方法。
板书完整的计算过程:
(3)、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三、达标训练:
课本有关习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也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教学时,我注意抓住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迁移。整堂课准备比较充分,较好地达成目标。
一、成功之处
1.情境中引入。
课堂开始我创设了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为素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吸引学生探索这类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这样体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探究中验证。
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我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先选择其中一个算式,让学生猜一猜结果是多少? 再提出这个问题:那同学们的猜想或计算的到底对不对呢? 能用你已有的知识想办法验证吗?几个问题就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他们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迁移知识,习旧引新,承前启后,他们在恰当的生长点上顺利学习。理解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强调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3.对比中归纳。
在汇报时,学生出现多种思路,方法一:从图上看结果;方法二:分数的意义说理;方法三: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比,进行板书,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从而学生很顺利地归纳出了方法: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再接着我再进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就是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才能相加减。同时强调: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改进之处
1.今天的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总觉得运算的意义、运算的算理,个别学生理解不是很深入。
2.在例题教学中后再补充几道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计算题,使学生明确如果将1转化成与减数相同的同分母分数,这个练习中学生出错较多。
3.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对于7/7和0/7的结果如何化简应进行相应指导,有5、6个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同时书写不够规范,下一节课应继续注意提醒学生规范书写,并养成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通过教学,我感到看似简单的内容,也要进行深入挖掘,使得教学变得深刻。以后我应该努力学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