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通过研究客观事物,获得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
二者关系:其一,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不思想就做不到实事求是,要想达到实事求是,必须思想。其二,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目的,思想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使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思想,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特有规律,不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如果思想保守僵化,就不能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需要,就会落后于时代,并将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但思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而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如果脱离实际,只从主观意志出发,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那就会有害于社会主义建设。
46.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指导意义。(12分)
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我国经济改革的依据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所以,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也必须对那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生产关系中的那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就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47.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答: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思想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违背规律最终要受规律的惩罚。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通过探索才能了解,所以就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时,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忽视现有条件,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大干快上,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能造成严重损失,欲速则不达。同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运用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认真研究、努力创造,不能坐享其成。
46.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7分)
答:(l)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1分)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离不开运动。(2分)(3)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2分)
3.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6分)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4.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6分)
人民群众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生产了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为人们从事政治、司法、科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为精神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和物质设施;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再次,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和社会的主体,无论是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还是由一个社会形态到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质变,都需要通过人民群众参与的改革和才能实现。
5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2分)
“两点论”,是说要坚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看问题,凡事都要从矛盾的两方面去认识。既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也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重点论”,则是说要在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的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强调两点论的同时,又要有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许多矛盾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矛盾起决定和制约的作用;被制约、被决定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后者是指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也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主要矛盾对于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的矛盾方面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次要的矛盾方面不可比的,尤其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因而,在一切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主次,应集中主要力量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切忌平均使用力量,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起抓。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是: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要将两者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物办糟。
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2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3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2 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