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环境保护提纲复习提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23:30
文档

环境保护提纲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综合体。2.环境的分类: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其他标准二、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综合体。2.环境的分类: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其他标准二、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其他标准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 

2. 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 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工业生产;人口增长;科技的负面影响)

2.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

       B.危害人类健康

       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①气候变暖原因:森林破坏与燃烧矿物燃料造成二氧化碳增多。

             危害: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等。

   ②酸雨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使河湖水和土壤酸化。

 三大分布地区:北美、欧洲和我国南方(南方比北方酸雨频率高,原因是南方降水多。)

   ③臭氧空洞原因:使用冰箱等制冷设备放出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三大分布地区: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

1.采猎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

2.农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

3.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蔓延的全球

                     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

4.后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

  1.尊重和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最终行为规则。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            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占有量少;分配不均;水污染严重。

               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用水量加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B.形成原因:   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流域植被和湿地破坏严重

C.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库,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用地减小;耕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严重

             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B.形成原因   土壤次生盐碱化

             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土壤潜育化是指土壤长期泡在水中,严重缺氧,产生较多还原物质,从而使土壤变成青灰色的现象。) 

             城市、公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

  3.矿产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拥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浪费严重;造成矿区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

B.形成原因   储量消耗大

             露天丢放造成环境污染,占用耕地

             综合利用率低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世界对石油的消费量增长快

                           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强

                           石油价格上涨

                    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升节能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

 2.石油危机的应对措施    加强石油资源勘探,增加可采储量;

                         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安全化与多元化;

                         寻找替代能源,开发新能源;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布局在海运便利;靠近消费市场地区)

                       石油产量增长慢,消费量增长快,供需紧张,依赖进口;

 3.我国的石油危机       运输线路较单一;

                        石油主要进口源地政局不稳定;

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地下采矿与环境:

  A.对环境的破坏:因地下采空而引起地表岩层断裂、塌陷和下沉

  B.表现:对土地的破坏、损坏建筑、污染水资源

                回填采空区

  C.防治方法    土地复耕

                污水处理排放

 2.露天采矿与环境

  A,对环境的破坏:因大规模地挖掘地表覆被层而破坏生态环境

  B.表现:毁坏农田,占用大量土地;加剧沙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水污染

                做好土地复耕和再种植

C.防治方法    防治水污染

              处理好剩余的矿石和尾沙

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污染:煤炭燃烧释放的CO2、SO2等导致温室效

 1.煤炭资源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应、酸雨

                                 热污染:燃煤释放的余热

                                 固体废弃物污染:煤矸石、煤渣

2.改进煤炭资源的利用方式,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A.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转化为二次能源(电能、煤气)的生产量

   B.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C,加快废弃矿石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措施:植树造林

                     水源涵养带——分布在河流上游

2、防护林带类型    水土保持林带——分布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

                   防风固沙林带——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林

                           梯田

3、较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  轮作

                           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

                           保护性耕地

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

A.土地开发的要求: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力度

B.做到: 防治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

                        荒漠化

C.不合理利用土地的后果:石漠化            土地生产力退化,甚至消失

                        土地产量下降

2.科学整理土地

  A.土地整理的目的: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农村无用的沟坝、不整的道路沟渠、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

B.土地整理的对象:   工矿建设占用地和废弃地

                     城市不合理用地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采伐速度快,森林破坏严重

1.我国的森林现状    森林资源匮乏,覆盖率低,人均少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东北、西南和东南)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基本建设需求量过大、开矿等。

                      草场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西北)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    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

         人为原因:粗放经营;过度放牧、挖采;重用轻养;工矿开发;工业污染等

 二、水土流失

    A.我国的水土流失   分布: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东部季风区)

                       类型:风蚀和水蚀

B.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地形;植被;降水;土壤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陡坡开垦);

                            毁林开荒;滥砍乱伐;开矿修路;

    C.危害     直接危害:破坏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下降。

               间接危害:下游河流泥沙淤积,引发洪涝灾害。

三、土地荒漠化

  1.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2.成因: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气候、植被、土质)

  3.沙尘暴发生的条件和季节。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植被破坏

 A.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B.后果:水土流失、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发展生态农业;立法保护植被,引导;加强农村居住区建设,开发水电、沼气,替代薪柴;科学耕作;植树造林;重视交通沿线生态保护;复垦再种植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A.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锐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

一、水污染概述

  1.概念: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改变,从而影响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简况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体污染物:引起天然书体污染的物质

  3.水体污染源:向水中排放或者释放污染物的发生源或者场所

                   人体:中毒、致癌等

4.水污染的危害   土壤: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死亡

                 水生生态系统

二、水污染的防治:

   原则:预防、治理、管理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概述

  1.概念: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足够的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3.大气污染源: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4.主要大气污染类型:酸雨、光化学污染、温室效应

二、大气污染防治

    措施:控制污染物和绿化植被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一、固体废弃物污染概述

  1、概念: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类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危害:通过水、空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健康。

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收集,密封运输

破碎、压缩、焚烧

卫生填埋

资源化

文档

环境保护提纲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综合体。2.环境的分类: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其他标准二、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