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代汉语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22:45
文档

古代汉语试卷

07档案《古代汉语》期末试A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许慎“六书”理论对(事)字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2、(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3、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判断句中的表达功能是表示(比喻)。5、“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于”的用法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6、“操吴戈兮被犀甲”中“被”的用法是(披)。7、“姜氏欲之,焉辟害。”辟与避的对应关系是(古今字)。8、“哀公問於有若曰:
推荐度:
导读07档案《古代汉语》期末试A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许慎“六书”理论对(事)字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2、(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3、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判断句中的表达功能是表示(比喻)。5、“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于”的用法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6、“操吴戈兮被犀甲”中“被”的用法是(披)。7、“姜氏欲之,焉辟害。”辟与避的对应关系是(古今字)。8、“哀公問於有若曰:
07档案《古代汉语》期末试A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许慎“六书”理论对(事  )字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2、( 隶书  )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 古今  )字。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判断句中的表达功能是表示( 比喻  )。

5、“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于”的用法是(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6、“操吴戈兮被犀甲”中“被”的用法是(披  )。

7、“姜氏欲之,焉辟害。”辟与避的对应关系是( 古今字  )。

8、“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找出句中的简化字并把它还原为繁

体字(  饑  )。

9、“燕兵独追北。”句中“北”字的意义与今义有何不同( 败逃(的),今指方向  )。

10、“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句中“后人”是一个词还是两

个词,意义与今有何不同(两个词,指落后于人,今指后代)。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叫词的本意?如何探求词的本意?举例说明。

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2分);探求词

的本意可以通过:A、借助词的书写形式;(2分)B、考察文献语言的用例(2分)。

2、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几种表功能?

A、表示类属关系;B、表示等同关系;C、表示比喻;D、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

的某种逻辑关系;E、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ABCE各1分,D2分)

3、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A、“于”字句,及物动词+于+名词;B、“为”字句,为+名词+及物动词;C、“见”

字句,见+及物动词;D、“为。。所。。”句,为+名词+所+及物动词;E、“被”字句,

被+名词+及物动词。(ABCE各1分,D2分)

4、《史记》:“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句中“死亡”与现代汉语双音词“死亡”有无异同?为什么?

这句中的“死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死亡”。(1分)因为句中“死亡”是并列的两个词“死”(死亡)和“亡”(逃跑),在句中分承于两个主语“种”“范蠡”,应该理解为“种死”“蠡跑”。(4分)现代汉语的“死亡”是并列复合词,指死去。(1分)

5、指出下列句中前置的宾语,并说明前置的条件。

A、氏何厌之有?

B、吾谁欺?欺天乎?

C、古之人不余欺也。

A、指示代词“之”复指的前置宾语;

B、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1分)

三、默写题(《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共10分)

四、释词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季氏将伐有事于颛臾。

事:军事行动

2、危而不持。

危:不稳

3、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服:实行、用

4、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捐:失去、丢弃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

6、未尝君之羹。

羹:带汁的肉

7、虏多且急近,即有急,奈何?

即:连词,如果

8:李广军极简易

简易:怠慢、轻忽

9、于素闻广贤

贤:德才兼备

10、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恨:遗憾

五、古文标点题(本小题共10分)

陳臻問曰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爲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爲兵饋之予何爲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陳臻問曰:“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爲?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爲兵饋之予何爲?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六、古文阅读题 (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共20分 )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 “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 ?” 申鸣对曰 :“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 ?”其父曰:“ 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妆之相也。” 

    申鸣曰:“ 诺。” 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 ?”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 ?” 

    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 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 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 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 ?”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 ?” 遂自杀也。 

      ( 一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0 分 )

        l 、孝闻于楚国 

        闻:闻名,使 …… 听到

2 、吾欲妆之相也 

        相:担任相

3 、申鸣将往死之 

        死:为 …… 而死 

        4 、往劫其父以兵 

        劫:劫持

        5 、援桴鼓之 

        援桴:拿过鼓锤 

      ( 二 ) 通过分析对比,说明下列句子中词各自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4 分 )

        (1)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 

         其:代词,他的

        (2) 弃父而死,其可乎 

         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或表示委婉语气 

      ( 三 )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

         1 、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 

如今既然离开父亲事奉国君,恐怕该为国君的灾难去死吧 ?

         2 、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

现在率领包围我们,我们该对此怎么办 ?

         3 、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 

像选择生存(活着)的话,有什么脸面在天下人面前。(2分)

文档

古代汉语试卷

07档案《古代汉语》期末试A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许慎“六书”理论对(事)字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2、(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3、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判断句中的表达功能是表示(比喻)。5、“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于”的用法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6、“操吴戈兮被犀甲”中“被”的用法是(披)。7、“姜氏欲之,焉辟害。”辟与避的对应关系是(古今字)。8、“哀公問於有若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