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53074 药学院 卓柳婷
1937年7月,正是中国的生死攸关的时候,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错误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而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性,两种倾向都差点断送的中国的事业,在面临抗日战争的严峻挑战,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揭露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的错误,从而推动中国的发展,他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实践论》。 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该著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不是为了“束之高阁”;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是对实践问题的哲学说明。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践观的确立、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发展的梳理,能够清晰的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分析实践观理论内涵,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实践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对实践观的实践过程。把实践范畴赋予了社会历史观的意义,正确评价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持久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永远向前发展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直接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如《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如果我们不像牛顿所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可以亲身实践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人类真理的发展就几乎停滞不前了。《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是批判的,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搬,找到理论就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在象牙塔里端坐,两耳不闻窗外事。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为学生安排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 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要完全地解决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但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很多,如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甚至客观过程的面貌未充分暴露。所以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有道理的。这就让我们在探索世界的时候,既怀有勇气,不怕失败,又能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正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的现象更加趋于复杂。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回顾中国发展历程,在1949年建国之初,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苏联模式也被证明存在重大缺陷,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等重大错误,导致中国发展严重停滞甚至倒退。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理论的提出,将中国的发展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经济获得振兴以及此后长足的发展。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而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出现一些具体问题时,当现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出现各种争端时。“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应运而生,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的实践论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坚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发展的路途上犯错误,我们才能在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