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2个生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通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西湖的图片、诗文,准备课件(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哪里?(杭州西湖)你们谁去过西湖?举下手?说说西湖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水平如镜……)
2.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景致宜人、美不胜收。今天就让给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西湖美景PPT)
3.美丽的西湖不但吸引着当代游客到这里大饱眼福,也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诗篇。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穿越回北宋时期,当时大诗人苏轼正在杭州做官,一天,他邀约几个好友畅游西湖,才华横溢的苏轼看到景致宜人、美不胜收的西湖,挥笔写下了传颂天下、脍炙人口的诗——齐读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4.“饮”和“初”是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你想怎么提醒同学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饮字撇穿插,捺出脚;初字是衣补旁,注意点。)
5.评价:你关注到了字的结构、宽窄、高矮,还有关键笔画,真好!
6.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了。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他们还在饮酒。我知道了天气)
7.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74页,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自由读,老师随机巡视)
2.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亦”和“宜”发音相似,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多音字“抹”,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其读音。)
3.读得很准确,很流利。特别是“潋滟”读得很标准,谁也来读读?(随机有三位学生读,再齐读)
4.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是要这样,不仅要读得流利、准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读出它的味道。(出示划了节奏的诗文)
5.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读,行吗?老师读一、三行,你们读二、四行,可以吗?
6.那我们换换读读好吗?你们读一、三行,我读二、四行,行吗?
7. 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关键词、搜集资料、借助插图……)
8.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用=====画出来,哪句写的是后雨,用~~~~划出。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一)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
1.哪一句写“初晴”呢?(出示PPT)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2.让我们一同来猜猜,“潋滟”两个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跟水有关)
3. 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4.那是怎样的漂亮啊!(点击课件)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5. 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阳光)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
6.(出示PPT)西湖的 在阳光下 ,更 了。(指名学生说。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7.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作者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6.黄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们看看“方”在古诗里是什么意思。(正好,恰恰,不多不少,刚好合适)
7.大诗人苏轼用 “潋滟”“方”两个词把西湖水面的美丽多姿写活了,你能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吗?(指名读 齐读)
(评价语:好一位深情的苏轼啊!好投入的苏轼啊!老师的眼前真的觉得阳光明媚啊!我们一起读——再深情一点。)
(二)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
1.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明艳,那么动人。正当苏轼陶醉其中时,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雨后西湖美景)
2.你眼前凉亭、河堤垂柳,远处的山是怎样的?(好浪漫啊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
3.哦,雨中的西湖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那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跟刚才阳光下明媚动人的样子不一样了。诗中用哪个词形容西湖雨天的这种朦胧美呢?(空蒙)
4.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真美啊 真神奇啊 太妙了 ——板书:奇 )
5.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评价:好诗意、好深情、好温柔、雨细细地下着,周围是这么安静,你忍心大声地去惊扰西湖吗、男生读、女生读)
(三)感受西湖“相宜”之美
1.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山色空蒙
2.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此时,诗人忍不住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诗句中的“西子”是谁呢?(西施 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你从哪知道的?
4.恩,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办法。她的名字又叫——西施
5.西子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要听吗?
6.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且是之首。娇媚又温柔,传说每次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玩耍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不好意思地沉入江底。足以见西施很美,不管什么时候都很美!
7. 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呢?这是什么写法?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8. 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它是不是真的像西施一样,什么时候都很美呢?
9.课前,黄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西湖美景的图片和诗文。现在请大家在四人小组活动里分享:结合收集到的图片、诗句或者旅游亲眼见到的,说一说西湖的别样景致。
——四人小组交流,分享。老师巡视
——指名汇报。(评价:)
10.太阳光下,夏天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下雪啦,冬天的西湖一片银装素裹。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雨天的西湖是淡妆
——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夏天的西湖是浓抹。
——如果说月亮为西湖化淡妆,那么——太阳为西湖化浓妆。
11.同学们,你们觉得西湖美吗?能和西子去比吗?
12.难怪苏轼会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3. 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无论不施粉黛还是浓妆艳抹都是那么楚楚动人。而西湖的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齐读第三、四句。
14.正因为这个美妙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四、回归整体,赏读诗文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2. 除了激动、兴奋,读了古诗你还从诗里感受到诗人对西湖一种什么样感情?(喜爱)带着对西湖的爱,大家再读一读。
3.能背吗?(抽生背,齐背)
五、拓展赏读,陶冶情操
1.同学们,《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写西湖的诗。老师也收集了两首,各写的是西湖春天和夏天的美景。请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诵读,再次感受西湖不一样的美。(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着诗人经历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让我们再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生伴乐齐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篇】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妆”两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 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 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 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 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 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 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习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 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 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 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 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4. 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3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不胜枚举。杭州西湖就是其中一例,接下来请同学们将目光锁定大屏幕,静静地想,细细地看。(师播放课件,旁白。)
1.师:同学们,你眼里的杭州西湖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让你想起了哪个词语?
2.指名说。
3.师小结:
正如同学们所言,美丽遐迩,风景优美,即使用尽所有的好词来赞美它,也不过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是如何赞美它的。
4.板书课题,读诗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解诗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通过读题,你读懂了什么?(饮 初 后)
(2)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题的意思。
(3)师小结:
诗题短短七个字,浓缩了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事件,真可谓是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让我们再来读读,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水平。
2.知诗人。
(1)关于诗人苏轼,你还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2)播放PPT,师补充。
三、读古诗,明节奏
师:大诗人眼中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读一读诗歌。
1.放声自由朗读。
2.同桌两人,画着节奏读。
3.全班交流,指名上黑板划节奏,标重音。
4.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读、同桌读、全班齐读)
5.多元评价。
图片
四、品诗句,赏诗景。
师:诗人用短短2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美景,你们有怎样的好方法把它学懂吗?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指名说。
2.师出示PPT,帮助学生归纳。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熟读成诵、对比、想象等。)
3.小组自学古诗。
过渡语:看同学们学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二)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哪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粼粼?(潋滟)
(3)“潋滟”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
师:想象一下,假如你此刻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你放眼望去,眼前还会出现什么景物?(指名说)
*引入诗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a.同样在六月,诗人杨万里看到西湖的景色又是怎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古诗。
b.通过读古诗,你知道西湖在晴天丽日下又有怎样特别的景致?
c.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是激动的,你对西湖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
d.让我们一起陶醉地赞美西湖晴天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e.让我们一起真心地赞美西湖晴天的景——水光潋滟晴方好!
2.方好
(1)面对这样的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赞美。(好!美!奇!妙!……)诗人如何表达?(方好)
(2)“方”是什么意思?老师翻了一下字典,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种:a.正直;b正当,恰好;c一种形状。(指名说)
3.师小结: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这一抹阳光、一湖荷花、四周垂柳让西湖晴天的美,恰到好处。让我们再来齐声赞美西湖晴天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三)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山色空蒙:
过渡语: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谁能说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影响了诗人的大好心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指名读。
(2)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空濛”还可以用哪个词语表达?
(4)师出示自己整理到的词语,
2.亦奇:
a.诗人如何赞美自己看到的雨中的景色?(雨亦奇)
b.师小结:
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即使我们妙笔生花,似乎也很难描绘她的美,那就让让我们再来沉醉在这美景之中,闭上眼赞美一下这美妙的景色。
过渡语:那诗人苏轼是如何赞美的呢?请同学们读诗歌后两句。
(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领略西湖之美
(1)西子是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播放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读读老师补充的小资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3)诗人是怎样赞美西子的?
(4)总相宜:那西子到底是浓妆好还是淡妆好?你是通过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5)这句话仅仅是在赞美西子吗?试着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五)朗读全诗。
五、诵诗句,悟诗情。
过渡语: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里里吧!
六、荐诗篇,重积累
过渡语: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了美妙诗篇,你还知道那些描写西湖的诗?
1.指名说。
2.师出示《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七、作业布置:
1.课下继续积累描写西湖以及写水的诗。
2.背诵本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