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
学
习
汇
报
材
料
汇报人:张莉莉
时间:2012年10月30日
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非常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
10.22—25号,我去泰安参加了由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组织的《2012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观摩及送课助教活动》。具体日程是:听取了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心理学家岳晓东教授做的题为《我的四大教育理念》的报告;现场观摩了五节初中阶段以潜能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听取了专家的专业点评;又参加了优秀工作经验交流会,听取了淄博市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王志刚老师、青岛第九中学王国香老师做的报告;最后,省教研室的张玲玲教研员对大会作了总结。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发挥心理健康教师在促进全校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考试焦虑——研究与对策等方面。针对如何借力更好的开展中小学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参加会议的有很少部分是真正的心理学教师,有一少部分现在正从事专职的心理学教学的教师,还有一些像我们这样很少涉及到心理教学的教师,因此对会议的理解不尽相同。下面谈一下我比较肤浅的收获。在专家的报告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淄博市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王志刚老师用充分的实例论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他的话说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让教学更高效、教师更轻松的思路”,主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学生从小学3年级开始就认为同伴的意见重要,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发生问题大都不愿意对父母、老师倾诉,而只是愿意向要好的同学诉说或者放在心里。对他们来说,最不愿意受到同伴的指责,更害怕来自同伴的公开或私下的排斥,因为在其心中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被孤立在同伴朋友之外。他们经常以同伴的态度、观点为依据来调整自己原有的态度,使自己与同伴们保持一致。如果我们还是以为自己说话学生一定听,就错了。所以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以小组为评价单位,让小组之间充分展开竞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只评价小组,个人表现再好,组里有人落后,也不会得到奖励。这种评价机制,每位小组成员相信全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浮沉与共”,“同生死共患难”。具体地说,在一个合作小组中,除非每一个人都获得进步,否则就不会有小组的成功,这就要求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双重责任:一是学会指定的内容;二是确保所有的小组成员都学会这些指定的内容。因此,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负责,学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为小组之间是充分竞争的,所以每个组长都会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小组成员尽最大可能去学习。哪个成员如果不学习,就不能被小组,就无法满足自己归属的需要。不学习,也就无法满足自己自尊的需要。因此,每个学生必须学习,可以学得慢,但不能不学。当小组达到预定的目标时,每个组员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奖励。换言之,个体所获得的奖励依赖于小组所获取的成就。因此,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只评价小组,不单独评价个人。他还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有愿意进一步了解的老师可以来我这来看这份报告。
第二、告诉学生适当的压力或焦虑是重视的表现,也是一种动力,不要太在意。让我们的学生明白考试前的心理焦虑是非常正常的,你在担心焦虑的同时你的同学也和你一样,让学生相信自己比别人强。特别是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告诉他们“中考时,这道题我不会做,别人也未必会做;我考不上,别人也未必考上”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俗话说无知者无畏,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我深深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真正患心理疾病的中学生仅仅是极少数,但是行为偏差、心理焦虑、缺乏合作和信任等心理健康问题在小学生中还是较为常见,且有上升趋势的。中学阶段又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受到重视。育人要育心,育心是根本,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住了根本,会产生一般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在个体的身心教育中,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的专业术语,再是平时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少,所以认识很肤浅,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