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12:07
文档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作者:徐乐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2期        摘要:作为国家发展民主的要求、民主政治维系的基本条件和国家民主政治的尺度,公民政治参与的扮演者,政治实现的程度也受到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的影响。这里所说到的政治参与,也就是国家普通公民以一定的形式间接或者直接的对决策、活动产生影响的公共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行为。就我国现状,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充分发扬社
推荐度:
导读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作者:徐乐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2期        摘要:作为国家发展民主的要求、民主政治维系的基本条件和国家民主政治的尺度,公民政治参与的扮演者,政治实现的程度也受到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的影响。这里所说到的政治参与,也就是国家普通公民以一定的形式间接或者直接的对决策、活动产生影响的公共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行为。就我国现状,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充分发扬社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作者:徐乐

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2期

        摘要:作为国家发展民主的要求、民主政治维系的基本条件和国家民主政治的尺度,公民政治参与的扮演者,政治实现的程度也受到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的影响。这里所说到的政治参与,也就是国家普通公民以一定的形式间接或者直接的对决策、活动产生影响的公共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行为。就我国现状,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低位,就必须要从渠道上、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环境。

        关键词:问题完善途径;政治参与;中国公民

        中图分类号:G206;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5-0132-02

        作者简介:徐乐,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学。

        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要求在于公民政治参与,也能衡量出民主政治的维系程度。政治民主的实现程度,也受到公民政治参与。

        政治民主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政治民主的实现程度。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对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政治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国逐步恢复和建立起了政治学科、社会学科等体系。而作为政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参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广大学者研究关注的重点。

        一、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定义

        政治参与是近代政治的概念,在政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学本身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政治参与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就政治参与这个术语来说,政治参指的是国家的平民,通过合法的活动或多或少对人员的选择造成影响及所采取的行为为直接目的活动。从更加规范严谨的角度来说,政治参与指的是国家的普通公民,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间接或者直接的对决定产生影响的方式,或者通过行为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对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政治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这一定义进行理解: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窄的,政治参与是平民百姓的活动,并不是属于职业政治人士的,所谓职业政治人士就是、政党等。但是并不是所有职业政治人士的所有政治活动都被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例如他们的投票行为就属于政治参与,而他们作出政治决策的活动则属于政治管理。

        第二,政治参与所参加的是活动本身,而不是参与这的态度。这个角度也是对政治参与概念较窄的理解。一个人的效益感、一个人的公民规范等主观的政治态度和客观现实的政治活动是相互分离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三,政治参与是意图影响活动的行为,即注意力主要限定在对的参与上。这一方面同样也是对政治参与较窄的理解。

        第四,政治扮演不仅包括公民本身自行对活动影响的行为,好包括收到其他人员的动员二参与并发生影响决定是或者。从这一方面来说,是对政治参与概念的较宽的理解。此外,从宽范围的政治参与角度来说,公民对于不同问题而进行的众多参与方式一直是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

        二、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概述

        (一)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1.被动性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的绝大部分并不是出于公民本身自愿,很多都是受他人引导或者自身利益收到威胁而被迫介入政治生活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公民缺乏主人公意识,认为自己是国家和的附庸,自己无力也无法改变的决定,所以很多情况下就是顺从的安排。他们或是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情,老百姓参加与否没有很大关系;或是认为,政治上的最终都是说的算,自己的参与只是走形式;或是认为,在政治上的事,有几个少数代表参与就行了,没必要人人都要伸手参加。正是由于这些公民心态,使得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体现出极大的被动性。

        2.形式性

        因为的行为,会因为公民的政治参与而受到有效的控制,在权力的滥用方面得到,对公民的权力进行维护,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具有保持和促进作用,所以政治参与才会成为民主政治的必要成分。而事实表明,就先阶段的我国而言,公民政治参与在实际过程中,较难发挥到上述的作用。以选举为例,选举权是中国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力,参加到选举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通过选举活动,公民选出自己的代表、选出自己的,选举是当代公民控制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因为不同原因的多重影响,我国的选举在现阶段很难实现这样的政治功能。其原因在于,无论是在选举的方式、对象,亦或者是选举的层次、参与选举的组成人员,还是整个的选举流程、选举的结果的统计,公布,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都并不是有参加选举的选民来自主的确定和选择的。特别是在非常重要的选举中,选民能够做的就是通过投票来对预先的政治安排进行一次认可而已。

        3.缺乏理性

        公民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出现反常,极端,甚至是畸形的非理智的心态和行为,称之为缺乏理性的参与。恰好,在我国的政治参与中,一直存在着非理性的参与。政治冷漠已成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极大障碍。

        4.功利性

        公民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为考虑依据而参与政治活动由其是经济方面的利益作为依据,整个参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的政治责任意识为前提的,也不是因为自己具有政治权利和义务而自觉地参与政治的情况,称之为可能性的参与。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1.政治参与环境逐渐开放

        政治参与的行为发生于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称之为政治参与环境。政治上,为了给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的不断推进,实施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法治国家的建设,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策略的不断推进,直接促使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全体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公民在政治参与方面的物质基础得到提升。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文化水平和自身素养的提高也为公民直接知政、议政、参政提供更加广阔舞台,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方式。

        2.利益分化和政治参与意识的自觉性增加

        作为新世纪的现代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是我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由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两方面组成。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指的是公民自己能明确的认知自己是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和拥护者的身份,是以国家主人的资格加入社会关系的,而从事政治管理的各级及其公职人员只是由他和其他公民一起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选择出来的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法制不断健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人们的公识得到加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利益动机逐步高扬。

        3.实质参与的发展与形式参与的褪色

        因为受到历史的原因的影响,从建国到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期间,在政治参与方面,我国公民表以动员型参与为显要特征即“动员型政治参与”。所谓“动员型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是由于受到他人的动员、暗示、号召而被打的去参与活动。以中国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变。自此,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开始进入实质参与的新时期,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它也表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即“建设型政治参与”和“自主型政治参与”。

        4.村民自治:基层民主的产生发展

        村民自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意义是深远的,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村民自治本身。实践证明,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大学校,培养了农民的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农民依法参与政治、管理社会的意识得以激发和高扬。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工作中的确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许多程序不规范,有些法律和在执行过程中被曲解或者走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三、完善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一)大力发展经济,缩短经济差距,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兴趣去参与政治。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给政治提供更多的技术设备支持和更好的传播手段,使得政治参与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相应的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但是,我们也要认清的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因此必须集中力量全面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对与现阶段不相适应的经济结构要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使得公民政治参与更加的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只有保证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减小的状况下,国家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投入才会更多,完善政治参与的设施建设,经济不平衡性对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减小。

        (二)重视民主建设,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政治参与制度

        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公民的性格特征和基本素质直接决定了民主的质量。公民的政治参与为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营造科学的政治文化,扩大公民的自决参与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着被动性、形式性等问题,“政治只是的事情,与平常百姓关系不大”、“自己的政治参与只是走过场、是形式、发挥不了作用,最终决定权还是在领导手中”等思想在公民心中根深蒂固。大多数情况下,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或其他人来引导,是被动的。因此,必须要培养并深化公民政治参与的自觉意识。首先,在政治知识方面,加强公民对政治知识的学习,提高公民的政治知识水平;其次,大力发展积极的政治文化,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促进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最后,注意培育公民的政治情感,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热情,应当珍惜、扶助。

        [参考文献]

        [1]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孙元君.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分析[J].行政论坛,2008(6):84.

        [4]王振海.民主与中国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4):34.

        [6]罗月婵.论新时期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D].浙江大学,2002(1):27.

        [7]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286.

文档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作者:徐乐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2期        摘要:作为国家发展民主的要求、民主政治维系的基本条件和国家民主政治的尺度,公民政治参与的扮演者,政治实现的程度也受到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的影响。这里所说到的政治参与,也就是国家普通公民以一定的形式间接或者直接的对决策、活动产生影响的公共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行为。就我国现状,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充分发扬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