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有关国庆的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27:24
文档

有关国庆的资料

国歌的来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并远播海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1949年6月,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会设立“国歌初选委员会”,委员会由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鸿等人组成。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
推荐度:
导读国歌的来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并远播海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1949年6月,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会设立“国歌初选委员会”,委员会由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鸿等人组成。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
国歌的来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并远播海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1949年6月,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会设立“国歌初选委员会”,委员会由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鸿等人组成。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197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集体填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国庆节的由来】

世界各国国庆节的确立各有不同的含义。

以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黑人歼灭了拿破仑的六万远征军,在圣多明各岛宣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和废除奴隶制的新国家,并以日为国庆节。墨西哥和加纳也以日为国庆节。

以建国日为国庆节: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我国也以1949年10月1日建国日为国庆节。

以国家元首生日为国庆节:有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尼泊尔、泰国等。日本则以天皇诞生日为国庆节。

以占领首都日为国庆节:古巴、民主柬埔寨、捷克斯洛伐克。

以武装日为国庆节:如罗马尼亚以党武装,推翻安东尼斯库反动政权,转入反法西斯战争的1944年8月30日为国庆节。

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会议通过《宣言》这天为国庆节。南斯拉夫以召开反法西斯人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日子为国庆节。加拿大是英国议会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把分散的北美殖民地合并为加拿大这天定了国庆节。

以首批移民到达日为国庆节:澳大利亚以首批英国移民到达悉尼附近的植物湾那天为国庆节。

以摧毁性象征物日期为国庆节:法国以17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摧毁封建王朝的象征——巴士底狱这一天为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建议,由决定。”1949年10月2日,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本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迅速肃清一切残余武装,一切尚未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中国国旗的含义?

红色象征,及烈士的鲜血染红。

黄色代表中国人是黄色人种。

大星象征中国党。

小星象征全国人民,每个都有一个角指向大星,象征全国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

五星红旗的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旗面的红色象征;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旗面为长方形,长与宽比为3:2,五颗星在旗面左上方1/4处,旗杆套为白色。

1949年4月,英勇的中国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占领了反动的巢穴--南京,挂在伪总统府上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落在了地下。同时,一个象征新中国主权和尊严的标志--国旗,已在党和人民的心底开始描绘。

  194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在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该会所担负的筹备工作中,就包括制定新中国的国旗这项重要任务,并指定由筹备会的第六小组负责。这个小组的成员有16人,他们是:马叙伦、叶剑英、张澜、郭沫若、陈嘉庚、马寅初、蔡畅、李立三、张奚若、廖承志、田汉、郑振铎、欧阳予倩、翦伯赞、钱三强、沈雁冰。

  7月4日,第六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和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评选工作除由小组成员分别参加外,还聘请了徐悲鸿、梁思成、艾青等专家参加。

  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报》、《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迅速地向全国、向海外传开。许多人在工余时间,摊开稿纸,开始了设计工作。他们精心设计、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图案,标上详细的说明,寄到了北京。他们把设计绘制国旗图案作为一件光荣、崇高的事情,以倾注自己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心意。

  有一位当年曾冲杀在战场上的战士,在一篇文章里详尽记叙了人民战士怎样在阵地、在战壕里讨论应征国旗图案的情景:“我们利用战斗空隙,就在阵地上、战壕里,在炮声中讨论了这三幅图样(应征国旗图样),讨论会开得非常热烈,大家不光对国旗图样各抒己见,还谈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感想。”“有的战士无比兴奋地说:‘征求国旗图样的意见,说明新中国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国成立那天,我要握着戴上立功奖章,在国旗下庄严地照一张像。’不少老战士还用丰富的想像力,描绘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前景,憧憬着未来的主义幸福生活……”

  在国外,千千万万爱国侨胞热切注视着祖国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蒋家王朝的覆灭,新中国的诞生,令他们欣喜若狂。当他们知道祖国在向自己的儿女征求国旗设计图案时,抱着深切的爱国之情,倾注了中华民族子孙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设计出一幅幅国旗图案,从美洲、印尼、马来亚、朝鲜……飞向祖国北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政协筹备会国旗审查小组,就收到了应征国旗图案2992幅,其中从遥远的美洲寄来的国旗图案有23幅。

  这一切,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热烈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祖国新政权的意愿。

  现在的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同志。他叫曾联松。曾联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时代曾酷爱书画,写得一手好字。

  曾联松反复阅读《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日报》等报刊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后,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曾联松想到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三千多年灿烂文化,还联想到毛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接着,曾联松又经过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当中,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四周。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勾划,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近一个月过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恰恰如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即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党周围这一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色彩以红色为主,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像征;配以黄色,灿烂辉煌,一片光明。

  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曾联松的设计也颇具特色。他自己曾总结出这样几点:

  简与繁--五星的构图注意了以简胜繁,以一当十。如果把许多特征一一罗列出来,未免流于纤细,或者失之繁复,反而难以显示庄严简洁。

  小与大--五星所形成的椭圆形,寓有祖国疆土之意,画面虽有限,但联想是广阔的。所谓“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宾与主--五星中的大星与小星,当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宾主关系,但具有顾盼呼应之情,协调和谐之趣。

  静与动--五星的安置,如果处于旗面的,由于绝对均衡,则静

止呆滞,缺乏生动姿态;置于左上角,则昂然起升,静中寓动,使画面活跃,而且居高临下,带有向外伸展的气势,使视野开阔,“咫尺之内,觉千里之遥”。

  长与宽--这是指比例关系。《条例》中规定,“形式为长方型,长宽三与二之比”。按此构图,旗面能适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长方形,五星体呈椭圆形,两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势协调。椭圆形作为一个整体,还给人团聚完整和饱满的感受。

  椭圆形中,大星的一个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显得安定庄重,稳如泰山。而四颗小星因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则显得错落多变,生动活泼。大星外接半径和小星外接圆半径的比例是三比一之比,使大小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大星和小星之间有一定间距,显得虚实结合,山安泉注。

  椭圆形结体仅占旗面1/4左右,这样的比例关系使重点集中、旗面开朗。

  整个旗面上的五角星、椭圆形和长方形相互结合,比例较为协调,构图比较紧凑,在整体中富于变化而又能取得统一。

  红与黄--色彩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的反应。红色为暖色或热色,赤日、红光能表达庄严热烈,如的积极斗争行为。此外,红色也会引起希望、活跃和喜爱。黄色也是暖色,能表达优美、温和、珍贵,而往往与金色联系起来。我们看到黄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闪闪的联想感受。--这就是曾联松当年设计构思的基本情况。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稿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备会。8月中旬,政协筹备委员会在北京饭店的413号会客室,设立了国旗图案临时选阅室,将所有应征的设计稿集中陈列,请评选委员会成员和专家们选阅。参加选阅的同志,提出评选国旗应注意三点:一是要有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二是要有政权特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三是要以庄严简洁为主。经过初选,应征稿件的设计构思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大约有四类:镰锤交叉并加五角星;嘉禾齿轮并加五角星;以二色或三色横条或竖条组成旗面,于左上角或置镰锤或五角星或嘉禾齿轮;旗面为红色或2/3为红色,1/3为白、蓝、黄各色,加红色或黄色五角星。在评选中,著名戏剧家田汉拿起五星红旗图案草稿说:“依我看,这个设计是不错的。”多数人也觉得这个设计美丽大方,而且寓意也好。评选委员会从来稿中精选出38种国旗草图,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供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

  9月25日晚,同志召开了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在这次会上,同志拿着五星红旗的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代表听取了同志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9月26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国旗、国徽审查组,通过了第323号设计图案(即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第32号草图)为当选图案。在这之前的五星红旗图案,大星中还有镰刀、斧头。决议通过之前,国旗、国徽审查组对这一设计图案作了局部修改,并对国旗图案的意义作了统一说明。9月27日,周恩来同志代表会议团,提出国旗等四个决议草案,请出席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进行表决。决议草案中,有关国旗的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上述决议。

  关于国旗图案意义的说明,新华社以答读者问的形式于11月15日公开发表。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旗面为什么是红色的?旗上的五颗五角星代表什么?为什么星是黄色的?四颗小五星为什么有一角尖正对着五角星的中心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中国国旗图案的含义:

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旗杆套为白色。

旗面的红色象征;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

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

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五星红旗的历史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日报》、《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一个月后,筹备委员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区寄来的应征图案 3012 幅。后於9月开议时,审核通过的共有38幅,最后敲定8幅(?)国旗样式作为备选国旗。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草案一的设计。该设计以红底配上黄星,以及一条代表黄河的黄条而成。红底与黄星为徵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党或中国人民。但部分人士认为,中国并非只有黄河一条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草案,草案二是二黄条代表黄河,长江,草案三则是三黄条代表黄河,长江,珠江。但张治中向表示,黄条分割红地,如同国家被,应另选作品。接下来选中了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由上海市民曾联松所设计,原本的图样如草案四,构想主要是表现出中国四个主要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中国党领导下;另一方面,也隐喻以汉族为中心,其他满、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统一在中国内的含意。但由於五颗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隐含阶级地位之分,於是改为环绕大星的设计,并在大星中加入了镰刀铁鎚的标志,后来将镰刀铁鎚标志删除,因为考虑既已用四颗小星表示工、农、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与农民的象徵物,似乎又变得不平等了。国旗就此定案。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获得,周恩来总理和会议代表一致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的国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标志着五星红旗成为新的中国国旗。

中国国徽图案的含义:

红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和庄严。

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 的新民主主义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中国国徽的历史由来:

1950年9月20日,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政务院邀请有关人士开会讨论国徽设计问题。按规定,组成国徽的素材为国旗、天安门、齿轮、谷穗与红绶带,而完美的组合则需要依靠艺术家们的政治和艺术修养。会上,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高庄的发言语惊四座、掷地有声:“在塑造国徽模型时,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想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以冀我们国徽的艺术性提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当时,由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等人设计的国徽平面图案,已由政协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16世纪、17世纪,西方人开始称明、清王朝为‘中国’。此时,‘中国’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两个王朝境内的其他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一词出现在外交文书上。1912年,中华成立,国内外通常将其简称为‘中国’,’中国’正式作为国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更加丰富完整,56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疆域里。”

中国国歌含义

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1年"9·18"事变之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必胜信心。诗人田汉在狱中写成歌词后,辗转传给聂耳谱曲。此歌最初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毛就说过选这首做国歌的理由:要不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由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号角。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3月14日,中国第十届全国二次会议通过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文档

有关国庆的资料

国歌的来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并远播海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1949年6月,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会设立“国歌初选委员会”,委员会由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鸿等人组成。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