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与成人的地方。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二、幼儿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对事物识别分析处理能力较差
在一日生活活动中,一些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不善于自己独自解决问题,出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报告老师,请老师处理。长此以往,幼儿就会过于依赖老师,出现很多的告状行为。例如,我在组织的语言活动里,小朋友们都坐在一起认真地听故事,忽然谢婉怡叫了起来:“老师,涛涛拉我的衣服。”话语中还带着一点哭腔。这时,我看到坐在他后面的涛涛一副无辜的样子,我想他并没有恶意,而谢婉怡只是因为其比较胆小软弱,自己不会解决,只好求助于老师了。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如果直接批评教育涛涛,不去引导婉怡学会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使班级的这种告状行为不断增多。
每个幼儿天生都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会为获得成人的好感、受到成人关注和认同而向成人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成人心目中的地方
(三)幼儿好胜心强
幼儿存在一种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幼儿经常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或者是嫉妒同伴而向教师告状,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调优点和成绩而不是让幼儿凭借告状来降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此来树立自己在教师中的良好形象。例如当幼儿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负性情绪,并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这会激发幼儿告状行为,以此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教师应防止这类告状行为的发生。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同伴中的榜样对幼儿良品德的形成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榜样总是具体的、形象的,适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因而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并易于他们效法。榜样既可以激发幼儿愉快向上的情感,又可以促进他们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干扰。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
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处理任何问题时有一个宽容的态度。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因此教师要自身做则,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要让幼儿知道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幼儿学会公正、客观的看待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地找别人的茬。当幼儿学会宽容别人时,就会逐渐减少告状行为。
(二)培养幼儿自信心
幼儿喜欢告状,一方面是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太过于自我的表现。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事没事的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不能太自我。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觉得告状。幼儿期的孩子爱告状的的确不少。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哪些不守规则的人是如何处理的。大人,最好不要随随便便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原因,区别对待。
(三)提高幼儿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老师可以组织幼儿看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续费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园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教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比如,学会谦让,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共同协商等。老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园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性。遇到幼儿主动对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反复幼儿关于是非问题评价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他们的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四)适当采用消退法
首先在处理幼儿之间因纠纷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原因。如果是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纠纷告状行为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矛盾;对于倚强凌弱告状一定要对有责任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明确指出
他是不对的并要求他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友好关系,使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并且会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而疏远。
其次,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对试探问题给予明确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会让幼儿决得无所适从在处理打抱不平或维持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并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没必要查清问题,老师也不能冷落告状幼儿,更不能则怪幼儿多管闲事,要给予适当解释和说明否则会挫伤幼儿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对于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老师应对犯错误幼儿讲清能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不然让他尝到"甜头"下次,他还会欺负别人、欺骗老师。
(五)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第一,学前期的幼儿更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因此,可运用幼儿喜爱的动画片、故事等等,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丰富幼儿的是非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第二,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第三,幼儿部分告状行为的发生是由于不懂得分享,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争抢玩具、书等等。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有利于幼儿的换位思考,可以减少告状次数。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和启发幼儿参与活动时互相交流、协商,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分享,用商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结论
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事时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