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更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这样的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不健康,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种家庭的孩子容易犯罪,难于受教。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和谐,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如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要相处和睦,尊老爱幼,语言文明、谦逊,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活动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也是父母所造成的。如过分娇庞,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及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过分地包办和代替,使孩子养成了极大的依赖性,这样就会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还有一种放任自流,不过问的教养态度,也会使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的儿童因为得不到关心和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地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并常常会伴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不同类型的家庭所采用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年轻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培养孩子养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严重障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加上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父母的离异,小三的插入,首当其冲的是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家庭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了,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上以极大的伤害,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的心理和怪癖的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特爱亲生父母,很难与继父母相处,因此,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抢,以此发泄内心的情绪。这就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心理的顺利发展。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