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省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历史上,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浙西唐诗之路形成了一个覆盖钱塘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美丽山水环线,开发浙江唐诗之路山水文化带对我省的大花园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打造浙江唐诗之路的时代价值
(一)为推进大花园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打造浙江唐诗之路,体现了浙江山水特色,彰显了浙江历史文化内涵,切合“诗画浙江”主题。山水都在诗句里面,乡愁就在诗意里面。唐诗之与浙山浙水,如苏白之与西湖。
(二)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供了新的路径。依托绿水青山开发乡村旅游、水乡古镇、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已形成规模巨大的美丽经济。浙江唐诗之路为美丽经济提供历史文化资源支持。
(三)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的内涵。唐诗之路丰富的诗作描绘了美丽山水,抒发了田园情怀,提供了历史元素,为“诗画浙江”建设与乡土文化振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四)为高水平小康生活提供了新的向度。一是从唐诗之路所展示的文化昌盛、社会繁荣来看,可以说魏晋以后“钱塘自古繁华”,为建设高水平小康生活提供了历史观照。二是美丽浙江美好生活是浙江人古往今来的追求,美好生活不仅是美丽的、富庶的,而且是闲适的、诗意的。
(五)为打造浙江文化品牌提供了新的内容。浙江唐诗之路是串山水风景之“链”,串名山公园之“链”,串江南文化之“链”,诗画般地再现了浙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浙江山水的自然魅力。
二、浙江唐诗之路山水文化带的开发思路
1、建议用“浙江唐诗之路山水文化带”这一概念。建议使用“浙江唐诗之路”概念,在区域范围内也可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浙西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
2、开展浙江唐诗之路山水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一是魏晋至唐宋重要文人、诗人在浙江的行迹考。二是对浙江唐诗之路沿途古迹、古道、故居、寺观、驿站,特别是具有旅游和遗产保护价值的重要资源进行摸底排查。三是整理修复古道、古驿站、古山门、古亭、古桥、古关隘等山水古道,全面挖掘与唐诗之路相融合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浙江唐诗之路诗文的汇编和研究。
3、打造一批浙江唐诗之路山水文化旅游载体。一是打造唐诗之路经典旅游线。打造钱塘江最美唐诗之路、浙中诗画山水之路、诗画田园之路等。二是打造一批唐诗之路特色旅游线。浙江唐诗之路特别适合开发徒步、骑行、驾车等特色旅游。三是打造“五个100”。评选100个唐诗之路山水文化旅游景区,评选100个唐诗之路历史文化名人,打造100个唐诗之路诗画乡村,打造100个唐诗之路历史文化驿站,评选100个唐诗之路诗画书院。
4、加大浙江唐诗之路宣传推广力度。一是打造浙江唐诗之路山水文化品牌。建议邀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作专题深度报道。建议邀请著名旅行指南出版公司如孤独星球出版社、日本大宝石“走遍全球”等编写浙江唐诗之旅自助旅行指南。二是成立“浙江唐诗之路山水文化旅游社”。加大唐诗之路旅游产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的开发力度。四是“唐诗之路”诗歌进学校。建议组织编写一些地方性诗词读物进中小学课堂,既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又增进乡土文化意识。
5、以浙江唐诗之路为推手带动大花园建设重点项目。一是着力开发浙东大运河,以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段定位来开发浙东运河极具价值。二是着力开发衢州、丽水“浙西唐诗之路”,为大花园核心区增添历史人文底色。三是着力开发“浙东三湖”,杭州之西湖、萧山之湘湖、绍兴之鉴湖乃浙东三大名湖。四是着力开发洞天福地,十大洞天浙江有其三,三十六洞天浙江有其九,七十二福地浙江有其十八,这对打造浙江“福地”养生文化、推进健康产业是极具价值的。
三、若干建议
1、成立学术组织,开展研究交流。一是成立省“浙江唐诗之路研究会”。建议成立省级学会,设立一批研究课题,拿出一批浙江唐诗之路研究成果。二是举办高层次浙江唐诗之路学术研讨。浙江唐诗之路要成为品牌,需要学术权威的认可与支持,应尽快举办国内外高层次学术研讨。
2、启动“浙江唐诗之路”申遗工作。以“浙江唐诗之路”进行申遗。建议尽快开展申遗调研,研究申遗策略,制定申遗方案;以学术发声,取得专家认可、文化部支持;尽早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程序;对浙江唐诗之路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
3、发掘佛道史迹,重现“朝圣之路”。考诸浙江唐诗之路成因,最重要的因素是“朝圣”。以浙江唐诗之路申遗,非赋予“朝圣之路”的内核、还原“朝圣之路”的面貌不能成功。
4、用好浙江“一带一路”人文历史资源。一是以“唐诗之路”助推“一带一路”。唐诗自唐朝以来就为东亚各国推崇,诗词歌赋增添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二是重视浙江作为佛道圣地的宗教价值。三是用好国际文化交流资源,使浙江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使者。(弘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