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确实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开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根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有益。
2、培养学生的学合作交往能力。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时机,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组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他们在合作学习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时机,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组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这样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学会如何在成功与失败面前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在合作学习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鼓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2
----情境创设与资源〔课本资源〕的利用是怎样表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1.观察点与选点说明
这一观察点属于《课堂观察框架》中的“课堂文化”维度中的“创新”视角。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实践的现实要求,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假设能在充分挖掘课本素材的根底上,精心组织材料,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环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观察表及观察结果说明
这份观察量表〔见附表〕是我们“三人团”根据两位上课教师所讲授内容及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那么来确定的。
对于课本资源的利用是在课前通过阅读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案,以及与老师讨论就可以获知的。
对于情境创设我们从情境类型、情境目标指向及效果达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
3.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及建议 结论:
〔1〕两位教师都能在对教材及内容深度理解根底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很好地表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2〕两位教师都精心地设计了适合学情〔李海军老师授课的班级是理科实验班,李永国老师授课的班级是理科普通班〕的问题情境,并适时的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感觉到学有所获。
〔3〕通过对问题或问题链的设置是否关系到高级知识技能〔解决/综合/迁移〕的观察结果的分析,李海军老师设置的9处问题情境6处关系到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使学生一节课学习之后既学习了知识同时也获取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
〔1〕李海军老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新意,层层递进,随着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到达了入“境”的程度,到达了入解析几何的“境”,又从最后设置的思考题情境将学生引领到了数学的更高境地,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到达了本节课的高潮,也到了本节课的尾声,在学生学习正酣时刻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稍显缺乏之处是李海军老师假设在小结处配以图片情境效果会更好,指向会更明确;李永国老师假设再能多一点让学生暴露“思维的发生、开展的过程”效果会更好,因为“暴露”本
身就是较强的思维情境,这样更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泼,也能更进一步的到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充分统一。
附:观察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