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进我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规范、生态、有机、健康的中药材产业体系,实施中药材“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行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基本思路,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按照“三品一标”的要求,建设有机中药材示范县,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保障中药质量的基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强县富民的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范化种植与示范带动相结合。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通过引导,企业示范带动,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二)坚持生态化建设与有机种植相结合。以中药材生态种植为主,按照有机中药材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推动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种有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机制引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加强“以奖代补”资金补贴力度,吸引和激励区内外有影响的药企加入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队伍,同时鼓励和扶持更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生产认证许可,促使我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取得重大进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与品牌培育相结合。把绿色发展与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有机、申报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及商标注册,加快形成“特色+规模+品牌”的经营格局,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三、目标任务
坚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科技引领,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发展模式,以实施“三品一标”为目标,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以道地中药材黄芪、黄芩、柴胡等为主导品种,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力度,以建设南山、神林观音等7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为抓手,以5万亩生态种植与野生资源修复为重点,构建“中药企业+种植企业(合作社)”产销机制,创建1个有机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三个集种植 (养殖)、养生保健、旅游康养等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质量,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运营。加快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信息及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水平。精心培育“三无一全”的道地中药材品牌,积极争创驰名商标,努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链,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20个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带动全县大田中药材种植3万亩,中药材生态种植总面积保持25万亩,总产量达到2.8万吨,实现总产值4.2亿元,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元。
四、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
(一)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建设。
1、南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
目标任务:建设黄芪、黄芩、柴胡等规范化种植示范点,面积10000亩(其中种子种苗繁育面积2000亩)。
2、观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
目标任务:在神林建设黄芪、黄芩规范化种植示范点,面积6000亩(其中种子种苗繁育面积1000亩)。
3、马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
目标任务:在马河村建设黄芪、黄芩规范化种植示范点,面积1000亩。
4、北塬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
目标任务:建设黄芪、黄芩、板兰根规范化种植示范点,面积1000亩。
5、太联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
目标任务:建设黄芪规范化种植示范点,面积1000亩。
6、中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
目标任务:建设黄芩、黄芪规范化种植示范点,面积1000亩。
7、王庄中药材种质资源示范点
目标任务:建设种质资源圃,开展六盘山桃儿七、盘贝、黄精等濒危珍稀中药材工厂化育苗,面积300亩。
(二)有机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
目标任务:建设有机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1000亩。
(三)林下药材生态经济综合开发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1、庞庄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目标任务:以黄芩、金银花为主栽品种,采取“中药材+大果榛子”套种模式,促进林药产业融合,提高单位产出率,面积1500亩。
2、齐岔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目标任务:在凤岭齐岔种植以黄芩、柴胡、板蓝根为主栽品种的林下中药材2000亩,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构建集种植 (养殖)、养生保健、旅游康养等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3、中药材生态种植与野生资源修复
目标任务:以柴胡、秦艽为主打品种,在23个村的退耕还林区、移民迁出区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与野生资源修复50000亩。
(四)药用植物园续建提升
目标任务:在原有建设基础上对药用植物园进行续建提升,积极开展濒危、特有种质收集、保存、筛选和扩繁,加强濒危珍稀中药材盘贝、黄精、桃儿七等资源野生抚育和人工种植驯化技术研究,搜集保存黄芪、三七、艾叶、玉竹、淫羊藿等种质资源,高标准建立药用植物园种质资源圃,通过示范、展示、引种、驯化、试验,打造一个集科普教育、教学实训、科技培训、旅游康养等服务为一体的示范区,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五)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建设
目标任务:以黄芪、黄芩、柴胡为主打品种,建立20个示范村。
(六)提升中药材开发产业化水平
目标任务: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开展以道地中药材为基源的中成药生产、有效成分提取、饮片加工、功能食品、茶叶、药浴、药饮、药膳、饲料添加剂、中药非药用部位饲料等中药材延伸性产品开发。以黄芪、党参、苦杏仁等中药材为重点,延长开发产业链,优化供给结构,探索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途径。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质量,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运营, 促进我县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
(七)完善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
目标任务:加快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信息及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水平。集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汇聚、仓储物流、加工配送、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市场,降低交易和流通成本,扩大交易规模,提升现代化、便捷化和高效化管理运营水平,打造立足区域、面向西北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
(八)培育中药材特色品牌
目标任务: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作,建立中药材产业联合体,培育具有道地特色的中药材品牌,加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支持中药材企事业单位申报大宗药材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个,精心培育“三品一标”、“三无一全”的道地中药材品牌企业1个,积极争创驰名商标2个,绿色品牌认证2个,有机中药材认证4个,努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链,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扶持机制
(一)产业补贴机制。一是生态种植。以柴胡、秦艽为主栽品种,统一规划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每亩补贴100元。二是大田直播。当年新种、集中连片50亩以上、出苗率达到85%以上,每亩补贴200元。三是中药材移栽。大田移栽0.5亩以上,达到规范化种植标准,每亩补贴500元;集中连片移栽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示范基地或园区,每亩补贴600元。四是中药材育苗。覆膜压沙育苗每亩补贴1200元,露地育苗每亩补贴800元(品种仅限于党参、秦艽、金莲花),种植密度不低于15万株/亩;穴盘育苗每株补贴0.1元。五是药用植物园种质资源圃提升。加强濒危珍惜中药材资源野生抚育、人工驯化及引进新品种试验等,每亩补贴1000元。六是对中药材订单种植的企业,按照与农户签订的种植面积和回收数量,依据收购凭证,每回收10吨补贴1万元。七是加工机械。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合作社、大户购置的中药材种植、采挖及初加工设备,按照销售价格的50%给予补贴(移栽机、挖药机每户限补2台,每台补贴不超过1.5万元;具有标牌的不锈钢优质切药机每户限补贴2台、每台补贴不超过1.5万元;洗药机每户补贴1台,每台补贴不超过3000元;筛药机每户补贴1台,每台补贴不超过1500元;风选机每户补贴1台,每台补贴不超过500元)。
(二)品牌创新与市场建设“以奖代补”。
1.品牌创新“以奖代补”。对同时取得“三品一标”和“三无一全”的企业,每家一次性“以奖代补”50万元;绿色产品认证每个一次性“以奖代补”5万元;有机产品认证每个一次性“以奖代补”10万元;通过GMP认证、SC认定的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每个一次性“以奖代补”10万元;获得宁夏优品或自治区著名商标认证的每个“以奖代补”10万元;获得驰名商标认证的每个“以奖代补”20万元;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每个“以奖代补”10万元。
2、市场建设“以奖代补”。对参加区外休闲农业节会、乡村旅游推介会、特色农产品品牌展示会的中药材经营主体,每参加一次分别给予“以奖代补”资金0.1万元、0.2万元、0.5万元、1万元。支持企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中药材产品直销店,销售中药材产品,对年销售额300-5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以奖代补10万元、15万元,在全国大中城市大型超市设立中药材产品专柜(专销区),销售中药材产品,对年销售额达到200-500万、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以奖代补10万元、20万元;支持线上销售道地中药材产品的企业、合作社,对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以奖代补5万元;在县内旅游景点、休闲农业示范点设立特色中药材产品直销店,年销售收入50-10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给予以奖代补2万元、5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在县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要紧盯目标任务,压实责任,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责任和时限要求,加快产业实施进度,确保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
(二)密切协调配合,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与相关种植企业协调配合,在前期对接落实地块、土地流转过程中充分做好种子种苗、化肥及农膜等生产资料的协调调运工作及各项准备工作,技术人员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种植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种加销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三)积极申报项目,做好产业服务。及时了解项目申报信息,争取项目申报与批复,利用科技攻关、科技特派员、科技惠民强县等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强化实施监管,确保建设质量。要协同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实地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限期整改,确保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按时序推进,如期完成既定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