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篇:马铃薯调查报告
把“小土豆”真正做成“大文章” ---关于加快发展蒲县马铃薯产业的调查与建议
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 卢志俊
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组建于2002年,是县为发展蒲县特色产业而组建的事业职能部门。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下,努力使烤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全面开发蒲县马铃薯产业并取得阶段性成绩。本次县上要求各部门献言献策,我们在深入调查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撰成此文,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并为蒲县振兴发挥作用。
(一)为什么要在蒲县“小土豆”上做文章?
1、蒲县农业的落后局面与蒲县经济发展现状不相称。近年来,蒲县工业经济呈快速发展势头, 县域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但农业方面不论横比还是纵看都处于落后和缓慢发展状态(横比指和周边县比,纵比是指和蒲县的历史比),许多项目虽取得了局部成功和小区域优势,但都没有真正发展成支柱产业,种植业尤为如此。与周边县相比,蒲县的工业和财政收入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在农业方面,蒲县却没有大品牌、大项目和大支柱。隰县有梨、吉县有苹果、永和有枣,我们说是有小杂粮,其实什么也没有。在全市农业方面,我们由于没有“摆到桌面上的东西”而处于一种落后和被动的地位,也就是“低人一头”。尽快找出蒲县农业的品牌和支柱,是我们上上下下共同面临的课题。
2、实现“全市争上游、全省创特色”及构建和谐蒲县的目 标,农民增收不能拖后腿。蒲县共9个乡(镇),103个村民委员会,254个村民小组。全县共9767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80180人,占总人口的82.1%。农业劳动力40512个,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人。全县农业用地面积为3706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4.54%。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为3.9亩。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争上游、创特色”,不能只是工业争上游和财政收入争上游,如果没有农业方面的上游和农民收入方面的上游,蒲县的整体形象是会受到影响的。部分人的上游、部分人的富裕不能代表全蒲县的上游和富裕。目前,蒲县的劳动力出现了大量转移现象,为蒲县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另外途径,但留在村里的农民实实在在需要靠土地增收、靠在土地上劳动致富。而目前除局部的一些产业如烟叶、中药材、香料之外,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特色、高效产业。因此,必须有一种普遍的、高效产业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3、发展蒲县农业经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需要主导和支柱。 提高农民收入,过去有过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的尝试,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形不成产品、产业和规模优势,没有生成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也就是没有形成支柱,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优势。这些产业有的很快夭折,有的则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的在小范围内存在,总之都不能对蒲县农业产生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找一个支柱。
4、主导和支柱产业应综合体现区域特色、市场优势与技术基础。从许多成功的经验的失败的教训中不难看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培育是不是成功,其要素有三:一是这项产业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优势;二是能不能符合市场的直接需求和潜在需求;
三是有没有相应的技术和经营条件,也就是说这项产业有没有人做、能不能做成。我们要培育的支柱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才不至于劳民伤财。经长时间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蒲县作马铃薯这篇文章,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当前,农业产业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通过建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效应,进一步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这样一来马铃薯产业不但可以成为蒲县农业产业化的主角,为农民带来明显实惠,还可以促进全县农业的整体推进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长远考虑,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缩小县东县西及城乡差距、加快小康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构建和谐蒲县无疑具有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二)蒲县的“小土豆”能不能做成大文章? 这里要回答的是蒲县的土豆能不能搞成、有没有潜力、能不能长远搞下去的问题。我们认为蒲县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虽已无法准确考证,但在现阶段发展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主要表现在自然、市场、技术、交通等多个方面: 1.发展马铃薯产业在自然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
蒲县地处吕梁山南段西坡,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气温 8.6℃,年降水量560mm,全县80% 的耕地为丘陵旱地,昼夜温差大,降雨相对较充沛,土层深厚,质地优良,其地理位置和气候与世界优质马铃薯产地相似,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和我省著名马铃薯专家杜珍研究员考察后都认为该区域是 “晋南难得的种马铃薯的好地方”。具体优势是:
(1)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我县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
六、
七、八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而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总需水量为300~500mm,其中苗期需水量占10~15%,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占75%,淀粉积累期占10%,因此,我县自然降水规律与马铃薯需水规律基本吻合,加之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2)海拔高,土层厚,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我县马铃薯产区海拔基本在1000米以上,是临汾市最高的。高海拔形成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对于性喜冷凉的马铃薯生长发育非常有利。产区≥10℃的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130~150天,均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马铃薯结薯期的
七、八月份平均气温17~21℃,非常适于马铃薯种薯生产。由于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加之海拔高、空气干燥,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因而我县生产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上乘,在全省尤其是晋南马铃薯生产中占有较大优势。 (3)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马铃薯是喜光作物,也是长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和块茎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我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55.2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49.6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为72.82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百分率在58%左右。完全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而且光能利用潜力很大。
2、发展马铃薯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
过去人们把马铃薯作为“穷人的口粮”,而现在由于其高营养、低热量将迅速过渡到“富人的调剂”。世界马铃薯消费
水平平均为每年28㎏/人,在发达国家高达74㎏/人,发展中国家为14㎏/人。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认识,我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消费国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2003年以来,全国马铃薯价格一直在高价位运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在加工方面,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对中国马铃薯的生产产生着直接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开发,以马铃薯为原料加工的产品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产品已发展到上百种,如:薯条、薯片、雪花粉、薯块、淀粉、罐头、去皮薯、薯粒、薯酥、沙拉及化工产品茄碱等。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和加工产品市场的扩大,必然带动专用薯种植面积的扩大,这一趋势已经在我们国内产生连锁反应。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马铃薯快餐企业都已经在国内建立基地。还有几家企业通过科研部门对我们的生产能力进行过考察。此外我县的马铃薯龙头企业对马铃薯需求量和潜力都很大。
蒲县鲜食马铃薯已取得初步市场份额,并时常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蒲县土豆及产品已成为晋南土豆市场上的抢手货。所产薯由于表皮光滑、芽眼浅、肉质细嫩、口感独特、薯形均匀,深受客户青睐。据统计,2003年以来每年入冬后的临汾尧丰市场上蒲县马铃薯批发价都在0.7—1.6元之间。2006年末和2007年初的当地价格已经达到每市斤0.5元。
3、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优越的交通支持篇二: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 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篇三:马铃薯市场调查报告 马铃薯淀粉重庆市场调查
一、行业态势及分布: 1 国际市场分析
目前,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约 600 多万吨,欧共体国家的产量占 85% 其中,荷兰阿韦贝公司年产马铃薯淀粉 80 多万吨,行销全世界,年收入达 8 亿美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和应用在不断增加,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据有关数据分析,中国目前每年进口马铃薯淀粉 20 多万吨,日本需要进口 15--20 万吨,韩国 12--16 万吨,地区 8--10 万吨,东盟国家 20--30 万吨,合计 70--100 万吨。 以前,欧共体国家每出口 1 吨马铃薯淀粉,补贴 50 美元;从 1998 年起,欧共体国家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逐步取消了补贴,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将趋紧。
2 国内市场分析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约为 100万吨,国现有淀粉生产 5000 -1万吨规模的厂家只有 10 家左右,年产十万吨(集团)3家(单个最大产量6万吨/年), 通过各种渠道进口 20 多万吨,国内市场尚缺口 30 多万吨。目前,缺口主要由低挡其他淀粉类产品或其它产品替代。
3、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甘肃,,宁夏以及贵州,四川,规模较大的都在人均耕地较多,适宜马铃薯生长地区,最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有东北,内蒙,,甘肃。而重庆本土只有巫溪县有一家,年生产设计能力为5000吨,四川的西昌有几家年产3000-5000吨的厂
二、原料来源模式:一般企业都是在当地与协作,根据企业生产需求量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确定收购价格,对种植农户提供适当资金支持
三、需求行业及用途:淀粉的应用领域包括;造纸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膨化食品,方便面等)、胶粘剂生产,鱼类养殖以及其它领域,仅旺旺集团和康师傅每年需求量达五万多吨。
四.现行业发展趋势:
从人均消费淀粉量上看,目前我国只有 3千克,而欧洲、日本为 10 千克以上,国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增长潜力较大。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从行业利用上看,发达国家 80% 马铃薯淀粉用于医药、纺织、造纸及石油工业等领域,而我国目前 90% 马铃薯淀粉是用于食品工
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使用将不断增加。国未来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马铃薯淀粉民用空间较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宾馆、饭店、小型火腿肠生产厂、罐头厂、粉丝厂等,均需要质量好,黏度大的马铃薯淀粉。据有关典型调查资料,全国乡村每年民用马铃薯淀粉的需要量也将在 10 万吨以上。
五、重庆批发市场分布:重庆批发主要集中在盘溪市场,该市场有三家相对较大,年销售量在二千余吨,估计重庆较大生产类及餐饮类客户,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量约在四五千吨。在相邻的成都由于食品加工发达,在成都地区的需求量是重庆的2-3倍
六、现行价格,产品来源:由于产品供需矛盾,现在不论那个区域厂家的货到重庆站价:6000元/吨左右,重庆市场产品主要来源于甘肃,,西昌,内蒙,由于产品质量的差异价格有2-3百元价差
七.成本测算及毛利:巫溪马铃薯由于品种优良,又属半高山地区种植,淀粉含量较高,其淀粉含量达21%,去年当地马铃薯收购价为0.3-0.4元/斤,按五吨马铃薯转化一吨淀粉,水电,人工,税费,折旧按1000元/吨计,成本概算为4000-5000元/吨,按现行市场价格,每吨毛利在1000-2000元/吨
。 2010-4-11篇四:对--村马铃薯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 ====村马玲薯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 = 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由于马铃薯营养丰富、粮菜兼用、适应性广、产业链长,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耐干旱、耐脊薄、抗灾力强、稳产高产,因而是我国三北、西南等老、少、边、穷地区的主栽农作物。当前我国马铃薯淀粉、全粉、系列变性淀粉等工业产品,年产量达100多万吨,为食品、制药、化工、发酵等几十种工业提供优质、环保源辅料;薯条、薯片、保鲜制品以及以淀粉、全粉为原料的方便食品、膨化食品、休闲食品加工业也方兴未艾。2008年,总理明确提出“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农业部副危朝安在2007年9月全国马铃薯发展会议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三是满足市场消费的现实选择。
在国家的正确引领下,我国马铃薯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工业领域提供了优质原料,而且成为许多贫困、欠发达地区的支柱性农业产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村马玲薯种植现状并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我于2012年 3月-----村驻点实习,在实习的三个月中,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深入农户,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30户农民,虚心与当地农民、工作人员相互交谈,掌握了该村农民种植马玲薯情况第一手数据和材料。回来后,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村农民马玲薯种植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制约---村农民马玲薯种植的因素,并对该村马铃薯的种植提出了自己初浅的建议:
一、----村马玲薯种植现状 距镇所在地0.3公里,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18公里。东邻东山,南邻东丙,西邻新成,北邻新民。辖大寨、小旧城、街子、下拉相、弄满、翁姐、拉弄、沙坡、弄保等23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47户,有乡村人口3573人,其中农业人口 3263人,劳动力 21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7人。该村以傣族、汉族为主,其中傣族2613人,占全镇人口的73%。汉族 650人。全村国土面积9.83平方公里,海拔 850米,年平均气温19.3℃,年降水量1500毫米,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025亩(其中:水田4217亩,旱地 808亩),人均耕地 1.52 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 5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1.6 亩,主要种植坚果、咖啡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3,105.75亩,其中养殖面积 526.2 亩;荒山荒地 1,600亩等资源。等农作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402万元,比2010年的13052.48万元增4349.52万元,增长24.9%;完成国、地两税税收374万元,超县下达任务数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6元,比2010年的4837元增加1296元,增20.8%。
三、-----村马玲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五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切实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为使旧城镇旧城村马玲薯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对-----村马玲薯产业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适当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加大对种植户的贷款支持力度。由于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一些小农户在春播时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建议金融部门适当加大对种植户的贷款支持力度,同时做好农用物资价格工作,以使农民都能种得起地。
2、确定土地转包最高限价。转包的土地都属于轮作休耕土地,因此应该对这部分土地实行转包最高限价,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建议每亩转包土地价格控制在80——100元以内为宜,以使农民都能租得起地。
3、科学选种。在选种上,选适合自己土地的优质品种,才能保证马铃薯的优产、高产。同时,提高机械化技术操作,用机器代替人力,不仅能提高劳动力,还能减少雇佣成本。
4、充分发挥马铃薯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为马铃薯种植提供优质服务。由于“重茬”现象严重,加上种子自身携带病毒等因素影响,近两年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发生频率较高。种植户对这些病害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需要农技部门和马铃薯协会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在销售工作上必须要加强对经纪人的引导,让他们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广大农户负责,不仅要自己增收,更要让广
大农户增收。
5、加强农民种植和管理马铃薯的相关技术培训。农技中心应每年都在旧城镇举办马铃薯品种试验示范和样板培训会,让群众掌握了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加强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确保高产和高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围绕提高社员素质开展辅导培训,特别是对农机手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吸收、消化农机新装备的能力。此外,对有能力的合作社带头人开展辅导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 -篇五:马铃薯种植、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麒麟区马铃薯生产和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云粮发【2014】号文件《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做好粮食流通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专项(题)调查的通知》要求,为准确掌握全区马铃薯生产、消费、和销售情况,我局积极同农业部门沟通联系,对2014年及2015年的马铃薯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麒麟区农业生产情况
麒麟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全区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52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2.2亿公斤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蚕豆和马铃薯为主,豆类作物为辅。马铃薯在麒麟区是一种主要的种植作物,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万吨(鲜薯)左右,马铃薯分大春、小春、晚秋三季种植。
二、马铃薯生产总体情况
1、种植面积:2014年全区种植马铃薯50912亩,其中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1725亩,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39187亩。2015年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1335亩,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40205亩。
2、种植品种:小春马铃薯种植品种以宣薯2号为主,大春马铃薯种植品种为合作88号、会单2号、米拉系列。
3、产量:据统计,大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500公斤 /亩(其
中合作88号、会单2号亩产3000公斤/亩,米拉系列亩产较低为1000公斤/亩),2014年总产18340吨(折粮);小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000公斤/亩,2014年总产3447吨(折粮)。2015年小春总产3438吨(折粮)。
4、价格:2014年马铃薯价格较2013年有所下跌,大春马铃薯销售均价1.5元/公斤;秋马铃薯销售均价2元/公斤;小春马铃薯销售均价2.5元/公斤,2015年小春马铃薯销售均价2.3元/公斤。
5、销售:据统计2014年,全区共销售马铃薯40000吨,其中大春马铃薯销售30000吨,销售价格为1.5元/公斤,收入为4500万元;秋马铃薯销售3600吨,销售价格为2元/公斤,收入720万元。小春马铃薯销售6600吨,销售价格为2.5元/公斤,收入1650万元。
6、种薯:据调查,平价每亩种植需种薯200公斤,全年种薯需求量为10000吨左右。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麒麟区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以稳步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要目标,现马铃薯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2014年各脱毒马铃薯(含三级以上种薯)的推广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41%,大面积生产中优质脱毒种薯特别是
一、二级种薯覆盖率更低。
2、新品质的繁育和示范推广推广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麒麟区种薯生产环节薄弱,没有相应的中枢生产基地、设备和条件,大部分脱毒全部靠外地调运,进而影响了相关加工产业的发展。
3、耕作栽培技术水平较低。我区马铃薯生产区多为欠发达的半山区,耕作栽培方式比较传统,现代栽培技术、优质高产模式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较大,生产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
4、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布局不配套。马铃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大部分农户生产出来的马铃薯主要以自食、商贩和集市销售为主,满足不了加工企业对原料薯的需求,也导致本地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
第2篇:马铃薯的调查报告
关于马铃薯的调查报告
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供决策者参考。要注意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能够切实解决问题。
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以《关于全市20xx年电暖器市场的调查》一文为例,该市场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写为:
1.生产情况
据调查,国内以电暖器为主要产品的生产企业为数不多,大约30多家。XX年,这些企业电暖器总产量约240.19万台。其中年产量超过10万台的主要有广东美的家电厂、宁波天工实业公司……八家企业。这八家企业电暖器总产量约209.53万台,占国内电暖器总产量的87.24%。具体数字见表一(略)
以上情况表明:虽然电暖器行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生产集中程度都非常高。特别是产量排行第一的广东美的家电厂,其产量超过国内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本行业中处于明显的垄断地位。
2.销售情况
据对北京、大连、沈阳、济南、杭州、武汉六个城市的27家大商场的调查,20xx年总销量约为xxx台。其中,销量超过xxxxx台的有大连商场、大连百货大楼……五家商场,年销售总量约xxxx台,占27家销售总量的62.2%。具体数字见表二(略)
以上情况表明:与电暖器生产的高度集中类似,电暖器销售的集 1 中程度也非常高。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电暖器市场正处于开发阶段, 大部分商场都把电暖器作为试销商品经营,把电暖器作为主要商品经营的为数甚少;另一方面,虽然经销电暖器获得成功的商场数量不多,但这些成功者的事实至少说明,电暖器极具市场潜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各种品牌的竞争(略)
4.市场分析与展望(略)
产品与建筑面积、供热面积的分析,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的分析(略)
5.几点建议(略)
产品调查是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产品市场调查报告的行业性、专业技术性很强。其内容一般包括:产品的品牌、质量、款式、功能、价格、技术、服务、消费,及对产品的评价、意见、要求、产品的市场销售、市场展望等。上述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侧重于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品牌等情况的介绍,运用数字分析、对比、排位等方法分析,尤其是第四部分对影响产品销售的建筑面积、供热面积等深层背景进行分析,并进行预测,使文章更有力度,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必然显得理据充实,说服力强。
(四)市场调查报告的结尾
结尾是市场调查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短小有力。一般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总括,以突出观点,强调意义;或是展望未来,以充满希望的笔调作结。视实际情况,有时也可省略这部分,
2 以使行文更趋简炼。
三、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要点
(一)市场调查报告——以科学的市场调查方法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经营的主体,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经营决策是否科学,而科学的决策又必须以科学的市场调查方法为基础。因此,要善于运用询问法、观察法、资料查阅法、实验法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情况,以获取真实、可靠、典型、富有说服力的商情材料。在此基础上所撰写出来的市场调查报告,就必然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市场调查报告——以真实准确的数据材料为依据
由于市场调查报告是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购销状况以及消费情况等所进行的调查行为的书面反映,因此它往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数据材料。这些数据材料是定性定量的依据,在撰写时要善于运用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以增强市场调查报告的说服力。关于这点,我们从上述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中也可略见一斑。
(三)市场调查报告——以充分有力地分析论证为杠杆
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必须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作基础,包括动态的、静态的,表象的、本质的,历史的、现实的等等,可以说错综复杂,丰富充实,但写进市场调查报告中的内容决不是这些事实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充分有力地分析归纳,只有这样,市场调查报告所作的市场预测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才会获得坚实的支撑。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