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25001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规划
课程英文名称: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开课专业:全校本科生专业
开课学期:2
总学时:24(其中理论24学时)
总学分:1
二、课程目的
《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课程课现阶段作为公共选修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生涯决策技能,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2.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3.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3学时)
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介绍与分析,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2.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以及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
3.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4.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5.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
6.大学生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从原有对职业规划的表面理解转化为科学系统的理解。
第二章 认识自我(一)(3学时)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特质中的职业兴趣与性格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职业兴趣与性格特征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愿意投入精力探索自己的兴趣与性格。
教学内容:
1. 兴趣的概念;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评定方法;
2. 霍兰德理论
3.降落自由岛游戏
4.性格的概念;人格与职业的关系;人格的评定方法;
5.四种维度的性格分类。
教学重点:从六边形模型掌握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对自己的性格形成系统的认识。
第三章 认识自我(二)(3学时)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认识价值观的满足以及职业技能的符合对于职业发展的作用,愿意主动分析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技能。最后综合上堂课程的职业兴趣与性格特征,学生形成个人的全面认知。
教学内容:
1.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评定方法;
2.价值观探索活动:价值观市场;
3.职业技能的概念;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人技能的评定方法;
4.职业技能探索活动:撰写成就小故事等;
5.整合以上特性,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的技能构成。
第四章 了解职业环境(3学时)
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在了解宏观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掌握职业认知的方法和途径,能够对某一具体职业或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对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涵、素质能力要求进行了解和探索。
教学内容:
1.我国对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
2.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3.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
4.职业信息的内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
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
5.搜集职业信息的方法:可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朋友等资源。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各种职业能够有深入的体察,而不仅仅是知道一些职业名称。
第五章 职业发展决策(3学时)
指导学生掌握职业定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发展决策,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
1.决策类型;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对决策的影响,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
2.决策相关理论;决策模型在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3. 职业定向的方法,如SWOT分析、职业平衡单等。
4.做出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5.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问题解决技能;
6.识别决策过程中的消极思维,构建积极的自我对话。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面对决策,并掌握几种适用的决策方法。
第六章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实施(3学时)
使学生能够运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管理。
教学内容:
1.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的撰写;
2.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3.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实施与。
教学重点:紧密依据之前探索的个人特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未来规划。
第七章 大学生涯规划(3学时)
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
教学内容:
1.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这些技能与所学专业课程的关系;评价个人目前所掌握的专
业技能水平;
2.目标职业对通用技能(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
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的要求;识别并评价自己的通用技能;掌握通用技能的提高方法;
3.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的要求;
了解个人的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
4.根据目标职业要求,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教学重点:如实坦诚的面对个人当前问题,根据大环境制定出适用的大学生涯规划。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有: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面试、实地参观、经验分享、团体训练等方式方法。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无
七、先修课程
无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 赵北平、雷五明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资料:
《生涯咨询与辅导》 金树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性格决定职业》 邵志伟、田彩虹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2007〕26号文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九、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以开卷形势进行考核,考核点主要在学生是否能够依据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四个特质制定出合理的未来发展规划,同时能够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要求规划书准确、真实、切实可行,字迹清晰端正,语言简练,重点突出。课程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30%,期末试卷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课下作业完成情况组成。
撰写人签字: 陈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