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OCUMENT APPROVAL | |||||||||
| 编 制 | |||||||||
| Originator: | |||||||||
| Signature | Print Name | Title | Date | ||||||
| 签 名 | 姓 名 | 职 位 | 日 期 | ||||||
| 核 准 | |||||||||
| Approved By: | |||||||||
| Signature | Print Name | Title | Date | ||||||
| 签 名 | 姓 名 | 职 位 | 日 期 | ||||||
| DOCUMENT CHANGES RECORD | |||
| 发行本 Issue (Rev.) | 内 容 Description | 参 考 Reference | 生 效 日 期 Effective Date |
| A | 第一次发行 | ||
规定公司经营、生产、建设活动中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范围、程序与要求;加强影响公司与社会责任标准因素有关的企业、供应商、外包方、施工方的社会责任标准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控制程序适用于公司社会责任标准管理体系,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在体系范围内所涉及的相关方。
3职责
3.1人事部负责公司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策划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负责与上级相关部门和周围居民的协调工作;负责外来施工方以及清洁、绿化承包方的安全管理;
3.2业务部负责了解及组织评审客户对社会责任标准方面的要求以及运输物流公司的管理;
3.3人事部采购负责危险化学品的采购管理,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跟踪监控;
3.4生产部负责化学工程项目和公用工程维修服务项目的相关方现场施工管理;
3.5设备维修服务项目的相关方现场施工管理;
3.6各部门在管理者代表和人事部指导下负责本部门内活动、产品、服务中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
3.7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危险源识别评价表》、《重大社会责任因素一览表》的审核确认。
4程序内容
4.1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内容
4.1.1机械设备及装置:高温、高压、震动、腐蚀、低温;操作、检修及误运转和操作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4.1.2电气设备及装置:断电、触电、静电、雷电、火灾、爆炸;操作、检修及误运转和误操作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4.1.3危险性较大作业、高处作业的人和设备;
4.1.4乙炔、氧气、氮气、氢气、液化气瓶存放和使用;
4.1.5基础设施的施工及检维修作业;
4.1.6生产设备的阀门、管线等;
4.1.7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4.1.8设备清洗和有害废弃物;
4.1.9办公设备、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4.1.10员工生理、心理因素。
4.2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原则
4.2.1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由各职责部门组织,成员应包括生产、设备、检修、安全、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危害辩识及风险评价的结果登录在《危险源识别评价表》;
4.2.2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应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并参照同行业事故的发生情况;
4.2.3风险评价应建立判别准则,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确定,作为判定危险大小及是否可承受的依据,判别准则应根据操作情况视其实用性进行变更。
4.2.4社会责任因素调查的重点是从员工进入公司到离开公司的招工、用工、辞退等全过程所有环节;
4.2.5在识别社会责任因素时应考虑:
.社会责任因素识别应考虑对于工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社区发展,社会和谐, 劳资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影响;
4.2.6社会责任因素识别应至少从以下九个方面考虑:
1)童工和未来成年工2)强迫劳动3)健康与安全4)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5)歧视6) 惩罚措施7)工资时间8) 工资报酬9)供应商管理
4.3风险评价方法
4.3.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应注重实用性。评价结果要反映生产实际情况及危险的严重程度,得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意见。公司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4.3.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以L分值评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E分值评定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以C分值评定发生事故产生后的严重性; 将LEC的乘积D分值作为危险的程度,具体标准如下:
L分值 分值说明
10 全可以预料
6相当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
1可能性少、完全意外
1.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1.2很不可能
1.1实际不可能
E 分值 分值说明
10 连续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2每周一次、或偶尔暴露
3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1.5非常罕见地暴露
C分值 分值说明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40数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
15 常严重、一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100万元
7严重、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下
3 重大、致残;直接经济损失5—10万元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直接经济损失0—5万元
D分值 危险等级
五级 >300 不可容许的,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四级 140~300 重大的,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三级 60~140 中度的,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二级 20~60 可容许的,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一级 <20 可忽略的,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4.4重大社会责任因素评价的依据
a.涉及人数;
b.对员工的伤害严重程度;
c.持续时间;
d.发生的频率;
e.国家、地方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f.员工有投诉的;
g.对本公司公众形象的影响。
4.5社会责任因素评价方法:
4.5.1供应商管理: 发生过重大社会责任事故的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2童工使用:发生过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3强迫劳动:发生过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4相关方有合理社会责任方面抱怨的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5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发生过禁止的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6歧视: 发生过严重歧视的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7惩罚措施: 依处罚为目的惩罚措施发生过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8工作时间: 发生过违法情况的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9工资报酬: 发生过违法的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5.10 员工培训: 没有规定社会责任标准方面培训内容的可判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4.6人事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对于本部门的各种社会责任因素加以是与非的识别评价后记 录在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因素识别评价表》中;推行委员会将各部门识别评价的社会责任因素合并后成为本公司的社会责任因素登记公司的《社会责任因素识别评价表》中,对于评价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的登记《重大社会责任因素一览表》中。
4.7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时间和周期
4.7.1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要进行职业安全卫生预评;
4.7.2重大技术工艺改变、开发新品种前;
4.7.3设备检维修和施工作业前;
4.7.4新设备、新材料选用投用前;
4.7.5相关方社会责任标准因素发生变化时;
4.7.6客户就社会责任问题抱怨、投诉时;
4.7.7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更新、增加时。
4.7.8社会责任标准发生变化;
4.7.9社会责任事故多发。
4.4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8.1对每一项评价结果都应确定危险等级并制定危险控制措施,要确保措施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4.8.2重大危险和社会责任因素应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报总经理审批,人事部对措施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4.8.3社会责任因素的控制和管理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技术,设备维护保养,过程控制,改善工作制度,人员培训等方法来实现.
4.8.4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 风险 | 等级 | 措施 |
| 可忽略的 | 一 | 不需要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
| 可容许的 | 二 | 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
| 中度的 | 三 | 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应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中度风险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确定是否需要改进控制措施。 |
| 重大的 | 四 | 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备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 |
| 不可容许的 | 五 | 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 |
a)评价结束后,评价部门编制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应明确:评价对象的概况、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识别、风险评价结果、危险控制措施;
4.10.各部门进行的危险源和社会责任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结果、危险控制措施,报部门 长审批后送人事部备案;人事部建立风险评价台帐,并负责督促检查危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5相关文件
6记录
6.1《危险源识别评价表》 R203-01
6.2《社会责任因素识别评价表》 R203-02
6.3《重大社会责任因素一览表》 R2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