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默写题:
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 宛在水 。”
3、“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
4、“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
5、“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
6、“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 。”
二、 简答题:
1、 试析《齐晋鞌之战中》的人物形象。
《齐晋鞍之战》中作者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细细刻画战斗的场面,而是以描写人物间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战斗的激烈程度。进而再一次证明了骄兵必败的道理。
本文刻画了多个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围绕郤克的一段对话。
郤克伤于矢,血流到了鞋上,然后说了句我病的严重了。然而张侯说他被箭射伤了手,一直插到了肘部,血把左边的车轮都沾红了,却未言病。郑丘缓说自战斗打响时到现在,如遇到情况他都下车去推。然而郤克现在这样怎么能够言病呢?张侯更是以“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的话来激励他。真是大丈夫。战斗最终以晋的胜利而告终。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要受一点挫折就要打退堂鼓。得学会坚强。
2、 试评《离骚》所开创的“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三、 鉴赏分析题:
试论《氓》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发展历程。
《氓》主要描述了一位妇女由被爱到被弃的过程,展示了女主人公由被弃后的哀怨到愤慨、决绝的心理历程。她先是感动于氓的示爱,以自己的善良和忠贞去体察氓,去善待这份感情;当她因年老色衰而遭遗弃后她首先是满腹的哀怨,同时对自身的不幸经历进行着理性的反思;正是源于理性的反思,她才能在痛斥这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之后毅然选择了决裂。《氓》一方面展示了一位觉醒而刚毅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礼教和恶劣世风对女性的戕害。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平时作业二
一、 填空题:
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 绕树三匝 ,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如彼翰林鸟, 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 比目中路析 。”
3、“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
4、“天际识归舟, 云中辨江树 。”
5、“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 从流飘荡 ,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 千丈见底 ;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
6、“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 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
8、“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 简答题:
1、试评《桃花源诗并记》所寄寓的理想。
《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反映着小生产者的理想与愿望。这个理想与愿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其思想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否定,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在艺术上,《桃花源诗并记》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象鲜明,描绘出一个理想高远的境界,语言简炼,质朴而自然。作品里的每一情节、每一人物、每一景象都无不刻划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指出,《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2、试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首怀古诗,不着力于古事古迹的叙写,而直抒胸怀,显得质朴坦直,昂然大气,且包蕴丰富。在怀古诗中别具一格。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正是以这种平实的笔调,塑造了千古以来正直却遭排斥知识分子孤独苦闷的共性形象,抒发了一种息息相通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沉思,成为千古绝叹,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正在于此。
三、 鉴赏分析题:
试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平时作业三
一、 填空题:
1、“奉扫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 犹带昭阳日影来 。”
2、“渭城朝雨裛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3、“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4、“穷年忧黎元, 叹息场内热 。取笑同学翁, 浩歌弥激烈 。”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 。”
6、“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
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青水碧于天 , 画船听雨眠 。”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二、 简答题:
1、 简析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2、 简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杜甫思想。
这首诗结合诗人个人的遭遇、感受和对人民的了解,表白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和忧世济民的执著意愿。并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了封建社会悬殊的矛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骄奢荒淫的生活正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同时联系他在骊山的所见所感,预示了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倾泻出诗人无比深广的忧愤。诗人对唐代社会的弊病把握准确,诗人是历史的见证人和时代的先驱者,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十分鲜明的“诗史”性质。
三、 论述题:
试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在创作构思之初,作者的主观意图中同情与讽喻是二者兼有的,但是本诗对李杨悲剧的描述,虽依据了一定的史实,但融进了作者许多的艺术想象和加工创造,因而出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出被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作品的前半部分以史实为根据,先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玄宗的沉迷,“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妃所受的宠幸;接着切入“渔阳鼙鼓动地来”写马嵬之变,“宛转峨眉马前死”写杨妃之死。作者在这里将逸乐的生活当作安史之乱的原因,是有荒淫误国的讽喻的。但诗歌的第二部分作者却匠心独运,铺写了唐玄宗自蜀到京、从春到秋、从日到夜睹物思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并引出了道士寻方的一段。这一部分描摹玄宗的相思之情可谓细腻、真挚,字字深情,也写出了杨妃的忠贞。在这里,作者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二人帝、妃的身份,而是着力同情、赞美这苦苦相思的感情的,其中的感动和激赏,强化了“长恨”的主题,使本诗浓郁的哀婉抒情气氛,成为患难、忠贞的爱情的颂歌。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本诗半部分的讽喻并非主要,对人物的悲剧性爱情的同情和歌颂却更具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平时作业四
一、 填空题:
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2、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3、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中风情,更待与何人说?
4、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 鬓如霜 。
5、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
6、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 几时真有六军来 。
7、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
8、原来姹紫嫣红开编,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二、 简答题:
1、试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2、简析《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窦娥是个淳朴善良的普通妇女,发誓恪守封建道德,最终却被宣扬封建道德的社会所吞噬。在同势力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毫不妥协地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作者还细致刻画了窦娥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性格的不同侧面,表现了窦娥的善良性格和自我牺牲精神,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是封建时代开始觉醒的被压迫者的一个成功典型。
三、 论述题:
试析《项脊轩志》所蕴藏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点
1、思想感情
项脊轩志》一文,作者表达了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喜: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主人则偃仰啸歌,怡然自得,喜自然而生。 悲:祖母去世,慈母隔逝,爱妻早亡,岂不悲哉?悲是本文的主要基调。作者的悲又是比较复杂的,南阁子明亮、清静、雅致,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曾经慈母"一致",问寒问暖;曾经祖母言辞爱怜,喃喃自语,以手阖门及持象笏至,殷勤期望;曾经爱妻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何等亲爱、缠绵。而如今枇杷亭亭如盖,物是人非,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伤心处,作者是"长号不自禁"。美好的往事都已化作云烟,成为幻影,作者对此如何不泪垂!悲,在所难免。
2、艺术特点
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风景这边独好,小鸟时来啄食,更添生活气息。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了了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再如,对祖母的描写,通过言辞、喃喃自语、持象笏至等细节,把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情,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此外,还有妻来轩中的往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都很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