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课程编码:211050
学 分:2分
总学时数: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6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执 笔 人:边藏丽
审 定 人:王恺斌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本课程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学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医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免疫学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四、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一、免疫学理论研究 二、免疫学应用研究 三、21世纪的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二、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淋巴结 二脾 三粘膜免疫系统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二、抗原的种类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四、单克隆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Ig V区的功能二、Ig 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一、IgG二、IgM三、IgA四、IgD五、IgE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补体的激活途径 二、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一、补体的自身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受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 粘附分子一、整合素家族二、选择素家族 三、粘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二、MHC的多态性三、HLA与临床医学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一、经典的MHC 1类和II类基因 二、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 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关联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五节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吞噬细胞二、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三、树突状细胞
第一节 吞噬细胞一、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二、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三、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四、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五、免疫调节作用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第三节自然杀伤细胞一、NK细胞表面与其杀伤活化和杀伤抑制有关的受体
二、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NKT细胞
第五节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一、嗜酸性粒细胞 二、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二、T淋巴细胞亚群三、T淋巴细胞功能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TCR-CD3复合物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四、丝裂原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T淋巴细胞亚群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四、Th、CTI和Tr细胞
第三节 T淋巴细胞功能 一、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
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二、B细胞的亚群三、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 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二、辅助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B细胞的亚群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一、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二、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抗原的摄取二、抗原的提呈
第一节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 一、树突状细胞 二、单核一巨噬细胞 三、B淋巴细胞
第二节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一、抗原的摄取 二 抗原的加工处理 三、抗原的提呈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二、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二、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T细胞活化的过程一、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三、T细胞活化信号涉及的靶基因四、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
第三节 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 一、Th细胞的效应 二、CTL细胞的效应
三、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四、T细胞活化后诱导的细胞凋亡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二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二、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三、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终末分化
四、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一、初次应答 二、二次应答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二、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和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型Ⅳ超敏反应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病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二、自抗
原发生改变 三、微生物感染 四、表位扩展 五、免疫忽视 六、遗传
` 七、性别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四、补体系统缺陷五、吞噬细胞缺陷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十五章 免疫学防治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人工主动免疫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一节 免疫预防一、疫苗的基本要求二、人工主动免疫三、人工被动免疫
四、佐剂五、计划免疫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七、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分子治疗二、细胞治疗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2学时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实验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检测)(选做项目) 2学时
实验五、豚鼠过敏试验(选做项目) 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26学时,实验课教学6学时。理论教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4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有机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
六、教学参考书
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
2、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蔡美英,《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