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科 | 初中语文 |
| 教学课例名称 | 《卖炭翁》 |
| 教材分析 |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
|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较多的古诗文,有一定的古诗文赏析能力。且白诗较为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即可掌握诗歌大意,我的学生大多为农村学生,对老百姓的生活艰辛也深有体会,能够较好的理解诗歌思想。但八年级学生仍存在贪玩,学习被动,对古诗文缺乏兴趣,望而生畏的情况。 |
|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本诗为叙事讽喻诗,教学过程中,我渗透叙事技法贯穿全教学过程,以讽喻什么,作为学生思想情感的提升。一是以事为起点让学生在读诗中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再将人物带入事件的发展中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里鲜活起来。二是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从诗歌的字词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挖掘、了解人物形象,将自身带入人物中去。三是借事抒情,在教学中,切合时机的追问、引导学生,在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将叙事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内心。 |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
| 课例研究综述 | 对于八年级的的学生,在初赏诗歌时能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已经足够。我认为由诗歌内容的简要概括直接到探究作者写作目的有些牵强,因为此时学生并没有从对诗歌的分析中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制度的谴责和讽刺。不妨先让学生深入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态度、情感,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本文的思想情感,我开篇直接点明,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去体会本诗的叙事。对于语文教学,我一直认为“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位了,教学点的设定就到位了。”所以本文我抓住叙事诗教学的基本要点,从诗歌的字词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同事也明白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不应该是在备课时才去阅读文本,在平时就应当努力地实践文本细读。细读文本是基础,正确解读是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