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互动性、广阔性。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复杂性,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不利的影响。高校应通过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途径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 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已经深入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思维方式。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了解社会信息和学习专业知识,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与挑战,我们需要兴利除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网络变为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声色俱全等特点,通过网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真实。在网络上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网络上,大学生能够手、眼、耳并用,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习效果要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明显。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在网络上没有身份、地位、年龄等因素的约束,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可以充分自由地展开交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表达他们在思想政治学习当中的看法,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广阔性
在网络上没有明确的地域之间的界限,通过网络可以达到远程交流的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方便不同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相互交流,通过网络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高校老师咨询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并与之进行学术探讨,网络可以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变得更为广阔,也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
二、网络发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复杂性
互联网的覆盖面非常广,互联网上的信息也非常的冗杂,这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与人生的历练,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容易被其他思想所引导。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西方思想进入我国,这其中也有消极的思想,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还不成熟,如果不重视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就会使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认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这会对大学生产生误导。网络也可能使大学生转变自己的人生追求,使他们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会使大学生动摇自身的民族自尊心,降低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使他们在人生选择的道路上迷失。
(二)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些包含色情、暴力元素的不健康信息。有些商家或个人为了追求个人的商业利益和政治目的,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虚假的消息,这些消息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网络上的人员也非常复杂,如果大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心怀不轨的人,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障。网络上还有一些含有、反动等元素的信息,如果大学生自身的自制力不强,很有可能被这些信息误导,逐步迷失自己的方向。
(三)互联网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在当代的大学校园当中,大学生的言行基本都会受到他人的监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比较强烈,大学生的行为都会有道德方面的标杆,他们都会顾及别人对自身的看法。但是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比较差。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中大学生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容易摧毁他们内心中的道德标杆,由于网络中的人与人并不是很熟悉,很难对他人形成有效的监管,所以容易造成大学生过于放纵自己,出现一些诸如计算机网络犯罪、浏览不健康网站以及痴迷游戏等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逐渐缺失。
(四)互联网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不利的影响
由于网络是虚拟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人际交际容易使他们内心产生孤独感,不利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流,使他们逐渐沉溺于网络中,养成孤僻的性格。这样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网络成瘾。这样会使他们过分地依赖网络,如果离开网络他们就会不知道如何去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在情绪方面表现出孤僻与暴躁。大学生在网络上容易得到一种满足感,他们会把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混淆,使他们长期沉迷于网络中,这样会减少大学生与其他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弱化他们日常交际的能力,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并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网络不断普及的今天,大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使部分高校开始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转移而已,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上还是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创新性的突破,依然沿袭过去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应当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断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先进的思维意识与思想观念,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充分地利用互联息量大、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等特点,不断更新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进行。努力营造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坚持网络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积极讨论,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就显得更加的重要。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思想的培养,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专门的网络伦理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制意识。高校要努力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自觉地屏蔽那些不健康的因素,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重任。学校要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进行屏蔽,要及时消除高校校园网上的垃圾信息。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日常网络的管理工作,要及时地行纠正大学生违反网络道德与法规的行为。要把大学生的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三)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不断丰富自身的互联网知识,提升熟练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断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我国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欠缺网络方面的知识,高校中也有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偏大,不能很好地接受新事物,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新周期较长,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结合得不是很紧密,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这些都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密切相关,所以高校应当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专门的网络知识技能培训,高校应当建立起一个健康的网路环境,分派专门的人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网络平台进行管理,通过培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提升他们在网络信息更新、管理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认真分析学生的心声与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展开互动。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高校要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参与进行管理,在传统高校的教育人员编制中,许多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属于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而高校中担任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学的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而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的需求,能够把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够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中,能够推进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目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推广开来的主要原因还包括一些高校的教师对网络的认识比较偏激,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会产生冲突, 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占据大量的课余时间,而高校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消极的态度。因此,高校要转变自身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鼓励高校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
互联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应当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元林,李美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困境与破解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2]谢玉进,胡树祥.网络人机矛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3]刘剑斌.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2).
[4]张玉奇.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
[5]朱志勇.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趋势[J].人民论坛,2010(14).
[6]李佑成.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
[7]陈兴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