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德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0:13:07
文档

德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吴阶平教授在《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一文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精辟的概括: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加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且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
推荐度:
导读德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吴阶平教授在《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一文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精辟的概括: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加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且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
德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吴阶平教授在《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一文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精辟的概括: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加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且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中的有关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性格、气质、能量的浅显知识,跨越青春期误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心理卫生基础知识,社会人际交流及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方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对中学生生理的成长、心理的成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父母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在教育中只注重了学生的智育教育,而忽略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某些学生在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心理承受能力差。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质。可是,由于青少年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2.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一心只读数理化,两耳不闻窗外事”,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和狭隘,缺乏包容开放的意识,学习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于强过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 ”,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缺少意志、毅力。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和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乏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4.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决定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占20%,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中学生的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坏、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与别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精神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认识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对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把眼睛盯在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上,很少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家长忽视青春期成长的孩子。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荒漠化”状态。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问题。近年来,学校开设有健康教育课,而任课教师大多“兼而不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其次,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再者,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这些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些早被教育实践所证明。那么,我们就要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

  2.多渠道使德育教育立体化,健全学生心理

  (1)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融入到班会课,开好每期一节的主题班会课,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设计,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

  (2)班级管理特色化。加强班级制度管理,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不会有自卑、抑郁、自闭等不健康的心理。

  (3)确立“大教育”思想,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户外郊游活动,使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活动中增进友谊,感受世界的美好、生活的乐趣,珍惜时光,珍爱生命。

  (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指导及训练,也可采取随机交谈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当然,这需要工作的艺术性,也需要教师有慈母之心和绣花之功,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等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通过各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习教育的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师资保证。要千方百计向所有处于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他们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在建立、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模仿性、盲从性和易变性。正因为这样,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高度重视。

  面对当今中学生道德意识的淡漠和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社会、学校都应加强认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切不可等闲视之。

文档

德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吴阶平教授在《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一文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精辟的概括: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加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且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