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三] (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峽中平如油查〞。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呼于旁那么泉出,屡呼那么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濒堆9。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人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峙:裂缝。③滟灏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3.请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沿潮阻绝沿:
(2)不以疾也疾:
(3)发大溪口发:
(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呼于旁那么泉出,屡呼那么屡出。
15.[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上下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2分) 16. [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假设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黄昏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盘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
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外表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地喊就不停地流,真是奇怪啊。黄昏,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能力。作答此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溯,逆流而上。
②句意为:也不如它快。疾,快。
③句意为:从大溪口出发。发,出发。
④句意为:仰头望天,发现原本天空在山崖的夹缝里像一匹白练一般。如……然,像……的样子。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故译为:假设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于,在。屡,屡次,不停地。故译为: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地喊就不停地流。
〔3〕此题考查对文本意思的理解。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上下变化,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晚至瞿塘关,……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可以得出答案。
〔4〕此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答复此题,首先要理解画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分析这样写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看出山的绵延不绝、高大巍峨的特点。从“对耸〞“上入霄汉〞“平如削成〞分析山高耸入云、陡峭的特点。
答案:
〔1〕①顺流而下②快③出发④像……的样子
〔2〕①假设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②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
〔3〕碎石堆高出水面二十余丈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
〔4〕甲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这里写出了山的绵延不绝、高大巍峨的特点。乙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外表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这里写出了山高耸入云、陡峭的特点。
【点评】文言翻译最根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存。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但凡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那么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北京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两篇短文,完成10-12题。(共8分)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以下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就.学一蹴而就.就.事论事功成名就.
别.别.来无恙久别.重逢依依惜别.
致.远勤劳致.富闲情逸致.学以致.用
去.去.国怀乡相去.甚远去.粗取精
11.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
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那么与“志〞有关。
12.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那么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初,遇①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领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③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惩艾]惩治,惩戒。③[囊时]从前。
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___①___〞,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___
②___〞,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
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那么进一步提醒人们___③___。
10.答案:B(2分)
11.答案:丙(2分)
12.答案例如:
①军中多务②苦渴无日③趁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学习(共4分。第①②空,各1分;第③空,
2分)
天津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狼?一文,答复9-11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缀.行甚远缀:连接、紧跟
敌.敌:敌人
暴.起暴:突然寐.寐:睡觉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A.狼不敢前
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屠自后断其股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
勇敢智慧所战胜。
【分析】参考译文:
①一个屠户黄昏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②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③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忧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④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似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⑤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CD.正确。
B.有误。敌,攻击。
应选:B。
〔2〕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其一犬坐于前〞句中的“犬〞是名词作状语,意思为“像狗一样〞。
A.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B.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C.隧,名词作状语,从隧道。
D.寐,睡觉。
应选:C。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结尾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应选:D。
答案:
〔1〕B〔2〕C
〔3〕D
【点评】辨析文言词语语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敲词义。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分类积累,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答复13~15题。
有范延费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
好否?〞延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菜⑥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那么市肆⑦无,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清楚。以是知其必善政也。〞
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也。〞即日同荐于朝。希颜后为发运使⑧,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注释】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②张忠定公咏: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③天使:皇帝的使者。④邑宰:邑,具。宰,泛指地方官吏。⑤驿传〔zhuàn〕:驿站。〔⑥田菜:荒芜不耕之田。⑦市〔chán〕肆:店铺。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祇候〞都是官职名。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因.问曰因:〔2〕闻.更鼓清楚闻: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虽不识之,知其好也。
译文:
15.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个叫范延贵者作殿直,领兵路过金陵。张忠定是金陵太守,就问范延贵说:“天使一路走来,您发现贤能的了吗?〞延贵答复说:“昨天路过袁州萍乡,县里有个叫张希颜的,虽然我不认识他,但我觉得他是个好官。〞忠定说:“凭什么这么认为?〞延贵说:“自从进入萍乡县境内,驿路、桥、道都修整得很完善,没有被撂荒的土地,田野里没有消极怠工的农民。等到进了城里,没发现有的场所,买卖货物的都安静平和。夜晚住在官邸之中,听到更鼓准确清晰。从这些方面来看,县丞治理有方是个好官。〞忠定大笑着说:“希颜本来就是个好官,天使也是好啊。〞当天,张忠定就上表给朝廷一同举荐张希颜和范延贵。张希颜后来作了发运使,范延贵也作了阁门祗候,他们都被称作贤能的。【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于是就问范延贵说。因:于是。
②句意为:听到更鼓准确清晰。闻:听到,听见。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虽,虽然;识,认识;句意为:〔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进他是出色的。
〔3〕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皆完茸,田莱垦辟,野无惰农……〞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知人识人,是一位善于识人的伯乐,这说明张希颜、范延贵都是贤能的人;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答案:
〔1〕①于是;②听到,听见
〔2〕〔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进他是出色的。
〔3〕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答复;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答复;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答复。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答复的准确率一般会比拟高。
河南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3-16题。〔共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那么攸之、祎、允之任也。
13.以下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顾.臣于草庐之中日侍坐备参谋
..奋不顾.身
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许.头以身许.国
竭.驽钝再而衰,三而竭.竭.尽全力
益.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5.选文第一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2分〕
16.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可谓尽职尽责,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作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
〔苏轼〕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路:行政区划名。②度僧牒:批准出家为僧的文书。③〔zhān〕:稠粥。〔一〕〔共10分〕
14.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意思对即可,2分〕
15.①抒发对先帝的感谢之情。②说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典范。④说明创业艰难,鼓励后主努力进取。〔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6.例如一:苏轼做到了。面对饥疫,他一方面请求减轻百姓负担,想方设法教济饥民;另一方面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
例如二:苏轼做到了。作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时,想方设法救助饥民、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人。
〔针对救饥民、治病人具体分析,一个方面2分,共4分。假设针对上述两方面综合分析,能说明“尽职尽责"亦可〕
河北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六、比照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衙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⑪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⑫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⑬,更不复爱惜。居⑭身之道,亦犹是耳。傥⑮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节选自?松窗梦语?
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粹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卑微的吏卒。⑩蹑:穿〔鞋〕。⑪历:经过。⑫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⑬沾濡:浸湿。⑭居:守持。⑮傥:倘假设,假设。
8.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惟啖荠日:___________
〔2〕余谒.公私第谒:___________
〔3〕更不复.爱惜复:___________
9.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10.[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
11.[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
8.〔1〕每天〔2〕拜访〔3〕再
9.〔1〕等到长大后,〔他〕登上泰山的最顶峰。〔2〕守持住身心的道理方法,也还是这样罢了。
10.例如:因为蔡元定“于书无不读〞,学识渊博,其学识不亚于朱熹,因此朱熹说蔡元定为“吾老友〞。〔意对即可〕。
11.以事喻理〔类比的方法〕,从身边小事谈及,更易被“我〞接受。
【分析】
8.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方此题中的“复〞是“再,又〞;“日〞是古今异义词,“每天〞的意思。
9.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及〔等到〕、绝顶〔最顶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居〔守持〕、道〔道理,方法〕、犹〔还〕、是〔这样〕、耳〔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0.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根底上分析作答。从[甲]文“蔡元定八岁能诗〞看,蔡元定自幼聪明;从“日惟啖荠。于书无不读〞看,蔡元定读书刻苦,学识渊博。所以朱熹说蔡元定是“吾老友也〞。
1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乙]文所写的内容,文本中的王廷相对“我〞讲了一个“舆人湿鞋〞的故事,告诫我“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的道理,采用了以事喻理或类比的方法,由身边的琐屑小事说起,阐述了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生活哲理,易于被人接受。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蔡元定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等到长大,登上泰山最顶峰,每天只吃荠菜。对他来说,没有不读的书,朱熹探问他的学识,非常惊讶地说:“这是我的老朋友呀,不该在弟子之列。〞
[乙]兵部尚书王廷相,他的学说和才能纯粹完备,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我到他的家里去拜访,他邀请我入座,告诉我说:“昨天雨后,我乘轿走在大街上,一个轿夫穿了一双新鞋,从灰厂至长安街,他都拣着地面小心谨慎地行走,惟恐弄脏了鞋子。转弯进入京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鞋子浸湿了,此后就不再顾及和惋惜〔鞋子〕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还是这样罢了,假设一旦堕落,误入歧途,将会没有什么歹事做不出来的。我回到家,非常佩服王公所说的,终生也不敢忘记。
广东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2〕忠之属.也〔3〕公将驰.之〔4〕惧有伏.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乙〕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成惧其
来攻。孔坦曰:“不然。假设
..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节选自?资治通鉴?〕9.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诸军初至.石头/至.霸上及棘门军B.贼众方.盛/方.七百里
C.侃从.之/隶而从.者D.假设
..有光
..峻攻垒/仿佛假设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答复以下问题。
〔1〕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2〕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7.〔1〕目光短浅〔2〕职分〔3〕追击〔4〕伏兵
8.〔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9.A10.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1〕共同点:①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②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李根建议修筑白石垒,起到了稳固防守阵营的作用;当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非常恐惧的时候,孔坦冷静分析,稳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下根底。
【分析】
7.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
〔2〕句意: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职分。
〔3〕句意:鲁庄公要下令追击齐军。驰:追击。
〔4〕句意: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伏:伏兵。
8.
此题考查语句翻译。重点词语:
〔1〕惠:恩惠;遍:普遍;从:跟从。
〔2〕竭:枯竭;盈:充盈;克:战胜。本句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出“士气〞。
9.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辨析。
A.均为“到〞的意思;
B.正/方圆;
C.听从/跟从;
D.如果/好似;
应选A。
10.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语意及古汉语句式特点,可划分。本句大意为“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传来敌军击鼓整队的声音,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据此可划分为“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
此题考查文本内容。
〔1〕分析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的共同点。
①齐军逃跑后,鲁庄公马上要下令追击,曹刿阻止。曹刿下了战车,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同意追击;各路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阻止,认为“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由此可见二人都“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②曹刿总结阻止鲁庄公进攻的理由“彼竭我盈,故克之〞;陶侃阻止诸位将领的理由是“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由此可见二人都“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分析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首先要分析战争形式,其次要点明他们做了什么,最后阐述其作用。
李根,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建议修筑白石垒,其作用是稳固防守阵营;
孔坦,在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之声非常恐惧的情况下,冷静分析当前形势,认为敌军不会来犯,从而稳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下根底。
【点睛】
甲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单独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答复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答复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答复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追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答复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参考译文:各路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说:“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此后,屡次交战无所建树,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陶侃同意。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传来敌军击鼓整队的声音,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进攻石垒,必须等待东北风大,使我方水军无法来救。今天天晴无风,贼寇必定不来。他们之所以整队,定是派由江乘出击,攻掠京口以东地区。〞结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据守白石。苏峻率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四面围攻,未能攻克。
青海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12~17题。〔12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②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③年与时驰.〔〕④非学无以广.才〔〕
13.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与.日去/呼尔而与以
..成学/可以.为师矣
C.夫.君子之行/夫那么
..无法家拂士
...不能励精/入那么
1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家书傅雷家书?,都表达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12.①明确、坚决②修养③疾行,指迅速逝去④增长〔2分〕
13.C〔2分〕
14.B〔2分〕
15.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2分〕
1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分〕
17.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2分〕
福建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假设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①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②,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疡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节选自?三国志?〕[注]①领:地位较高的兼理较低的职务。②宾:顺服,归顺。
5.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简:________〔2〕不宜.以一国之望宜:________
〔3〕会.在卒会:________
6.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B.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C.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D.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3分〕
〔2〕利人甚多,有裨国用。〔3分〕
8.诸君亮为什么要亲自征讨南方诸郡?之后,南征行动为什么“停留者久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二〕〔16分〕
5.〔3分〕〔1〕选拔〔2〕应当〔3〕适逢
6.〔3分〕B
7.〔6分〕
〔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
〔2〕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
8.〔4分〕
第一问:①南方诸郡不服。②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③不辜负先帝托付。
第二问:诸葛亮接受王连劝谏
陕西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壁门士吏谓附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假设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乙】时命杜充①守建康,金人与成②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竞不出。
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三年春,召赴行在③。江西宣谕刘大中奏:“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今赴行在,恐盗复起。〞不果行。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节选自?宋史·岳飞列传?〕
【注释】①杜充:时任江淮宣抚使,留守建康。②成:李成,两次任南宋官职,后为金将。
③行在: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
17.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改容式.车〔同“轼〞,扶轼〕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被〕俘虏,〔被〕俘获〕
〔3〕飞泣谏.请视师〔劝谏〕
〔4〕人恃以安.〔安定,安稳〕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4分。
“与〞,和“金人与成合寇乌江〞中“与〞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B 〕〔2分〕
与与
..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鱼我所欲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介宵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2分〕
【答案】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陛下〕。
评分标准:关键词“介宵〞“见〞翻译正确,各得1分。共2分。
〔2〕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2分〕
【答案】皇帝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帜赏赐给岳飞。
评分标准:关键词“手〞“赐〞翻译正确,各得1分。共2分。
20.周亚夫和岳飞统领下的都纪律严明,这在【甲】【乙】两文中各有何表现?〔2分〕
【甲】戒备森严或:严阵以待【乙】秋毫无犯或:保民安境
评分标准:分别答出【甲】【乙】中的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甲文〕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委.而去之委托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阻
D.亲戚畔.之背叛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3.对此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层次清楚,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比照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准确。论证时擅长蓄势。使用了对举、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11.B
12.〔1〕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2〕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
13.B
【分析】
11.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委:弃。应选B。
12.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威:震慑,树立威望;以:凭借;利:锐利;兵革之利:定语后置句,锐利的兵器。
第二句得分点:以:凭借;顺:归顺,服从;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
13.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分析错误。应该是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应选B。
【点睛】
参考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巩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那么已,战无不胜的了。〞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乙文〕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那么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B.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C.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D.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5.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8字〕
14.C
15.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分析】
14.
此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根底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应自己鱼。故断句为: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应选C。
15.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公仪休答复弟弟的话可知,他认为如果自己接受了别人的鱼,就可能“枉于法〞,以致自己的相位被免。如果自己能做到不接受鱼,就不会被免去相位,靠俸禄就能供应自己吃鱼。接受别人的鱼,满足自己吃鱼的愿望,这是靠别人。不接受别人的鱼,靠俸禄满足自己吃鱼的欲望,这是靠自己。公仪休认为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所以不接受大家献鱼。
【点睛】
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着买鱼来献给他,公仪休却不接受。他的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答复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假设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应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应自己鱼。〞
云南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13.〔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那么颀然①已有
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假设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颁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⑥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间:参与
②小大之狱.狱:案件
③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博:广博
④那么颀然已有公辅之望.望:声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4〕【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单独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答复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答复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答复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追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
呜呼,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并非他们不擅长言语,政事文学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平常所学、失去平日所坚持的志向,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是一介平民,但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从年轻时为官,到老了还没有回来,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理认同后在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
【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案件。
③句意为:政事文学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博:广博。
④句意为:但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望:声望。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徧,同“遍〞,普及,普遍;从,听从;句意为:小恩惠不能普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②中重点词语有:士,读书人;任,责任;句意为: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3〕此题考查人物评价。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么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能看出,曹刿与乐全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卑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假设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能看出,曹刿与乐全都具有卓越才能,勇于担当。
〔4〕此题考查写法分析。结合后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可知,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答案:
〔1〕①参与;②案件;③广博;④声望。
〔2〕①小恩惠不能普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②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3〕曹刿与乐全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卑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才能,勇于担当的人。
〔4〕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答复;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答复;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答复。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答复的准确率一般会比拟高。
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A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4分〕
故虽有名.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A B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 D
不得志,独行其道.把酒临.风
D〔A.名贵/知名,有名;B.吃/同“饲,喂;C.方法道路;D.面对〕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解析】
〔1〕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2分〕
11.以下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缺乏〞,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
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
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对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
情。
【答案解析】
A〔B.原因错误:C.没有鄙视和对抗D不是在记叙故事〕
12.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4分〕【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答案解析】
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2分〕。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2分〕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B
六、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以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缺乏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以下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
..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表达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2.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9.B
10.〔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1.C
12.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分析】
9.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舍弃/屋子;
B.从前/从前;
C.类/同“嘱〞,嘱咐;
D.向、对/成为;
应选B。
10.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那么,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此题中重点词有:
〔1〕阡陌:乡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2〕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1.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是,“未果〞。文章最后把与作者同时代的人物写进去,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昕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桃花源事实上是不存在的。选项中“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述错误,应选C。
12.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照分析。由题干可知要分析两文中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原因。?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向渔人解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见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自给自足,所以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材料链接中“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意思是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活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可以看出,滁人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朝廷采用了体养生息的治国。
【点睛】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惊讶,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答复。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慨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快乐地方案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译文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海南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1题。〔12分〕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那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孙权劝学?〕8.以下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颓.〔tū〕阙.漏〔quē〕
邪.〔xié〕 D.遂.拜蒙母〔zhú〕
9.给以下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4分〕
〔1〕①行.阵和睦②性行.淑均
行:A.行走 B.品行 C.路程
〔2〕①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承受
10.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1.“读史可以明智〞,请从两篇选文中分别找出能表达这一观点的句子。〔2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8.〔2分〕B
9.〔4分〕〔1〕①D ②B 〔2〕①C ②A【评分标准:每空1分】
10.〔4分〕
〔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能以死报国的大臣。〔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评分标准:每题2分,翻译正确、表意通顺得2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11.〔2分〕?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评分标准:从两篇选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即可得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