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财讯》2016年第28期
当前我国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对社会资本理论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分歧不断;二是对社会资本理论的适用条件缺乏系统得梳理,在研究中产生了很多的误区;三是缺乏对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反思。从社会科学理论发展地逻辑来讲,以上几个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得,而是一种相互联系、促进的关系,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社会资本 研究
国外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解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网络方面来定义的:所谓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结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化的关系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一种资源,可以为这种资源的使用者带来利益。科尔曼则主要从社会结构功能角度来定义社会资本: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科尔曼眼里,社会资本不仅是一种可以实现行动者利益的可利用的资源,没有社会资本,个人或者组织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帕特南在科尔曼等人的基础之上,将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相联系,使社会资本扩展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生活上。他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这样的: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他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在一个继承了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自愿的合作更容易出现,这些社会资本包括互惠规范和公民的参与网络以及信任,其中社会关系网络和互惠规范都可以产生信任。
历杭德罗.波斯特也对社会资本作了一些论述: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获取的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按照波斯特的理解,社会资本是个人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果,而且他更为关注的是社会资本占有方面的差异性,他认为社会资本分配不均衡是由于个人嵌入网络中的程度和类型不同造成的,他还指出,封闭型的网络结构会产生消极的社会资本。
林南主要从网络资源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他对社会资本作了这样的定义: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活动中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由此可见,林南把社会关系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社会资源当做社会资本,和科尔曼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有一些相似之处,林南认为每个人拥有社会资本量的大小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所决定的,科尔曼认为拥有社会资本量的大小由社会网络结构的类型和嵌入的程度决定的。
综上,社会资本是度的,学术界对此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是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他们给出的定义都是服务于他们的分析目的和对象,并没有对错之分。
国内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在国内关于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中,一类学者侧重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制度、规范以及网络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另一类学者则以社会资本本身为研究对象,关注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周红云在《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中,认为在中国的农村的治理中,宗族、家庭、亲属、同乡、朋友、邻居等各种“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将社会资本划分为家族宗族网络、象征性活动网络、功能组织网络和一般人际关系网络四中形式,分别考察各种社会资本形式对村级治理主体、结构和过程的影响。胡荣在《社会资本与地方治理》中,运用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对村民自治、基层政权建设、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以及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中国农村居民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共同体之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任。燕继荣在《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中,介绍了国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典型论述,着重分析了社会资本在我国社会自治发展中的功能,以及改善社会资本的路径。他在书中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关系之中并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目标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是信任关系。
刘聚任、刘翠霞在《山会资本状况调查》中,分别从社会风气观、公共参与、处世之道、信任安全感和关系网络五个维度调查了山东农村的社会资本状况。张国芳在《社会资本视野中的村庄治理》中,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解析乡村治理的问题,他认为解决基层问题既要考虑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对接问题,也要考虑传统与现代链接的问题。施雪华、林畅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提出了乡村居民之间的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关系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刘春荣《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中论证了国家介入在社会资本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介入所提供的组织资源以及制度方式对居民区社会交往和人际信任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苗月霞《社会资本视域中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运作绩效》中认为中国农村传统社会资本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是双重的,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制度绩效受到不同地区社会资本的状况影响。
国内关于社会资本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均显不足。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的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其次,在应用研究上,大多比较侧重于关系和信任的研究,较少关注制度和规范对于中国本土的研究。还有一些只是强调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它产生的消极功能。
作者简介:李敏(199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政治学理论,方向:政治学原理
[1]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