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科技
摘 要:本文提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对绘画产生冲
击,对基础艺术教育和绘画技术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我们需要从摄影影响绘画的历史经验出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和引导即将到来的冲击。
关键词:人工智能;绘画;艺术教育;摄影1 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不论是alphago 打败李世石,还是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都让人们认识到人工智能将大幅度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
从人类自身智能的特点出发,去衡量人工智能,[1]
可以总结出如下四个特点:具有感知能力;具有记忆与思维的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及自适应能力;具有行为能力。
从这些特点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在将来确实有可能替代如秘书、文员等职业,那么,绘画这一古老的技术是否会被冲击?
2 历史上新技术给绘画带来的危机其实,绘画已经被新技术彻底冲击过一次,那就是
摄影技术。[2]
摄影对绘画的冲击是性的,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摄影的影响是正面的。
在摄影术出现之前,以“摹仿”为主的写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的主流绘画,追求自然逼真,画面力求造型严谨。在19世纪,法国科学院向公众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术,能够把世间的真实形象永久固定和保存下来,此后,摄影术以闪电般的速度征服了世界,不但动摇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根基,甚至还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门类。
自此,“摄影了绘画”。[3]
摄影术出现之后,一批具有时代先锋精神的艺术家开始探索绘画的不同形式,西方绘画开始出现以“表现”“抽象”为主流的表现手法,不以达到“再现自然”为最终标准。
3 人工智能关于绘画的不可替代性
人工智能似乎是当年摄影技术的更高级别版本。不同的是,它对人类世界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冲击。
3.1 人工智能对绘画艺术的冲击
以大数据和超强运算能力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结合照相或扫描技术,可以快速地模仿各类绘画效果,甚至模仿某特定的风格进行创作,对人类绘画产生巨大的冲击。
虽然以现有技术水平来看,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数
据和算法的结晶,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绘画,[4]
但它可以替代人类绘画的很多步骤,让没有太多绘画技巧的人制作出较高水平的作品,让人类学习高难度绘画技巧的动力受到极大影响。
3.2 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不具备真正的创作意图,不能自主产生有说服力的创作思路,更不会开辟创新的道路,即使有“创
作”,也是因为后面有控制和编写程序的人类。[5]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在绘画领域是一个技巧高超的画匠,而不是具有开拓精神或创新意识的画家。
4 人类绘画的发展方向探讨我们要反思的是,绘画过程本身对人类的意义是枯燥繁重的,还是快乐享受的?
如果绘画过程是繁重和枯燥的,我们应发展人工智能来替代它;如果绘画过程本身是享乐的,我们何苦发展人工智能来剥夺自己的乐趣呢?
4.1 绘画的心理学意义将更加突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绘画的心理学意义将更加突出。画家强调自己创作灵感的获得与表现,绘画爱好者则要享受绘画的过程,并因成果的出色产生满足感。
根据Csikszentmihalyi 的“心流”理论,绘画过程容易使人沉浸其中而获得快乐,且会因观者对绘画成果的
肯定而获得满足感。
[6]
4.2 技术层面的工作将被淡化
就像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区别一样,绘画也有着基本技法和高超技法的区别。大多数爱好者只要掌握最基本的作画技巧,就可以进行绘画创作,但成果有局限;专业画家必须掌握高超的技巧或开辟新的理念。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普通人获得较完美的画面,达到近似专业画家的水平,即在技术层面淡化了专业、业余之分。
4.3 艺术教育将重视基础素质而非专业技巧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人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那么关于高级绘画技巧的教育和学习就会缺乏动力,但没有好的创意思想指导和基本美感控制,人工智能也无法辅助作画,所以这些基本功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这些教育对人们的基本素质、性格养成和心
理健康等有较大的帮助。[7]
因此,未来的艺术教育将更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甚至有专业的人工智能学习程序
指导人们学习绘画。
[8]
4.4 应用层面的技术将被突出
当我们有了一幅比较满意的作品后,需要用各种技术手段将之呈现出来,如视频制作、平面印刷或各种衍生产品制作。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艺术作品应用过程将变得非常轻松,且手段更多、效果更
好。
[9]5 以一个积极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正面还是负面,完全在于人的引导。核技术可以发电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战争终极武器毁灭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去利用它,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发展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亦是如此。可以想象,在不远的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设计师。参考文献:[1] 黄伟,聂东,陈英俊.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学派及
特点[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73-75.[2] 应爱萍.西方摄影史——从技术史到艺术史[J].
新美术,2012(5):10-15.[3] 刘从蓉.浅议摄影对现代绘画发展(下转第82页)
人工智能对未来绘画的影响
孟庆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设计学院,上海 201203)
·82
·
文化产业
明导演的想法和宣传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并让其自己准备长度合适的稿子,以代替解说词。采访词应严格按照整体策划的方向,分章分节编写,每人负责的部分应服从于整体叙事。这既符合宣传片叙事节奏的流畅性,又使整体框架感明显,前后逻辑清晰,不会显得自说自话、自吹自擂。准备台本的人应经常沟通交流,确保采访词能够表述全面且不偏离主题。
现场拍摄阶段笔者负责掌机。经过前期的多次测试,最终决定使用的是索尼摄像机搭配24-70普通焦段镜头,使用灵活。前期查看拍摄地点时发现多是实验室和办公室等光照条件一般的场景,因此选择伽马S-LOG3和色彩空间S-Gamut3.Cine,以求获得更大的动态范围和后期调整空间。
高校宣传片拍摄多会遇到一些不可控因素,为此一定要做好周全的准备工作。非专业的拍摄环境往往存在光照不足、电脑屏幕和普通照明灯频闪等问题,因此需要带专业照明灯具。拍摄对象是大学教职工,需要表现出其严肃的气质,完整勾勒人的面部细节,塑造其精神面貌,以适应宣传片的整体基调。因此采用了基本的三点布光。被摄人物面前左右两侧四十五度角方向各一盏灯,尤其注意避开眼镜中的反光;左后四十五度一盏,照亮轮廓与发梢,配合摄像机景深,使被摄人与背景脱离,以达到突出主体人物形象的目的。特殊造型光因其视觉效果过于夸张,不适合出现在严肃的工作汇报片中。
前期准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勘查场地,确定被摄人位置,安排相机与灯光的摆放,到达现场后立刻着手布置,可以大幅提高拍摄效率。空镜头的拍摄同样需要提前规划,联系负责人员了解基本功能,确定拍摄地点和展示内容,分析光照环境,制作详细脚本指导取景,同样能提高效率。
4 后期制作围绕主题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前,一定要明确所要追求的叙事效果。虽然宣传片不像故事片或纪录片那样天生具有故事性,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把事情说清楚。笔者负责此次宣传片的后期制作工作,总结并展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成果,涉及网络建设、多媒体升级、移动端管理APP、大数据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元素,具有科技类宣传片的显著特征。因此,后期制作的所有特殊效果都应围绕“突出科技感”这一主题进行设计。
剪辑方面采取的策略是短平快。当今短视频时代,快节奏精炼的短视频在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上优势明
显。如果宣传片制作完成并投放学校公众号后想要取得不错的宣传效果,制作成短平快的风格是最为合适的,且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小技巧是,除了加快镜头组接速度、缩短每个片段的持续时间等常规操作外,适当地对出镜人的话语进行裁切,也是一种缩短时长、使时间线紧凑的办法。具体操作就是在说话人卡壳或间隔较长的地方进行裁切,使前一句话的结尾音与后一句话的开头音靠拢。如果在后期回看时发现有些话语有不合适之处,也可以依此办法进行删减。这样做虽然会在视觉上有明显跳跃,但是可以间接加快被采访人的语速,突出话语的核心内容,使表达更流畅。这也是短视频语言剪辑的常用手法。
优秀的剪辑可以谱写奇妙的节奏,特效包装则可以锦上添花,起到批注说明和放大叙事效果的作用,科技类宣传片尤其适合特效包装。介绍网络搭建与大数据中心,理应搭配交换机机房与超级计算机的空镜头,但是如果不加以说明,在非专业的人看来,两种大型机器的外观并没有明显不同。此时需要用到字幕类包装。经过设计的字幕在版式上应与宣传片整体基调和色调一致,如严肃的工作汇报宣传片需要用到正式得体的字幕版式。为了使用特效营造科技感,介绍网页内容时,笔者截取学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网页截图,将图片制作成实操动画,演示完整的登录过程和诸多功能。介绍移动端使用效果时,笔者将手机操作界面制作动画,配合手部运动素材,可实现点击、上下划动,放大缩小等动作;将宣传片直观性和可视化的特点发挥出来,与实拍镜头穿插使用,在实际操作与虚拟展示之间无缝连接。配合科技感的电子音乐,引导观众去了解本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丰富成果。
5 结语
宣传片叙事风格千篇一律,大多手法雷同。显而易见,打破观众对于看宣传片就是听解说词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打破一般宣传片说教性质浓厚的疏远感,即是创新宣传片叙事手法的必要性。采访代替解说的叙事方式更接地气,更直观可信,更再现真实。本次信息化建设的总结工作以宣传片在学术会议上的公开播放暂时告一段落,而创新性的采访式叙事策略的应用研究才刚开始。笔者当继续探讨此种表现方式的更多可能,为高校宣传工作助力,为观众反馈最真实的信息、最清晰的声音。
作者简介:叶露阳(1991—),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上接第63页)的影响[J].文艺生活旬刊,2014
(10):47.[4] 刘润坤.人工智能取代艺术家?——从本体论视
角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J].民族艺术研究,2017(2).[5] 曹源.人工智能创作物获得版权保护的合理性[J].
科技与法律,2016(3):488-508.[6] 洪柳,郭佳逸,葛仕钧.心流理论与用户体验设计
[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9(3X):178-180.[7] 叶中锋.论加强美术心理学教学的必要性[J].西
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10(1).
[8] 吴晓如,王政.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与实
践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2):5-11.[9] 赵楠,缐珊珊.人工智能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研究
[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7(6):590-592.
作者简介:孟庆涛(1976—),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