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说明】
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情感。运用自读、默读、分角色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语言的精练、优美。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1.读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最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
2.试着将课题中“、”换成恰当的词语,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留意预习时划出的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重点交流容易混肴的字音和难写的字形。
交流检查学习情况。
①出示会认的字。 黎 凝 畅 瞬 猎
②指名认读。强调“凝”的读音。
③说会认字在文中出现的词,理解意思。
④出示会写的字。
⑤指名认读。强调“蒙”的读音。“鼻”和“猎”的部首及字形。“翅”的笔顺。
⑥说会认字在文中出现的词,理解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的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第二段(第2自然段—结束):具体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
四、布置作业
1.规范的书写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
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重要内容。
★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
★齐读课文,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1.体会“最喜欢”“一生”流露出父亲怎样的情感。
2.从哪儿能看出父亲对树林和鸟喜爱的感情之深呢?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相关的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
☆看的仔细。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父亲:“林子里有不少鸟。”“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
我:“既没有看见一只鸟,也没有听到一只鸟叫。”“仔细找,却没有找到晃动的叶子。”
提问:父亲为什么能发觉林子里有不少鸟,而我却什么也没看见?这说明什么?(扣住“父亲看得仔细、很爱鸟、对鸟非常的熟悉和了解”说即可。)
想象:①父亲在看时的神态和动作。(学生描述完之后,填空补充句子“父亲( )地站在那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神态“凝神静气”,动作“像树一般兀立”。) ②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心里想些什么?此时我脸上的表情回事什么样的,用一个词语形容。(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最终落实到“茫然”并理解意思。)
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读出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
☆闻得认真。
①指名读父亲说的话。从父亲的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树林里为什么会有鸟味?怎样才能闻到鸟特有的气味?你体会到了什么?(这都是父亲长期观察和亲身体验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是父亲爱鸟的具体体现。)
②有感情的朗读7---10自然段。
☆听得快活。 我为什么说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候便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想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吗?(出课件)
☆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心情为什么”沉重”,又由衷的感到高兴呢? 教师小结: 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令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再次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2.将题目的顿号换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读一读。(爱)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方面: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内容感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4.教师总结: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片断练习:以“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形态万千。”为开头写一个片段。
2.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22 父亲、树林和鸟
看 鸟动 仔细 父亲
闻 鸟味 认真 爱鸟
听 鸟歌 快活
【教学反思】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如第六自然段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紧紧抓住“茫然”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这个句子中“茫然”意思是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提问:“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第一:“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第二:父亲“望了望”“闻了又闻”就知道林子里有很多鸟,我茫然。第三:父亲说话是“喃喃”,我茫然。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2.续写故事,提升情感。
学完全文,学生已经知晓父亲知鸟,更爱鸟。此时我采取续写故事,提升学生的爱鸟情感。我播放音频:《我是一只小小鸟》,然后播放视频: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此时学生的情感需要流露,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故事,并写下来。这样的处理,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自主学习生字。
本课生字共有13个,在前面几个单元我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看谁是识字王”的竞争方式。学生纷纷说出识字方法,争当“识字王”,出现很多识字方法。如加一加“雨+务=雾”;减一减“潮-三点水=朝”;猜谜语“千里(重)”“月亮旁边(膀)”;形近字:“猎、借、错”等,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好。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一句和有关鸟味的这一句,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在感悟上不是很到位。对于鸟味,我让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买菜时,经过卖鸡地方时你会闻到的味是什么样的,鸟味和这种味是差不多的,帮助学生搭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但是关于前一句,虽然也作了引导,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学好。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本课我和父亲的对话,充分体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爱护,因此在教学时,要多多进行分角色对话练习,感悟父亲话中蕴含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