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训营三(专练一)教师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23:55:44
文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训营三(专练一)教师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训营(三)6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称“三司会审”或“三堂会审”。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61.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62.下列
推荐度:
导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训营(三)6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称“三司会审”或“三堂会审”。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61.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62.下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训营(三)

6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称“三司会审”或“三堂会审”。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61.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

6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

62.D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6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63.A 《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D 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6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笔,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徇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有时也指徇情枉法。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长安。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旧例、旧事等。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65.B  隋唐时东都指洛阳。

6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66.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参见《明史.艺文志》。)

6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出现选举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C.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古代十日为旬,十岁也为旬。

67.“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6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四书”指《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四部儒家经典。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68.C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6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 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历史类;子即诸子百家著作;集即诗文集。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9.A.“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7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70.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7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说文》中提到:“传,遽也,驿递曰传。”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后来姓氏合一。

71.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7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72.C 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7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73.B(“成帝”是谥号,而不是帝王年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7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大致为今之陕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金木水火土,也被称为“五常”。“五常”也可指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又称“五德”,“五德”也可指儒家所言的五种品德:温良恭俭让。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74.A(河东大致为今之山西省) 

7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75.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7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及其亲属的加封。

76.C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7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77.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7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78. C(“下车”指刚到任) 

7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79.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是官名) 

8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的父母死去,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80. A  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8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81. A清朝好几代不是。 

8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 “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82. B  徙:此处意为调职。 

8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83.D “乞归养”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8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84.C(“左迁”为贬官。)

8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宋时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宋时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85.B  “河汉”指的是天上的“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8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86、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8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学校,始设予汉代,为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进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7.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

D.补,指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88.C  应为“五人为伍”。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 B(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9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B.“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C.“出”字含意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重农抑商。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90. B古代帝王并不是一人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

文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训营三(专练一)教师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训营(三)6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称“三司会审”或“三堂会审”。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61.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62.下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