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汝城县地处贫困山区,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现在,汝城县的农业生产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转型期,尤其是在未来几年里,汝城县即将面临交通区位优势的大改善,必将导致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汝城县农业现状及特征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垂,为湘、赣、粤三省交界之地,地处罗霄山脉南端与南岭山脉东段交接处,主要特征是以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岗盆地相间,现辖23个乡(镇),总人口四十万人。由于地域偏僻,耕地资源奇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强烈。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汝城县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广大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尚未在质上出现飞跃,普遍未能进入小康生活。农业现代化是农民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唯一出路,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强劲持续发展的不可缺的要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农户则是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托力量。
二、2011年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1、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更容易、更广泛地进入市场,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在生产、加工与流通环节中所带来的增值和效益。为加快汝城农业产业发展步伐,推进汝城现代农业发展,今年我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谋划,结合汝城实际,提出了把汝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农产品主要生产、供应基地,抓住高山小气候、高山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点,突出“绿色山水、绿色品牌”概念,走“精品农业”之路,施“大市场、大产业、大品牌”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一是确立汝城主导产业。根据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地,境内气候独特,无工业污染,高山小气候明显,厦蓉、湘深高速纵横交汇,区域交通优势突出,土壤含硒丰富,宜茶面积宽,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等特点,确定了茶叶、蔬菜产业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把茶叶、蔬菜产业打造成为我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二是科学编制产业规划。2011年8月我县分别聘请了湖南大学茶学系、蔬菜系教授分别为我县编制了茶叶、蔬菜产业规划,为我县茶叶、蔬菜产业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制定出台了扶持茶叶、蔬菜产业发展决定(初稿),把茶叶、蔬菜产业项目列入县重点项目建设,为强力推动茶叶、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组织保障。
2、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水平,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按照农产品基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今年我县对茶叶、蔬菜等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进行了重点引导扶持,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今年相继召开了田庄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办公会、茶叶产业及生态农庄办公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扶助,推进农产品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如田庄乡引进广东省粤旺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新建20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新建500个钢架大棚项目,县对蔬菜基地土地流转每亩给予200元补助,对建设蔬菜钢架大棚每个给予800元补助。二是引导暖水林场投入近300万元在土桥镇井水头新建了3000亩发展锥栗规模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000亩。三是投入资金15万元,引导三星镇旱塘村投资40多万元新建了集中连片的硒山茶标准化示范园400多亩。四是引进了浙江松溪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达2700万元在暖水镇双溪、白沟建成了1000亩“龙井”茶现代农业示范园。五是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系列新产品,打造产品名牌。今年我县南华休闲生态食品厂以绿头野鸭为主要原料,采用独制秘方,新开发“汝华”全鸭、鸭腿、鸭脖、鸭肉等系列囟食风味产品推向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产品销售供不应求。
3、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汝城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创建农产品优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今年我县以抓项目促大发展、大跨越为主题,千方百计引进、扶持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提速。一是抓引进。今年8月引进了广东省粤旺农业有限公司在田庄新建20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和新建配套的蔬菜加工厂房,总投4000万元。9月引进了广东松茂有限公司在附城乡东岗岭投资兴建万亩汝城生态有机茶园和占地150-200亩集加工、贸易、科研、园艺于的一体的大型产业园,其中包括年产4000吨优质茶现代化加工厂、茶叶交易大楼、茶叶科研楼、茶树品种博览观赏园等,总投资1.5亿元。在三星引进了泉水现代生态农庄,总投资438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600万元,计划建成集种植、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庄,目前已完成投资550万元,建成了名贵苗木繁育区、垂钓区、餐饮区和采摘区等项目区建设。二是抓培育。为培育我县市级龙头企业金丰禽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2011年5月我县组织召开了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安排资金120多万元,帮助该公司扩建厂房和扩大生产规模,即由农产办投入近10万元帮助该公司产品申办了“山佬古”商标、条形码、QS等市场准入手续,由交通局、财政局投入近50万元解决了进入该公司1200米的水泥道路及园内配套绿化设施建设,商务局将该公司的厂房扩建列入了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外沙乡为该公司扩建的落实土地租赁面积50亩等。三是抓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与管理。我县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认真开展龙头企业申报、评定,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上档次上台阶,扩容增效提速,今年在巩固原有省市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新增省级龙头企业一家。目前为止,全县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四星级休闲农庄1家,三星级休闲农庄3家。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 325万元,增长3.9 %,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值 3987万元,增长10.5 %,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84万元,增长5.6%,联结农户 6万多户。
三、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制约因素
1、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也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有效利用。
2、县、乡财政困难,村组没有集体收入,多数农民还不富裕,制约着水利、科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些公共服务的开展。
3、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这次对全县23个乡镇中的2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竟然达到40%以上。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支撑。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均为“67”(即: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支柱产业的规模小,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汝城县农业生产种植品种多,但每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小,存在着“有面积无效益、有数量无品牌、有特色无市场、有贡品无商品”尴尬局面。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明显。
2、龙头企业的实力弱,产业带动力不强。汝城县现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其中产值上1000万元的只有5家(繁华、龙丰、绿叶、纯正、金丰),产值上5000万元的仅1家(繁华),上亿元的没有。因龙头企业的实力小,且基本上都没有固定的生产基地和叫得响的品牌,对农业产业的带动力不强,不能真正起到龙头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3、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我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加工产品少,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生产经营的效益差。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是以粮食、水果、蔬菜为原材料的初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过去建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气。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病虫害测报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设施都十分薄弱,不能有效地开展服务。
5、农业生产效益低。尽管近年来通过国家的宏观,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很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意见
1、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但由于受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对农业科技投入十分有限。当前应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管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几年,在国家惠农的惠顾下,虽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所增加,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人畜饮水工程等对农业有了较大改善,然而相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贫困县来说,仍然存在很大不足,需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的状况,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 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愿,突出一村一品。过去说一粒稻种改变了一个世界,一杯牛奶壮大了一个民族,也就是说一个品种富裕了一块地方,要不断引进新品种,有专业、有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
4、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季或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5、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汝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1年12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