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景德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元献。公以文章名誉,少年居富贵,好贤,奖掖后进,一时名士多出其门,范仲淹、王安石皆出其门下。笃学工诗,凡书简【1】及公家文牍,未尝弃一纸,皆积累以抄书,遇纸张不平者,则手执熨斗熨平,聚图书盈一室。子晏几道,聚书益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有类乞儿搬漆碗。
晏元献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每有佳客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2】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至。数行之后,案上已粲然矣。稍阑即罢,遣伎曰:“汝曹呈艺已毕,吾亦欲呈艺。”乃具笔札【3】,相与赋诗,率以为常。
晏元献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大为赞赏,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下。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4】馆职,遂跻侍从矣。
——以上语段均选自《宋人轶事》
注释:【1】简:书信;信函。【 2】茹:蔬菜的总称。【3】笔札:毛笔与简牍,亦泛指书具。【4】辟置:征聘人才,置为僚属。
1.给文中划线的语句断句,停顿处用“/”断开,限断三处。
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C)
A.公以文章名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都是凭借的意思)
B.但人设一空案一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都是只是的意思;)
C.聚书益多 至于斟酌损益 (益:更/增加;)
D.每得句或弥年不能对 或王命急宣 (都是有时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笃学工诗,凡书简及公家文牍,未尝弃一纸,皆积累以抄书。(晏殊)专心好学、擅长写诗,凡是书信以及公事文书,不曾丢弃一张纸,都积累下来用以抄书。
(2)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晏殊)下令斟酒之后,果实蔬菜(才)逐渐送上,(同时)也一定要奏乐陪伴饮酒。
4.晏殊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结合上述文章内容,你能说说晏殊为何在文学方面有如此大的成就吗?
从他“笃学工诗,凡书简及公家文牍,未尝弃一纸,皆积累以抄书,遇纸张不平者,则手执熨斗熨平,聚图书盈一室”可见他专心好学、勤奋刻苦、惜纸爱书、积累深厚。
从他“喜宾客”“每有佳客必留”“相与赋诗,率以为常”可见他谈笑之间有鸿儒,喜欢与同道之人切磋技艺,在切磋中得以长进。
从他“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可见他非常在意对诗词的推敲和斟酌,不肯轻易对句。
从他听到王琪的诗作大为赞赏并力邀其同食同游,还向王琪请教“弥年不能对”的词句可见他求贤若渴,能虚心向有才能的人请教。
2.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③焉,曰:“请以此修衣④。”曾子不受。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⑦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⑧以全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释】 ①衣(yì):穿。②敝衣:破旧衣服。③邑:封邑、封地。④修衣:添置衣物。⑤反:同“返”,返回。⑥奚:疑问词,为什么。⑦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⑧足:足够。⑨全:使……得以保全。
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于这个原因
(3)纵子有赐赏赐(4)使人往贻邑焉赠送
②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先生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别人主动送给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舍生取义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 不受别人赠施,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
④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①当面对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占。
3.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翻译: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②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___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④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⑤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③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④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注释]
①排:批驳。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③鼎革后;入清后。①兀坐;独自静坐。⑤与:赞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好饮酒,善衡文:_喜欢_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断绝_
③或问“圣叹”二字何义:有人 ④因为诗吊之:写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横线句的意思。
除朋从谈笑外,惟无坐贯华堂中读书着述为务。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先生)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
(4)阅读第①段,回答问题。
①哪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①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②指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②这是写听众的表现,从侧面衬托传主的形象。
(5)纵观全文,阐述作者为金圣叹作传的缘由。作者对金圣叹的评点推崇备至;对金圣叹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性格特点无比敬佩;对金圣叹在鼎革后,绝意仕进的气节心灵相通。
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喜欢饮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声音洪亮,环顾四周时神采卓异,所有经史子集、笺疏训诂,和那些佛家、道家两教的经典及阐释经典的杂书,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中心贯通始终,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起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思,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在颜渊来说是惊叹圣人孔子,在孔子来说是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像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是最出名的,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
我路过吴门,去寻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悼念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5.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①,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④,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①案:桌子 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室前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
③增胜:增加新的光彩。④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有时长吟或长啸,有时静悄悄独坐。形容悠闲自得。
①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1)惟吾德馨_品德好、品德高尚; (2)无案牍之劳形___使......劳累;
(3)每移案___离开; (4)余稍为修葺__我。_
②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的呢?”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我稍作修理,不让它从上面漏土漏雨。
③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绘陋室幽雅,乙文用“万籁有声或庭阶寂寂”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_ 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④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1)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2)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6.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陛:宫殿的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①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3)公被狐白之裘(同“披”,披着,穿着;)(4)乃令出裘发粟(发放。 )
②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百姓的饥饿。
③【甲】段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的表现。
【乙】段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7.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①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④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⑤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⑥,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禄秩:俸禄秩爵。②规:贪求。③公仪休:公仪,复姓。休,名。战国时鲁相。④秦惠王:即秦惠公。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作借鉴的前事。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1)臣之妻私臣_偏爱 _(2)今齐地方千里__方圆_
②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做君主的如果贪婪,那么他就会失去他的天下;做臣子的贪婪,那么就会丢掉他的性命。
③【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甲】文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对齐王进行规劝,以自己的妻、妾、客人对自己有所求而偏爱自己说谎话为由,劝诫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乙】文唐太宗以公仪休不贪人鱼而保住自己的禄位、蜀人贪金而招致国亡的例子告诫君臣不要贪,贪则毁身。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敌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⑦俟:等待。③欤( yú):句束语气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B__“相委而去”意思是:舍弃你离开了;委:离开;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相委而去 委:委托
C.方与食之 方:才 D.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害怕、担心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__C____
例句:学而时习之代词,指代学过的旧知识;
A.起不食待之代词,指代老朋友 B.方与之食代词,指找老朋友;
C.起之不食以俟者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D.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B_
A.《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言语》篇。元方七岁即能言善辩,维护父亲的尊严。(本文出自于《世说新语》的《方正》篇)
C.《陈太丘与友划行》的结尾用“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D.吴起的守信体现了他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告诉人们要以诚待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句意为: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上谓侍臣曰 谓: _对……说_ ②宜戮力相辅 宜:_应当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
(3)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译文:
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啊。”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10.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_散步,漫步_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只是_
③轼 诣武卫营_到……去__④ 卒全其城_最终,终于_
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①(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苏轼天天住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叙了苏轼什么事迹?表现了苏轼怎样的精神品质? ⑴宦途失意的苦闷,或贬谪的悲凉,记叙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
11. 文言文阅读
勤 学
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①确:确实,踏实。 ②侪(chái)辈:同辈。 ③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C_
A.有弗鄙贱之者乎轻视,看不起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B.彼固将以欺人 固然 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C.苟有虚而为盈满 彼竭我盈满
D.有弗窃笑之者乎偷偷地 必为有窃疾矣偷窃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D__
A.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连词,表顺承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B.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介词,把,用
不以物喜动词,认为
C.凡学之不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D.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代词,他的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代词,他的
(3)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__A____
A.作者把聪慧敏捷、勤奋踏实、谦虚低调作为自己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
B.选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了作者对求学的态度。
C.反问句的多次使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本文的说理气势。
D.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一样,都寄予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果遂以彼为?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吗?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或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
【参考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
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12.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都 )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通晓,知晓 )
(3)战胜而不予人功( 给予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先帝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有一位(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
13. 阅读《三子能言》,完成下列各题。
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年且弱冠,皆有声无言。忽有一客从门过,因乞饮,闻其儿声,问之曰:“此是何声?”答曰:“是仆之子,皆不能言。”客曰:“君可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良久出云:“都不忆有罪过。”客曰:“试更思幼时事。”入内,食顷①,出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从外得食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积日如此。试以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承受。因取三蔷茨②,各与食之。既而皆死。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昔有此事,今实悔之。”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言讫,便闻其子言语。周亦忽不见此道人。
(选自《搜神后记》,有删改)
【注】①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有毒性,待考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尚且 ②主人异其言__认为…很奇异_
③其两膝相比者_靠近_ ④言讫_结束,完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A_
例句:悲鸣而去。表示修饰,不译
A.拔山倒树而来 表修饰,不译. B.启窗而观表顺承,可译为然后.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转折,可译为却. D.中峨冠而多髯者表并列,不译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的,(他们)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抖,几乎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了.
(4)读了这个故事,有人说:“古人真是太迷了,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古人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我认为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警告和批评了那些虐杀动物的人.(表明自己观点1分)周氏因为杀死了小燕子,尝到了自己儿子是残疾的苦果,看似很荒唐,但曲折了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提醒我们能像善待人类自己一样善待动物.(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答案不唯一,能从“多行善事”“懂得自省”“闻过即改”“从善如流”“善待动物”“爱惜生灵”等方面概括看法且言之成理皆可.)
参考译文:
沛郡有位姓周的士绅,一次添了三个儿子.(然而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年龄眼看都快二十岁了,都是一张开嘴只能“呜哩哇啦”地,却不会说话.(一天,)突然有位客人从他门前经过,口渴了想讨杯茶水.听到了屋里那几个傻儿的声音,问道:“这是什么声音啊?”周某回答:“这是我的儿子(发出的声音),(他们)都不会说话.”客人说:“您可回想、反省过(自己曾经犯过的)过错呢,(否则,)怎么到这样的地步呢?”周某听他所说的话,认为很奇异,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想了很长时间,出口说:“我(积德行善,实在)都想不起做过什么缺德坏良心的事啊.”客人说:“你换着(思路)再想想,幼年时做过什么事.”周某进入内室,(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出来对客人说:“我想起来了.记得在我小时候,正当床上面有燕子窝,窝里有三个小燕子,母燕子从外面寻食回来喂它们.三个小燕子都张着嘴等着,天天都是如此.我试着用手指伸进窝里,小燕子以为母燕来喂食,也张嘴承受.我找了些蔷茨,各自喂给它们吃.不大会儿,都死了.母燕回来,不见自己的孩子,悲惨地鸣叫着飞走了.许多年前,我实在办了件蠢事,今天想起来也实在是追悔莫及啊.”客人听到这些话,就变成了道人的模样,说:“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话刚说完,就听到周某几个儿子说话的声音.而周某也突然不见了这个道人.
重点词:“且”的解释:1、年且弱冠(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
14. 严母教读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②,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诗人。②夏楚:这里是责打的意思。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毕 陈左右 陈:放,摆放,陈列__
(2)儿 怠,则少加夏楚 怠:_懈怠,松懈_(3) 至夜分 至:_到__
(4)诸姨 尝谓母曰 尝:_曾经_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隔开。拥被覆双足 拥被/覆双足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令铨坐膝下读之。(母亲)让我坐在她的膝下读书。
(2)铨张目视母面。我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的脸。
请简要阐述文中母亲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
___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不认真,母亲觉得无法向孩子的父亲交代,心里焦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辛苦,母亲感到心疼。
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①认同。文中母亲不辞辛苦,陪着自己的儿子读书,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殷切的期待。
②认同。文中母亲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对儿子的爱也是深沉的。
③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儿子稍有松懈就责打他,夜深了,还把儿子摇醒了学习,这对儿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
④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学习管得太死。不利于儿子的学习,也不利于儿子身心的自由成长。
⑤④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动,足见其对儿子成才的渴求心理,但是在教育中的方法近于残酷,有损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15.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①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④!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①蒙袂:用衣袖遮着脸。②辑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微与:微,无须,不应当。与,同“欤”,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一)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以待饿者而食之连词,表承接 扬其目而视之连词,表修饰
B.往之女家 通“汝”,“你”的意思 不知木兰是女郎形容词,同现代汉语“女”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两个都是“这”的意思
D.丈夫之冠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曾子闻之代词,“他”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太平。
(三)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请结合甲文中的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仪。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四)乙文中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了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因此可以接受食物。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①有毒,毒入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与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淋漓,盈于盘器,而羽割炙②饮酒,言笑自若。
【注】本文选自《三国志》①镞(zú):箭头。②炙(zhì):烤熟的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达到____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__于是,就____
③关羽尝为流矢所中_曾经_____ ④此患乃可除___才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宁静来修养自身,用俭朴来滋养品德。
②羽便伸臂令医劈之。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
(3)从甲文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从_修养、志向、学识__上教育子女。从乙文可以看出关羽是个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_的人。
(3)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尝:1、曾,曾经(未尝识书具)2、探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7.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绍兴①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②,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③,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选自岳飞《书〈出师表后记》)
[注]①绍兴:指宋高宗的年号,1138年(绍兴八年)岳飞坚持练兵御敌。高宗为“屈己求和”,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但高宗不听。②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的祠庙。③二表:指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④岳飞书写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写下这段文字,以示纪念。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恐托付不效 不效:_未能奏效,不成功_(2)当奖率三军 奖:劝勉,鼓励__
(3)庶竭驽钝 庶:_表示希望__(4)至于斟酌损益 益:增加________
(5)遂 宿于祠内 宿:_住宿,过夜__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_
(2)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译文:这一晚,我竟然不能睡着,坐着等待天亮。
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问答:
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_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选用【甲】文中四个四字词语填空),岳飞书写《出师表》的目的是“_稍舒胸中抑郁”。
从【甲】【乙】两文来看,诸葛亮和岳飞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至少两点)
心忧天下(精忠报国)、忠于君王、力主抗敌。
18. 《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节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②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
③然终不遇(得志 ) ④余告之故( 缘故,原因 )
(2)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A.过岐亭/及鲁肃过寻阳 B.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C.适见焉/见往事耳 D.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19.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淤曰:“人有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③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被齐威王任为大夫。②比:连续,接连。③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④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一食 或尽粟一石:有时
(2)才美不外见:_同“现”,显现 (3)苏代为燕说齐:_游说,劝说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译文: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译文:有一个想卖骏马的人,一连三天牵着马站在市场上,也没有人知道他这匹马是骏马。
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句子是_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_,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示例一:我赞成第一种。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你如果有能力,总会有机会施展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都会发光”。
示例二:我赞成第二种。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如果你很有能力,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就只能将才能埋没。可身边如果有“伯乐”,自己的才能便很快就能找到用武之地。
20.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D_
A.以刀劈狼首用
乃伪睡以俟来
B.久之,目似瞑补齐音节,不译
犬阻之,不使前也代词,它
C.更不止于野心矣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
D.乃杀之而取其革于是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甲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和精练的语言刻画了狼的贪婪、猖狂和狡猾,尤其对狼的行动、神态的描写,如“一狼径去”,另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等,更是传神地揭示了狼的阴险狡诈的本性。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共同特征是 阴险、狡猾、奸诈 ,甲文中作者主要讥讽嘲笑狼的 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的野心不改 本质。
【甲】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