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参及评分标准
一、(15分)
1.C(A.xiù/sù jué jiē/jié B.bó/báo zhuó/zháo jìng C.bì/pì zhē/shé
yōng/yòng D.zé/zhā xuē zā/zhā) 2.A (B.蜇—蛰 C.梁—粱 D.齐—其) 3.B(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二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者范围;不只:不但,不仅;亲临:亲自来到某处;莅临:是一个敬辞,多用于贵宾,或者下级对上级;固然: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物,也不否认乙事实) 4.A(B.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各种演唱形式”不存在“革故”问题。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独树一帜”。C.盘根错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D.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 5.C(A.句式杂糅。 B.中途易辙,改变了主语。 D.缺主语,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文明与提高也不搭配。)
二、(9分)
6.B(“……的理论基础上”有误) 7.D(答非所问,偏离题干要求;题干指向“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而此项指向“在中国文化方面”) 8.C(A. 原文“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则为多数哲学家所接受”;B.中国哲学是从本体论进入到心性论,其他哲学则是从本体论进入到人性论;D. 宋明理学“是接着禅宗的心性之学继续开拓的新领域”,“主体”一说无据。)
三、(12分)
9.B(劝:勉励,鼓励) 10.A(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B.以,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关系;C.其,副词,实在,表强调/副词,难道,表反问;D.而,连词,表递进(承接也可)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11.D(①是说谢景初以文学才能传家;④是说谢景初谈论天下事态度从容;⑤说的是“圣人”的治政思想) 12.A(“让自己任期之内保全大堤”错误。原文“得卒任完之以不隳”是谢景初对继任县令的期望)
四、(24分)
13.(1)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出众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为”、“急”、整体句意各1分) (2)仁德的人能够思前想后解决百姓的灾害,他已经做到这些了,事迹不应该不流传下去。(“长虑却顾”“图”各1分,后二句一句1分) (3)我为他写文记述修建堤坝之事,趁机连同他说过的言论前前后后都写了保存下来,来告知后来之人(“因”、“终始”、“以”各1分)
参考译文:
从云柯乡往南,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漫溢到旁边的农田,这是谢知县主持修造的。堤坝一修建完成,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继任者(对这堤坝)可以有所了解,能够在他任期结束之前保全这项工程而不至于毁坏。”谢知县本人是阳夏人,字是师厚,名字叫做景初。谢景初的祖上以文才闻名天下,后来接连几代人地位显贵,到了景初这代,就凭借文才传承家业了。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一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身先士卒不畏冰雪严霜的苦痛,来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也能让百姓和谐一致相互劝勉奔走忙碌,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建成了。他仁爱百姓的心思,在这件事上已经彰显得很明显了,但是他依旧不满足于此,又考虑着把这事告知后人,让后来者继续将这座堤坝保护完好,好让堤坝永世长存。好啊,仁德的人能够思前想后解决百姓的灾害,他已经做到这些了,事迹不应该不流传下去。而后世的君子,探求谢景初的事,知道了他做的事,也不可能没有触动。
我曾因为有事到余姚这个地方,他来拜访我,和我沉稳有度地(从容不迫、不紧不慢)谈论起天下的事。谢景初说:“道宏大而隐秘,圣人化育振起万物成这个样子,而世人却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大概大道的确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圣人详细的政事治理、法令制度、实施办法,凡是和百姓切身相关,而且十分关切的,都是容易理解、突出显明的。疏通道路河流,治理农田桑园,修建防护的堤坝沟渠来抵御旱涝灾害;兴建学校,教导百姓在学校学习礼乐之道,来化育百姓,这些尤其是(圣人)殷切关注,而且容易理解的。现在这些做官的人,那些愚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而那些所谓有才能的,致力于出奇创新博得名声威望,以求惊世骇俗;甚至有的人耗费全部精力在对付公文、账簿、书册上了。居然反过来说,古人做的那些急百姓所急的事情,我没时间去做;或我曾经去做了,竟不够力量来做好它;或者说一万人之中只会有一个人去做,而且这些事不够用来扬名于世显现他们的才能。哈,这也真是令人感叹了!治理天下国家将近百年,但是以德化民、废除刑杀的结果,却还没有达到,难道不是出于这个原因吗?”我确实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不久后听说他治理县政,到任后就在江河上修建桥梁,办学聘请学者教化平民子弟,接着筑堤坝的工程。由此我相信他的言论都付诸实践,没有欺骗我。我为他写文记述修建堤坝之事,趁机连同他说过的言论前前后后都写了保存下来,来告知后来之人。庆历八年七月七日记。
14.(1)贫寒交困;(1分)孤苦伶仃;(1分)牵挂亲人,关心国事;(1分)愁苦无奈、百无聊赖;(1分) (2)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旋风中飞舞的情景;(1分)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1分)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2分) 注:如果答“与题目照应”(或者点题)也给1分。 15.(1)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3)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注:本小题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五、(12分)
16.⑤③②④⑥①(根据语境,⑤承接上文比较合适,然后就③②④,这比较容易看出来。最后以⑥①结尾。) 17. 一是“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或 “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二是 “最该读的书没人读” 注意:两个感叹应明确指向“年龄”(或“人群”)与“书籍类型”,意思合理即可。写对一句得3分,两句得5分。其中内容1分,语言流畅1分,请酌情给分。 18.参考示例:(1)洪水不疏导则堵;话语不点拨不明;隔膜不交流不通。越是在隐私时代,人与人之间越需要加强沟通。 (2)匹马之害不及群马,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只是个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以偏概全。
六、(18分)
19.古人送别往往是一种雅人情致,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2分);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更多只是一种应酬的礼节,往往成了某种表面的姿态和做作的虚荣。(2分) 注:意思对即可。 20.特色:语言通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高雅文气。画线句使用“揪着公鸡尾巴”“迷迷糊糊”“乱哄哄”“扯淡话”“鸟兽散”“吐气”“噘嘴”等俗语和口语化的通俗语言,用一列动词“揪、起、赶、挤、找、扯、耗、散、吐、噘”串联。 效果:生动刻划出一个“周到”却不走心不过情的送行人形象,又描述了“周到”送行的礼节程序,使语句生动活泼,蕴含讽刺意味。 注:满分4分。不能简单判断,需要有具体分析,否则扣2分。 21.“最悲惨”体现在一是送行人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等候时间长,而且环境条件恶劣,送行人和被送者都很狼狈;二是送行效果几乎没有,送与被送的双方都没有尽到礼节,让一本正经的送行几乎成了滑稽的闹剧。 注:每条2分,满分4分;有分析,意思对即可。 22.(1)真正的离别是一种难捱的痛苦,应尽量避免;(2)真正的相聚是难得的幸福,要珍惜呵护;(3)这样对待情感,是一种理性、真挚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洒脱、自然的人生情怀;(4)我们要学会怎样诚恳面对情感,而不是熟练掌握应酬技巧。
注:第一、二条必须答出,各2分;三、四条能答出一条即可得2分;满分共6分。其他认识,能自圆其说即可。
七、(60分)
23.采取综合分等打分法打分。一等60—51分,二等50—42分,三等41—36分,四等35—20分,五等19—0分。字数不够,50字扣1分;没有标题扣2分,标题不当扣1分;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上不封顶;字迹潦草或者难看酌扣2—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