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鬼谷子》赏析讲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23:46:47
文档

《鬼谷子》赏析讲解

《鬼谷子》赏析建筑学03班朱东20105516前言:上次是研究了《鬼谷子》一书的真伪、作者等内容。本想说说此书的内容,只是受篇幅所限,未能如愿,所以借此机会谈谈对《鬼谷子》一书的赏析。《鬼谷子》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对《鬼谷子》的评价主要分为三派:第一派是持肯定态度的。有司马迁、刘勰、陈子昂、高似孙等。司马迁《史记》为先秦诸子写列传,其中儒家除《孔子世家》外有《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苟卿列传》二篇,蕊《溢子苟卿列传》还兼及了阴阳家
推荐度:
导读《鬼谷子》赏析建筑学03班朱东20105516前言:上次是研究了《鬼谷子》一书的真伪、作者等内容。本想说说此书的内容,只是受篇幅所限,未能如愿,所以借此机会谈谈对《鬼谷子》一书的赏析。《鬼谷子》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对《鬼谷子》的评价主要分为三派:第一派是持肯定态度的。有司马迁、刘勰、陈子昂、高似孙等。司马迁《史记》为先秦诸子写列传,其中儒家除《孔子世家》外有《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苟卿列传》二篇,蕊《溢子苟卿列传》还兼及了阴阳家
《鬼谷子》赏析          

建筑学03班 朱东 20105516

前言:上次是研究了《鬼谷子》一书的真伪、作者等内容。本想说说此书的内容,只是受篇幅所限,未能如愿,所以借此机会谈谈对《鬼谷子》一书的赏析。《鬼谷子》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对《鬼谷子》的评价主要分为三派:

第一派是持肯定态度的。有司马迁、刘勰、陈子昂、高似孙等。司马迁《史记》为先秦诸子写列传,其中儒家除《孔子世家》外有《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苟卿列传》二篇,蕊《溢子苟卿列传》还兼及了阴阳家邹衍、名家公孙龙、墨家墨翟等等;道家与法家共有《老庄申韩列传》、《商君列传》二:篇;纵横家占的比例最大.有《苏秦列传》(包括其弟苏代、苏厉)、《张仪列传》(包括著名纵横家而跟张仪有政治矛盾的陈轸、公孙衍)、《范雎蔡泽列传》、《鲁仲连列传》等,战国四公子歹传中也大量记载了纵横游说之士的活动,而且司马迁肯定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其智有过人者",要为苏秦洗雪罪名。刘勰《文心雕龙.诸子》把鬼谷子与孟轲、庄周、墨翟、尹文、野老、邹子、申、商等相提并论,还说:"鬼谷渺渺。每环奥义。"《文心雕龙·论说》更是高度评价纵横家,还具体评价了《鬼谷子》的《转丸》与《飞钳》两篇:"暨战周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陈子昂《感遇》(十一)诗云:"番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乱无君。浮云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之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图山不寿.空与麋鹿群!"高似孙《鬼谷子略》云:"《鬼谷予》书,其智谋.其术数,其变谲,其辞谈,盖出于战国诸人之表。夫一辟一阖,《易》之神也:一翕一张,老氏之几也。鬼谷之术,往往有得于阖辟翕张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溃裂而不可御。予尝观诸《阴符》矣,穷天之用,贼人之私,而阴谋诡秘,有金匮韬略所不可该者。而鬼谷尽得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

第二派是持否定态度的。有扬雄、柳宗元、宋濂等。扬雄在《法言》中认为纵横家是"诈人"。柳宗元《辨鬼谷子》说:"《鬼谷子》,要为无取。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整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学者宜其不道。"宋濂《鬼谷子辨》云:"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

第三派是持慎重的褒贬态度。有长孙无忌、纪昀、阮元等。长孙无忌《鬼谷子序》:"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汉世以为本行人之官,受命出疆,临事而制。""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乱家邦。"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鬼谷子》一书的提要说:"高似孙《子略》,称其一阖一辟,为《易》之神;一张一翕,为老氏之术。出于战国诸人之表,诚为过当。宋濂《潜溪集》诋为蛇鼠之智,又谓其文浅近,不类战国时人,又抑之过甚。"秦恩复《鬼谷子序》(乾隆刊本)云:"柳子厚尝讥其险戾峭薄,恐其妄言乱世。今观其书,词峭义奥,反复变幻,苏秦得其绪余,即掉舌为从约长.真纵横家之祖也!"阮元《鬼谷子跋》云:"窃谓,书苟为隋唐志所著录而今仅存者,无不当精校传世。况是编为纵横家独存之子书.陶氏注又世所久佚,诚网罗古籍者所乐睹也!"

以上三派在评价《鬼谷子》时其立场有两大分野:一是从传统道德或从实际功利着眼。一是从思想学术价值着眼。否定《鬼谷子》者,基本上是从传统道德或从实际功利着眼。扬雄之所以认为纵横家是"诈人",主要是继承了儒家的正统立场。当景春向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为了维护儒家的道德与政治信仰,马上否定了景春的说法,而认为张仪等实行的是"妾妇之道"(《孟子.滕文公下》)。苟子则把离开儒家礼义而修饰富辞的人叫做"奸人之雄"(《苟子·非相》)。鬼谷子是纵横家之师,当然要被扬雄所否定。柳宗元之所以否定《鬼谷子》,主要是"恐其妄言乱世",不利于集权,他大概是为了反对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否定《鬼谷子》学说。宋濂否定《鬼谷子》,大概兼有维护儒家道统与明王朝集权的双重立场。对《鬼谷子》持肯定或慎重褒贬态度者。虽然有的也是从个人感情与实际功利出发,如:长孙无忌、如陈子昂: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是从思想学术价值着眼。如:阮元肯定《鬼谷子》,主要是看到了《鬼谷子》在思想学术史上的价值,刘勰肯定《鬼谷子》,也是由于初步看到了《鬼谷子》在思想与修辞方面的创造性。今天,赏析《鬼谷子》,主要是从思想学术着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赏析

一、纵横家独存之子书

阮元《鬼谷子跋》云:"是编为纵横家独存之子书。"这可谓抓住了评价《鬼谷子》的关键。"子".本为商朝的王族的姓氏,后来发展为尊称,又发展为特指有独到思想见解的学者。"子书".就是成一家之言的著作。《鬼谷子》是唯一的奠定纵横家思想体系而且保存至今的理论著作。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先秦纵横家著作五种、秦汉纵横家著作七种。先秦纵横家五种著作是《苏子》、《张子》、《庞媛》、《阙子》、《国筮予》;秦汉纵横家七种著作是《秦零陵令信》、《蒯子》、《邹阳》、《主父偃》、《徐乐》、《庄安》、《待诏盒马聊苍》。这十二种著作,当时就注明,除苏秦的《苏子》残缺外,其他各种都已经亡佚。六朝末年战乱,《苏子》也散亡了。虽然《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游说活动的著作,而且保存下来了,但是《战国策》却不是理论著作而是历史著作,所以,它被著录在《六艺略》的"春秋家"中。长沙马王堆发现的《战国纵横家书》,也主要是记载苏秦等人的游说活动,不是理论著作。这就是说,除了没有被《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的《鬼谷子》以外,在历史上曾经轰轰烈烈的纵横家就没有理论著作传世了。

战国时代,是我国学术的黄金时代,我国后代的各种学术都渊源于这个时代.而且由于封建小农社会的缓慢停滞,后代的进展十分有限。战国诸子百家,分为九大流派,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等六家都留传下理论著作,阴阳家也有片断作品被保留,而如果我们轻视《鬼谷子》,那就给研究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这不是太遗憾了吗?因此,《鬼谷子》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我们对于没有被现成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而靠道藏保存下来的《鬼谷子》进行研究,是研究先秦诸子及中国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术界除了因疑古思潮而怀疑《鬼谷子》之外,还有一种偏见.就是认为纵横家没有系统的理论.没有学术价值。如:近代学者蒋伯潜的《诸子通考》就反复说:"纵横,特战国时政客之策略,更与学术无关。""纵横本策略,不足以言学术。"难道代表纵横家的《鬼谷子》,其理论果真没有系统、没有独特之处吗?否。《鬼谷子》的基本价值是建立了总结纵横游说之术的理论体系。

据已经考定,《鬼谷子》从《捭阖》到《决》篇,即《鬼谷子》上卷、中卷的十一篇作品是先秦时代鬼谷子及其门徒的原著。这十一篇作品,相互紧密联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捭阖》是各篇的总纲;《反应》、《内捷》、《抵戱》、《飞钳》、《忤合》等五篇是讲游说之士的处世之道;《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等五篇,是讲游说的具体程序。

《捭阖》以阴阳学说作为游说之术的哲学基础,统帅以下各篇。该篇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捭阚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以下的《反应》、《内捷》、《抵戱》、《飞钳》、《忤合》等篇,都体现出阴阳捭阖的原则。《鬼谷子》以《捭阈》为纲领,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而人们也把纵横家叫做"纵横捭阖"之士。正好相互一致,而不是偶合。

《反应》、《内捷》、《抵戱》、《飞钳》、《忤合》等五篇是讲游说之士的处世之道,又可以分为两组。《反应》、《内捷》、《飞钳》是一组,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了解对方并控制对方:《反应》讲游说首先通过反覆手段,了解对方的反应,以探求真伪、辨明同异、掌握虚实;同时强调"知之始己"、"以先定为之法则".即首先要了解自己,自己有坚定的主张,才能控制对方,自如。《内捷》以《反应》篇为基础,讲如何完全取得对方的信任,特别是君主的信任,建立密切无间的关系。《飞钳》与《内捷》密切相关,讲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紧紧抓住对方,控制对方。《抵戱》与《忤合》是一组,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对待政治形势与当权者:《抵戱》讲从政的原则,天下太平则隐居以等待时机,天下有矛盾而可以治理就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大乱而当权者无法治理就取而代之;《忤合》讲要以整个天下为舞台,善于选择君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谋略。《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等五篇是层层叠进的关系:《揣》篇包括"量权"与"揣情",讲通过揣测以了解对方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想法,这是游说程序的第一步;《摩》篇讲"摩"是揣测的手段之一,即通过进一步对游说对象的接触试探,更深入地了解对方;《权》篇讲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反复权衡游说对方的谋略与言辞;《谋》篇讲谋略应该注意的事项,讲了"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因事而裁"、"公不如私"、"正不如奇"、"阴道阳取"、"事贵制人"等观点;《决》篇又在谋略的基础上讲如何决断有疑虑的问题,提出了"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的决断原则。

这些篇不仅内容上构成一个系统,而且文字上也往往互相照应。《摩》篇开宗明义就说:"摩者,揣之术也。"其他各篇之间,也往往有草蛇灰线。如:《捭阖》说"反覆、反忤",实际上关联到了《反应》篇与《忤合》篇。《内捷》篇说:"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飞"指"飞钳",关联到了《飞钳》篇。《抵戱》篇说:"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联系到了《捭阖》、《反应》二篇。《飞钳》篇说:"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戱。"联系到了《权》篇、《抵峨》篇。《忤合》篇说:"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先定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钳之术。"联系到了《权》、《谋》、《飞钳》等篇。

总之,《鬼谷子》灵活运用古老的阴阳学说,解释并驾御战国时代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制定出一整套了解社会并干预社会的计谋权术,构建了纵横游说之术的系统理论。这个理论培养了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等杰出的游说之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合纵"、"连横"的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戏剧场面,操纵战国政治斗争形势约百年之久。鬼谷子构建的纵横游说的系统理论,不仅左右了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而且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领域独树一帜,在中国修辞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还被宗教家、军事家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与运用。

二、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

《鬼谷子》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体系,首先表现在:继承古老的阴阳学说,作为游说之术的哲学基础,并扩大了阴阳学说的应用领域。"阴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它反映了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与运行规律。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都应用阴阳这个概念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服务。道家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儒家的《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纵横家的《鬼谷子》也不例外。《鬼谷子》的《捭阖》篇开宗明义就引进阴阳学说:"圣人之在天地间,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人;阳还终始,阴极反阳。"《鬼谷子》引进阴阳学说之后,就进一步把阴阳与捭阖之术结合起来,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又说:“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日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日终,”它把一切阳刚的进取的举动和事物,积极开口游说的行为.都称为"捭",即哲学上的"阳";把一切阴柔的退让的举动和事物.游说中的暂时消极沉默,都称为"阖",即哲学上的"阴"。由此可见。《鬼谷子》一方面为纵横游说之术寻找到了哲学根据,把游说实践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把阴阳学说的应用范畴推广了,推广到了具体的政治人事活动领域。鬼谷子先生的高足、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公元前?...公元前317年).在游说中也明确运用了"阴阳"的概念。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他游说赵肃侯时说:"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

《鬼谷子》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体系,其次表现在: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资料而加以改造,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鬼谷子》借鉴道家的理论最突出。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无为"、"反",并且强调"静"与"柔弱",强调事物从相反的方面变化。《鬼谷子》吸收了道家的这些观念。如:《搏阖》篇说: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无为以牧之。"《反应》篇说:·己欲平,以听其辞。""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内捷》篇说:"退为大仪。"而且《鬼谷子》还吸收了道家学说的神秘性。《反应》篇说:"古之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莫见其门,是谓天神。"正因为《鬼谷子》突出地吸收了道家学说并包括其神秘面,所以后来道教把《鬼谷子》收入道藏,把鬼谷子尊为"真人",就毫不奇怪了。但是,《鬼谷子》对道家学说是进行了改造的。它强调"有为",推崇智谋,讲究言辞,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这跟道家有明显差别。《忤合》篇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权》篇说:"听贵聪,知贵明,辞贵奇。"《谋》篇说:"无为而贵智。""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鬼谷子》也借鉴了儒家的思想,但是崇尚功利。《鬼谷子》多次提出"仁义"、"先王"。《内捷》篇说:"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忤合》篇赞扬伊尹辅佐商汤、吕尚辅佐周文王。《抵戱》篇以"五帝"、"三王"为范例。这都是儒家的思想资料。但是,儒家鄙视功利,把道德信念放在个人的名利追求之上;而《鬼谷子》则主张追求个人的名利富贵,主张可以择主而事,朝秦暮楚。《鬼谷子·忤合》篇说:"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古之善于向背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鬼谷子》明确地把利害关系当作人际关系的基础。《谋》篇说:"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公不如私,私不如结。""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鬼谷子》所说的"先王"与"圣人",也不完全同于儒家的"先王"与"圣人"。《谋》篇说:"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日: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鬼谷子》像法家一样崇尚权谋,但是又不同于法家的使权谋专一为帝王服务。《鬼谷子》非常崇尚权谋。《飞钳》云: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决》篇云:"圣人之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壤之者。"《鬼谷子》崇尚权谋是历史条件决定的。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的:"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刘向《战国策叙录》也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域,故其谋扶急丽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当然,某些纵横家因为崇尚权谋而背信弃义,是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某些人物的背信弃义行为,似乎既与《鬼谷子》崇尚个人功利有关.而又不应该完全由《鬼谷子》这本书负责。而且,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时,往往不能用道德评价来代替历史评价.在历史上,有时"恶"也成为历史的推动力。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只有法家与鬼谷子公开地宣传权术。但是,两者又有差别。法家只主张君主运用权术去驾御臣子与百姓,把"法"、"术"、"势"都当作君主驾御天下的手段。而鬼谷子却主张上下之间相互都可以运用权术,甚至主张下级可以取代君主。之所以鬼谷子受到强烈的非难与谴责。而法家顶多被批评为"刻薄寡恩",主要是因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封建君主制度,而鬼谷子思想具有破坏性。所以,批判鬼谷子的人物,大多数是受正统思想(儒表法里思想)影响的文人。鬼谷子在民间受到欢迎,也透漏出此中的信息

《鬼谷子》崇尚权谋,与兵家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有人把《孙子》叫做"武兵法",而把《鬼谷子》叫做"文兵法",《鬼谷子》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第三方面的表现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公开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现有统治者的地位而代之。《鬼谷子·抵戱》公开宣布:"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以治,则抵而得之。"意思是说,如果国家形势还可以挽救的话,就协助当权者挽救;如果国家已经不堪,不可挽救,就推翻它,取而代之。《抵戱》篇批评战国时代的情况说:"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这就是战国时代的现实,也是鬼谷子宣传"可抵而得"的现实基础。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有作为的臣下取代的君主的事件经常发生。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统计是,"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一"。《汉书·刘向传》的统计是,"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如:晋国的三个大夫,就取代晋国,建立了韩、赵、魏三个新的政权:齐国的大臣田成子就取代了原来的姜姓齐国而建立了田姓的国君。《抵戱》篇还举出上古时代的传说与历史,作为"可抵而得"的重要根据.它说:"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赞扬了夏启伐有扈氏、汤伐桀、武王伐纣的事。这就是说,《鬼谷子》的作者,不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立场来看待并处理社会矛盾,而是站在一种比较公正的立场来看待并处理社会矛盾。活动在战国前期的儒家大师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几乎与鬼谷子有相同的地方。孟子不理会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到处游说诸侯。齐宣王对商汤取代夏桀、周武王伐纣这类事件有怀疑,向孟子求教说:"汤伐桀,武王伐纣,真有这样的事情吗?"孟子说:"历史记载有这样的事情。"宣王说:"难道臣子可以弑君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一类的人.就是。武王杀的是纣王,不是什么君主。"(《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还对齐宣王说:"如果君主发生过错,贵戚大臣就要劝阻:如果反复劝阻不听,贵戚大臣就可以取而代之。"(《孟子.万章下》)但是,孟子认为可以取代君主的应该是有道德的贵族大臣,《鬼谷子》则认为出身于平民的游说之士也可以取代天下.把春秋战国之交产生的原始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民主思想的边缘。后来,法家主张绝对尊君。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了极端的君主制度,钳制其他思想,企图子孙永远统治天下。汉朝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不敢公开地毫无保留地赞扬法家,而是打着儒家的牌子而实际上施行法家的制度,这就是所谓"阳儒阴法"、"儒表法里"。用汉宣帝的话说就是"王霸杂用"。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是如此。在这种制度下。提出"可抵而得"思想的《鬼谷子》,当然会被视成是洪水猛兽.、《鬼谷子》之所以在封建时代受到批判或歪曲,没有被《艺文志》著录,研究者非常少,其原因之一大概是这种独特而富有爆炸性的思想倾向。

三、具有开创意义的游说修辞术

《鬼谷子》是中国修辞学的开山著作。《鬼谷子》有丰富的修辞理论与实践,而且在当时与后代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圣林先生《<鬼谷子>:中国修辞学著作的最早源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期)一文说:"先秦时期是我国修辞学的萌芽时期,各家各派有关修辞的论述都只是只言片语,惟独《鬼谷子》中有成段乃至成篇的修辞论述,并且内容相当完备。有人曾把刘勰称为世界修辞学三大鼻祖之一。认为他可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相媲美,笔者以为刘勰与亚氏没有可比性.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是鬼谷子(托名鬼谷子的苏秦亦可)。一先秦的《鬼谷子》是中国第一部口语修辞著作;宋代陈骥的《文则》是中国第一部书面语修辞专著;而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但其中夹杂着大量的修辞学内容。将《鬼谷子》视为中国修辞学著作的源头,比把《文心雕龙》或《文则》当作中国修辞学的源头,在时空上向前推移了几百年。"

我赞成上述观点。中国对修辞进行系统论述的最早的著作是《鬼谷子》,《鬼谷子》的确有许多可以跟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相媲美的地方。

中国先秦各家都注意修辞,但是,对修辞作出系统论述的只有《鬼谷子》一家。我们今天使用的"修辞"这个词,来源于《周易·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也为大家经常引用。但是,不管是《周易》还是《论语》,都没有对修辞进行任何明晰的界定。而《鬼谷子》则对修辞有比较系统的论述。《鬼谷子》的《权》篇就集中讨论了修辞的定义、内容、作用、目的,还讨论了《鬼谷子》其他10篇也不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游说中的修辞。如何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游说等问题。《权》篇开宗明义就说:"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说"是游说,"说之"是说服对方,"资之"是借助对方的力量。这十一个字阐述了游说的目的,也就是修辞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借助对方的力量。它继续说:"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饰言"就是修饰语言,《鬼谷子》把"修辞"叫做"饰言"。这个名称是非常恰切的,不比"修辞"差,只是由于儒家的巨大影响而人们采用了"修辞"。"假之"两字是讲"饰言"(修辞)的作用。所谓"假之"就是为了借助语言的力量,即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效力。"益损"两字是讲修辞的内容,"益"是增加,"损"是减少,即对语言进行调整和修饰。这不仅是对修辞内容的高度概括,实际上也是给修辞下了一个比较简明扼要的定义。

《鬼谷子》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有许多可资比较的地方。首先这两部书对修辞理论的探讨都比较全面,而且颇有吻合之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卷分别讨论了演说的分类、听众的性格情感、修辞术的说服方法与题材、演说的风格与安排等问题,条分缕析,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欧洲修辞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鬼谷子》的理论也是比较系统的,仅仅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权》篇就集中讨论了修辞的定义、内容、作用、目的,讨论了如何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游说等问题。《鬼谷子》其他10篇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游说中的修辞。《鬼谷子》的论述有的跟《修辞学》不谋而合。如:皿里士多德《修蘸学》说:"修辞术的定义可以这样下:~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鬼谷子》对修辞下的定义:"假之者,益援也。"至少跟亚里士多德的阐述异曲同工。

其次,这两部书研究的对象都是散文的修辞艺术,而且主要是口语艺术。这两部书都强调说话者要密切美注听话者,即十分关注修辞的可接受性。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认为,演说者必须懂得听众的心理、感情、性格。《鬼谷子》也是一样。我们且看看《鬼谷子》中出色的分析与谈说之术。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揿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薛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谋篇》)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致;与过者言,依于锐。(《权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两极其欲也,其翁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镄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揣篇》)

这里讲了如何掌握对方的心理、性格、感情特点,把握时机。因人制宜,灵活变化等问题。这都是接受修辞应该研究的内容。在接受修辞方面,《鬼谷子》全书有许多系统精彩的论述。

第三,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和《鬼谷子》,瓣修辞表达方法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如:《鬼谷子》的《反应》篇,就提出了"反复斟酌"、"以静制动"、"由反导正"、"知之始己...等说服对方的原则。在讲如何诱导对方时,还提出'"象"、"比"、"钓语,等专有名词。所谓"象",就是运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段,"象其事"就是用具体的形象去象征抽象的事理,或通过具体的形象去探寻其中的抽象事理。所谓"比"、"比其辞"就是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对方信服。运用"象比",就可以借助形象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幽微无形的事理,从而说服对方。所谓"钓语",就是运用语言启发诱导对方说出自己的意见。

总之,《鬼谷子》与《修辞学》这两部著作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分别开创了东方与西方的修辞传统。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决定了演说辩论术的重要地位。议论城邦大事、商业与财产诉讼都需要演说.演说所面对的对象是公众。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如何说服公众的演说辩论术。中国的家长式君主制度与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形势,决定了游说活动的重要地位。游说所面临的对象是君主或其他当权者。《鬼谷子》就是在前代行人(外交使者)辞令的基础上对游说辩论之术进行理论总结。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从演说辩论的角度研究修辞,奠定了西方修辞学的传统;《鬼谷子》则从游说辩论的角度研究修辞,奠定了中国古代修辞术的传统。当然,《鬼谷子》像中国其他理论著作一样,论述比较简单含蓄,不像《修辞学》那样在逻辑分析上充分开展。这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学术著作风格的表现。

可贵的是,《鬼谷子》的文本不仅实践了自己的修辞理论,而且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修辞范例。《鬼谷子》虽然像《老子》一样,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全书只有几千字,但是它很讲究修辞。一是很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如《反应》云:"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符应不失,如媵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也;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这里运用了多个比喻,张网取兽、媵蛇指物、后羿射日、比目之鱼、响之随声、影之随光、磁石吸针等,都独特丽新颖。这就是所谓"象"的表现。二是特别注意语言的铿锵有力。如《捭阖》篇云:"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第一、二句与第三蔓、四句,第五、六旬与第七、八句,形成"对偶"句;整个八句,又形成"排比"关系;旬式与重点词语,则是使用"反复"手法。《忤合》篇说:"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丽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接连使用四个反复排比句,其中第四句则加多四字.以适合内容的需要.并求得变化灵活。然后用"大小进退,其用一也"这个非排比句收束,显得舒卷自如。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认为,散文应该采用紧凑的句式,而不应该采用松弛的句式。《魁谷子》使用排比、对偶等整齐句式,注意语言的铿锵有力,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不谋而合。

《鬼谷子》不仅运用对偶、排比句式使旬式紧凑,而且还使用了押韵、顶真的方法。清代大考据家阮元在《鬼谷子跋》中已经揭示了《鬼谷子》用韵的特点。他说:"中元读《鬼谷子》,中多韵语。"先秦散文往往有自然押韵的特点,《老子》《庄子》等都是如此,《鬼谷子》跟它们一样,通过押韵使文章琅琅上口,使对方易于接受.并且加深印象。

《鬼谷子》中的顶真旬式是非常典型独特的,在中国古代具有领先地位。《权》篇云:"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蘸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接连使用了五个顶真旬,把论述层层推进,是顶真、层递、反复的巧妙结合。《谋》篇云:"故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使用了九个顶真旬。c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幽流而不止者也。"使用了五句顶真。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币!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多见于歌曲。"他举的例句都是诗歌,而且认为后代才有完整的顶真格,如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损中的"梅花酒"那支曲子。可惜,他没有看到《鬼谷子》在散文中位用顶真句,而且运用自如,比马致远要早一千七百年。

《鬼谷子》的修辞理论与实践,不仅在当时培养了像苏秦等一大批游说之士,促进了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文风的形成,而且培养了后代的许多政治家与外交家。对后世的文章与文章学有深远的影响。

刘勰的巨著《文心雕龙》代表了古代学术界对《鬼谷子》修辞理论的评价。刘勰是非常服膺《鬼谷子》的,他在《文心雕龙》醛《诸子》与《论说》篇中都高度评价了《鬼谷子》的成就。《文心胂龙·诸子》,把鬼谷子与孟轲、庄周、墨翟、尹文、野老、邹子、申、商等相提并论,而且说:"鬼谷渺渺,每环奥义。"《文心雕龙·论说不仅高度评价纵横家和鬼谷子,还具体评价了《鬼谷子》的《转丸》与《飞钳》两篇,它说:"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刘师培的观点则代表了近现代学者对《鬼谷子》修辞理论的评价。他在《文章学史序》中说:"试究其指归,或以捭阖、转丸为名,或以摩意、揣情为说,非惟应变之良谋,抑亦修辞之要旨。虽抵城、飞钳,说邻险谲,然立说之意,着重论文。故苏秦、张仪得其绪论,并为纵横之雄;而战国之文,犹得古代行人之遗意(原注:如《战国策》所载是也)。西汉初兴,若蒯通、邹阳、主父偃之伦,咸习纵横之术,虽遗文莫考,然列传所载文笔,犹可想见其大凡。此纵横家必工文词之证也。盖周秦以前,应对最繁,而简牍亦具:汉魏以后,应对较省,而简牍亦增。故工文之士,学术或近于纵横(原注:如房玄龄深识机宜,马周长于机变,魏征少学纵横,然房长于书檄.马长于敷奏,魏长于谏议);奉使之鼯,词翰见珍于绝域。雍容华国,不愧德音。然应对简牍之词,莫不导源于周末;则纵横之学,亦周末文体之一大派矣。"

《鬼谷子》是散文著作,后世明显受到其散文修辞艺术影响的散文作家,可以文章大师司马迁、苏洵、苏轼为代表。《汉书·宣元六王传》记载,大将军王风对汉成帝说:"《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朱熹说:"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气象。"(《朱子语类》卷139((论文上》)章学诚《文史通义·宗刘》云:"今即世俗所谓唐宋大家之集论之,如韩愈之儒家,柳宗元之名家,苏洵之兵家,苏轼之纵横家,王安石之法家,皆以平生所得,见于文字,旨无旁出,即古人之所以自成一子者也。"刘师培《论文杂记》说:"子瞻之文,以粲花之舌,运捭阖之词,往复舒卷,一如意中所欲出。而属词比事。层出不穷,纵横家之文也。"苏洵自己在《谏论上》中说:"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说之术.可以为谏法者五。"

《鬼谷子》的修辞艺术对诗歌的影响,可以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为代表。赵翼《瓯北诗话》云:"青莲本学纵横术,以功名自许。"据史料记载.李白曾经师事赵蕤一年多,赵蕤是研究纵横术而且写了《长短经》的人。刘师培《论文杂记》说:"太白之诗,超然飞腾.不愧仙才,是为纵横家之诗。"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实际上都充满纵横之气。

总之,《鬼谷子》是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开山著作。五、一部被多角度解读的著作《鬼谷子》在历史上是一部被多角度解读的著作,解读《鬼谷子》的人,除了纵横家,还有宗教家、军事家和术数之士。产生于明朝的《东周列国志》,有好几个章回讲述鬼谷子及其门徒的故事。该书第87回已经说鬼谷子通天彻地,有各家学问:一是象数学,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是兵学,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是游说学,出词吐辨,万口莫当;四是出世学修真养性,长生成仙。河南淇县云梦山则流传着《鬼谷子》是一部"天书"的传说。鬼谷子从老师那儿得到这部天书。这部天书属于阴性,白天看没有一个字,晚上就金光闪闪,内容变化万千。鬼谷子第一晚读它时.看到的是十三篇纵横游说之术;第二晚读它时,看到的是十三篇军事用兵之法;第三晚看到了货殖致富的方法;第四晚看到了养性修真的大法;第五晚看到了推命相面的方术。如此等等,每晚都看到新的不同的内容。这些传说有荒诞不经的地方,但也反映了《鬼谷子》被多角度解读的情况。

道教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并运用了《鬼谷子》。道教成立不久.就把《鬼谷子》列人为道教的经典。晋代道教著名理论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遐览》中列道教经典137种,其中就有《鬼谷经》。《道藏目录》介绍鬼谷子说:"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不知何许人,受道于老君。"晋平公是春秋时代的晋国国君,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557年至前532年。这个传说不仅把鬼谷子活动的时代从战国提前到了春秋,而且把鬼谷子与太上老君挂上了关系。南朝梁代,梁元帝萧绎作《金楼子》,书中说:秦始皇闻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人海,求金菜玉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遣徐市人海求仙与求长生之药,徐市即徐福。鬼谷子先生到这时已是几百岁的人了,当然是一个得道的神仙。后来的道教书籍进一步把鬼谷子神化。《仙传拾遗》等把鬼谷子列为道教的洞府真仙,号称"玄微真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所著的《录异记》甚至说,鬼谷子出生于黄帝轩辕氏时代,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随老子西出函谷关;东周时代,重返中国,隐居鬼谷,培养弟子数百人,在人间数百岁,后来不知所终。还有的书说他带领徒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又说九天玄女是他的师妹,如此等等。

鬼谷子与道教发生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鬼谷子》吸收了道家的"道"、"无为"、"柔弱"、"守静"等观念.还吸收了道家学说的神秘性。《反应》篇说:...占之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莫见其门,是谓天神。"道教正是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并把道家学说神秘化,奉老子为道教的祖师。所以。道教把《鬼谷子》收入道藏,把鬼谷子尊为"真人"。就毫不奇怪了。二是后世道教为了与佛教抗衡,大量扩充经籍,把各家著述中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都搜罗进道藏,把各种有名而且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道教的神仙。《四库全书总目》说得好:"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人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篆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鬼谷子》当然是首选的作品,鬼谷子当然是首选的人物。

学术界也有人认为,道教的经籍虽然有神化与传说的成分,但是也包含着历史真实。如:罗尚贤先生《论道教的起源及其现实启示》(《广会科学}2002年2期)认为。遘教不是创立于东汉时代.而是在公元前6世纪就由老子创立;老子曾经带领文子、鬼谷子等西出函谷关在的和田建立"大道之邦",即政教结合的原始道教;文子、鬼谷子、鹃冠子是道教的三大派的领袖:鬼谷子即王方平,是老君的嫡传弟子,是原始道教的第二代领袖,鬼谷子的弟子有茅漾、孙盈、章震。

中国历史上的术数家,往往与道教关系密切。所以,术数家利用《鬼谷子》也是情理中的事。中唐时代出现了一位星命学家,名叫李虚中。他曾担任唐宪宗的殿中侍御史,善于用五行干支学说给人算命。大文学家韩愈在《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中说他算命"百不失一二"。后世流传的《李虚中命书》原序,又造出了一段关于鬼谷的传说:"昔,司马季主居壶山之阳。一夕,雨余,风清月朗。有叟踵门,自谓鬼谷子。季主因与谈天地之始,论河洛之书。箕子九畴,文王八卦,探赜幽微造化。至晓,出遗文九篇,包括三才,指陈万物。季主得而明之,每言人之祸福时数吉凶,应如神察,为当时所贵。"

司马季主是汉文帝时代著名的占卜家,曾与贾谊等有所交往。这篇托名李虚中所写的序言,把占卜家司马季主、星命家李虚中跟鬼谷子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后来占卜家和算命先生都把鬼谷子作为祖师爷。

军事家与《鬼谷子》也有不解之缘。一是历史记载的瓜葛。《战国策·秦策一》早已经记载,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之后,回家发奋读书,"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列传》也继承了苏秦发奋读书得《周书阴符》的记载。因此.后人(大概是唐朝人)为《鬼谷子》一书增补了《本经阴符七篇》;又伪托鬼谷子曾为《阴符经》作注。《四库全书总目》说得好:"而《阴符经》可通于兵。"二是《鬼谷子》崇尚权谋。《鬼谷子》的《谋》篇说:"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军事家用兵.正是讲究谋略奇巧,"对敌贵诈"的。《鬼谷子》的《摩》篇,还直接讲了军事:"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三是民间传说的推波助澜。相传晋人王嘉所作的《拾遗记》,它记载了鬼谷子向苏秦、张仪传授秘籍的故事,情节非常近似于黄石公向张良传授兵书的传说。这个故事具有把鬼谷子先生由纵横家向兵家过渡的痕迹,使鬼谷子与兵家有了一丝瓜葛。接着,这样的民间传说就产生了:鬼谷子收徒讲学,大军事家孙膑和庞涓、大谋臣张良都成了他的学生。

河南淇县云梦山的民间传说,颇能反映《鬼谷子》与军事的关系。它说:鬼谷子的老师传给鬼谷子一部"天书",那就是后来的《鬼谷子》。这部天书内容变化万千。鬼谷子第一晚读它时.看到了十三篇纵横游说之术;第二晚读它时,就看到了是十三篇军事用兵之法。传说中是这样讲以兵书面目出现的《鬼谷子》十三篇的:第一篇(即《捭阖》篇)讲纵横捭阖是军事方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以"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第二篇(即《反应》篇)讲兵机大事必须审情定基,掌握敌情要全面迅速,暴露给敌人的要少,使敌人无可乘之机;第三篇(即《内捷》篇)讲将帅必须了解君主的。l,理,取得信任,彼此计谋相合。才能建功立业;第四篇(即《抵蠛》篇)说发现世事有了裂痕,或者设法堵塞.或者参与争霸,用武力夺取天下;第五篇(即《弋钳》篇)说发动征伐,必须权衡力量的优劣,考虑敌我双方财力、外交、内政的情况;第六篇(即《忤合》篇)讲用兵要具有智慧,正确地决定联合谁、打击谁,才能进退自如;第七篇(即《揣》篇)讲争霸天下的人,必须了解各国的力量,了解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民心、人才等,善于揣测敌方是计谋的根本;第八篇(即《摩》篇)讲用兵不战而胜的关键是谋略的周密;第九篇(即《权》篇)讲用兵的反复进退要恰当,要认真斟酌;第十篇(即《谋》篇)讲兵谋的规律:第十一篇(即《决》篇)讲决断的重要,并说可采髑卜筮的方法决疑;第十二篇讲赏罚要严明公正;第十三篇讲要善于运用长处.避免短处。传说还说,这十三篇兵法与《孙子兵法》十三篇,相辅相成,《鬼谷子》是文兵法,侧重于圆,《孙子兵法》是武兵法,侧重于方,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有人说,《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彭永捷著《中国纵横家》(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还记载了鬼谷子"用兵十谋"的民间传说--纵横捭阑、反复周旋、抵蛾用间、飞钳破敌、忤合深谋、量权天下、随机决断、出奇制胜、以实击虚、千仞转圆。这也是从《鬼谷子》中引申出军事内容。

总之,在我看来,《鬼谷子》揭示了人的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论语》也是,不过《鬼谷子》说的是内心活动和内心思想,而《论语》说的是外在行动、语言和表情等,所以《鬼谷子》在普通人看来或有偏见的人看来很丑陋,而《论语》在则相反。

《鬼谷子》和《论语》表达的思想一样,但对芸芸众生来说,我认为《鬼谷子》语言表达不当,不应该被推崇,《鬼谷子》不是奸诈权谋之术,它可以使人明白人内心的真正的活动规律,不应该被抵制;《论语》也必须用来奴役人的思想,正如《圣经》对西方人一样,推崇也是必要的。没有相当的洞察世事和人情练达的能力就不能从《论语》里读出真正的道理,而《鬼谷子》要简单些。

所以我认为《鬼谷子》和《论语》本身的价值是对等的,只是使用价值不能对等,《鬼谷子》不应该被抵制,《论语》被推崇是必要的。

文档

《鬼谷子》赏析讲解

《鬼谷子》赏析建筑学03班朱东20105516前言:上次是研究了《鬼谷子》一书的真伪、作者等内容。本想说说此书的内容,只是受篇幅所限,未能如愿,所以借此机会谈谈对《鬼谷子》一书的赏析。《鬼谷子》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对《鬼谷子》的评价主要分为三派:第一派是持肯定态度的。有司马迁、刘勰、陈子昂、高似孙等。司马迁《史记》为先秦诸子写列传,其中儒家除《孔子世家》外有《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苟卿列传》二篇,蕊《溢子苟卿列传》还兼及了阴阳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