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生态农业是运用农业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天津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实现天津市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等几个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
天津市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在天津市近郊中,仅西青区被列为生态农业试点。1995年至今,天津市环保局与农林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其中有”农业型”、”农林型”、”农渔型”,还有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生态村镇,如城郊型生态村--传子营、生态农场--宁河原种猪场、综合型生态村--水高庄等一批具有不同生态模式的村镇。
一、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决定了我国农业决不可重蹈外国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经济基础的现状决定不能搞”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而是建设具有自己特点、 费省效宏的生态农业[2]。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二、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理论落后于实践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但目前在理论上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总结,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
2、未能全面推广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走着一条由行政命令驱动”自上而下”的路子,这曾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轻全面普及和农民自发参与的运作机制[4]。由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农民主动性不够,使得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相脱节,且投入资金有限,因此,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状态。目前,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与全面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
3、缺乏市场调节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通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6]。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产业部门之间的耦合与产业化不足
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7]。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天津市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西青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的组装与整合及其创新、不同层次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生态农业安全及其生态管理技术的研究[8]。
2、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当前,天津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农业部已推荐使用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但由于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对生态模式与技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9]。因此,建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在整个西青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具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10]。同时,要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制定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技术规程与相关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与产品信息服务网络,这是推动当前天津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晓青.也探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
[2]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12).
[3]陶战,郑向群,成卫民.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3).
[4]解芳.生态农业的三种模式[j].农药市场信息,2001,(2).
[5]穆雷,曲阳.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j].杂粮作物,2000,(20).
[6]刘健.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讨论[j].上海环境科学,1998,(7).
[7]高尚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农业研究,1998,(6).
[8]黄培祐.绿洲与生态农业及其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1994,(3).
[9]赵颍南.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1,(1).
[10]陶战,李玉浸.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特点[j].农业环境保护,1994,(3).
作者简介:韩琳(1988.4-),女,河北沧州人,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级环境科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土地价值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