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极其精炼,背完必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23:46:45
文档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极其精炼,背完必过!)

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包括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3.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由于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故称异染颗粒,可用于细菌鉴定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5.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
推荐度:
导读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包括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3.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由于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故称异染颗粒,可用于细菌鉴定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5.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包括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

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

3.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由于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故称异染颗粒,可用于细菌鉴定

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

5.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6.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黏膜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侵袭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7.LPS:即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特殊结构,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8.热原质: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能够产生热原质的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9.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在菌体崩解时释放出来,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10.外毒素: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为蛋白质,具有A,B两个亚单位,可脱毒成为类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种

11.类毒素:是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持其抗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

12.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但在血液中不繁殖,只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特定部位进行繁殖而致病.

13.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4.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中,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现象,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耶尔森菌和炭疽芽孢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5.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

16.带菌者:有些健康人携带有某种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排菌.

17.多重耐药性 : MDR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结构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18.交叉耐药 :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后,同时对另一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的现象。

19.二重感染: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的感染,是一种菌群失调症

20.带菌状态:经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未及时清除,与机体免疫力形成平衡的状态。

21.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保护生存状态,可以抵抗抗菌药物的渗入和机体免疫物质的杀伤。

22.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或非致病菌引起机体的感染

23.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61.1-62.8 ℃ 30min 或71.7℃15-30s,主要用于牛乳消毒和酒类)。

24.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是病毒体的基本结构。

25.血凝素(HA):病毒体包膜上的一种刺突。单体血凝素呈三棱柱状,为糖蛋白,其抗原结构易发生改变,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

26.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7.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

2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9.亚病毒:自然界中还存在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是一些非寻常病毒的致病因子。

30.致细胞病变作用(CPE):将病毒接种在培养细胞上,孵育1-3天后,可见到细胞肿胀、变圆、聚集、融合、裂解、坏死,并从瓶壁脱落等现象。

31.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光镜下可看到不同于正常细胞结构、染色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32.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33.隐性病毒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可能与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在体内不能大量增殖因而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不明显有关。

34.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不能直接灭活病毒。

35.Dane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球形,具有双层结构,直径约42nm

36.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细胞浆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37.朊粒:又称朊病毒,是一种在分类上尚未定论的病原因子。其本质是一种蛋白质,称为朊蛋白(PrP),目前尚未检出任何核酸成分,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

38.PrPC:细胞朊蛋白。分子构型以α-螺旋为主,对蛋白酶K敏感,存在于正常组织及感染动物的组织中,没有致病性。

39.PrPSc:羊瘙痒病朊蛋白。分子构象以β折叠为主,对蛋白酶K有抗性,仅存在与感染动物的组织中,具有致病性与传染性。

40.酵母型真菌:无菌丝,由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其菌落与细菌的菌落相似。

41.类酵母型真菌:芽生方式繁殖,其延长的芽体可伸进培养基内,称假菌丝

42.孢子:是生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是鉴定和分类的依据。

43.厚膜孢子 :由菌丝顶端或中间部分变圆,胞质浓缩,胞壁加厚而形成。是一种休眠细胞,条件适宜可再发芽

44.菌丝体:孢子长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成丝状称为菌丝,菌丝交织称为菌丝体

45.原体:是衣原体在独特发育周期中形成的一种小而致密的颗粒样结构,为衣原体的胞外存在形式,具有高度的感染性。

46.始体:也称网状体,是衣原体的细胞内繁殖形式,较原体大,无致密核质,有纤细的网状结构,无胞壁,无感染性。

47.抗原性转变:是病毒的一种突然的激烈的不连续的抗原性改变,结果产生与原来毒株完全不同的亚型。其毒力可明显增强,如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转变可导致流行性感冒的世界性大流行。

48.抗原性漂移:指病毒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抗原的小幅度变异,不产生新的亚型,属于量变,没有质的变化。多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

49.硫磺样颗粒: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肉眼见为黄色小颗粒,镜下呈菊花状。

50.肥达反应:利用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实验。

51.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渐进性大脑衰退。

5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表面,能与IgG分子的Fc段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作用。

53.前病毒:也叫原病毒。存在于宿主染色体内的,潜在的病毒染色体组。可以从一代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代细胞中而不使宿主破裂。

54.街毒株:即狂犬病病毒的野毒株,是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到的狂犬病病毒,其致病力强。

55.超级细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56.先天性风疹综合症:典型先天性缺陷如心脏病、耳聋、白内障等畸形及实验室检查感染风疹病毒的证据

57.OT试验(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试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能否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58.毒力岛:簇集存在的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DNA序列。

二、问答题

1.试述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1)核衣壳:即病毒的核心和衣壳。

(2)病毒核心是病毒体的中心结构,其成分主要由DNA或RNA组成。功能:病毒复制;决定病毒的特性;具有感染性。

(3)病毒衣壳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结构。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4)包膜:是包绕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双层膜。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多糖及脂类,常以糖蛋白或脂蛋白形式存在。功能:维护病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与宿主细胞膜亲和及融合的性能;具有抗原性。

2. 病毒的增殖周期分哪几个阶段?双链DNA病毒及单链RNA病毒如何进行增殖?

识别与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及释放

双链DNA病毒(dsDNA):复制过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阶段是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核内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早期mRNA,再于胞浆内的核糖体翻译出早期蛋白。晚期阶段包括子代DNA复制和晚期蛋白的合成。

单正链RNA病毒(+ssRNA):+ssRNA本身具有mRNA功能,其RNA可直接附着于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翻译早期蛋白,首先全基因组翻译出大分子多聚蛋白,在细胞或病毒编码的蛋白酶作用下切割成为功能蛋白及结构蛋白,如RNA聚合酶。+ssRNA在该酶作用下,转录出与亲代互补的负链RNA,形成复制中间体,其中以正链RNA为mRNA翻译病毒晚期蛋白。以负链RNA为模板复制子代病毒RNA,进而装配与释放。

单负链RNA(-ssRNA):-ssRNA首先转录出互补正链RNA,形成复制中间体,产生更多的正链RNA,以其中部分正链RNA为模板复制出子代负链RNA,部分正链RNA起mRNA的作用,翻译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3. 真菌的致病性

(1)*真菌感染:原发性感染:球孢子菌,芽生菌,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

               继发性感染: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时发生

(2)真菌性超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呼吸道超敏反应(农民肺),消化道超敏反应

(3)真菌毒素中毒:农作物、食物或饲料上。

表现:  1) 肝、肾、神经、造血系统损伤

           2) 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等 (原发性肝癌)

4. 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的微生物有哪些,请写出病原体的名称

(1)HPV——乳头瘤

(2)EB病毒——鼻咽癌

(3)HBV——原发性肝癌

(4)单纯疱疹病毒-2——宫颈癌

(5)人疱疹病毒-8——卡波西肉瘤

5. 什么是正常菌群,其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是什么?

(1)正常菌群: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细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正常菌群不仅与人体保持平衡状态,而且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在这种状态下,正常菌群发挥其营养、拮抗和免疫等生理作用。

(3)正常菌群的病理意义:某些因素破坏了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发生菌群失调。若菌群失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出现临床症状,引起二重感染,称菌群失调症。

6. 列举5种性传播疾病及其病原体。

(1)HBV——乙肝

(2)HAV——甲肝

(3)HPV——尖锐湿疣

(4)HIV——艾滋病

(5)梅毒螺旋体——梅毒

(6)淋病奈瑟菌——淋病

7. 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

a)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椽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b)葡萄球菌溶素: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

c)肠毒素: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

d)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紊乱。

(2)所致疾病

a)皮肤化脓性炎症

b)食物中毒

c)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d)毒性休克综合症

8.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哪些与致病性有关?

(1)毒素和侵袭性酶是细菌重要的致病因素.

(2)热原质是细菌重要的致病因素.

(3)色素有助于细菌的鉴别.

(4)抗生素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5)细菌素在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6)维生素可供人体利用.

9. 常见的皮肤癣菌有几个属?各侵犯哪些部位?各属的主要菌种有哪些?

三个属,分为

1)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板,主要菌种为絮状表皮癣菌。

2)小孢子菌属:侵犯皮肤和毛发,主要菌种为铁锈色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

3)毛癣菌属:侵犯皮肤、甲板、毛发,主要菌种为石膏样毛癣菌、须毛癣菌、红色毛癣菌。

10. 列举常见的动物源性细菌,各引起哪些疾病?

1)布鲁菌——波浪热

2)耶尔森菌——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鼠疫

3)炭疽芽孢杆菌——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

11. 试述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当原体与易感细胞接触时,通过细胞的吞饮作用进入细胞。原体在泡内变软,增大为始体。约8h后,始体在空泡内以二方式繁殖、聚集,构成各种形状的包涵体。感染18~24h后,始体浓缩形成具有坚韧细胞壁的原体,最后随宿主细胞破裂而释出,再感染新的易感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每个发育周期约需40~72h。

12.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如何组成?指出它们的生物学意义。

①HBsAg(表面抗原):在血液中大量存在,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  抗-HBs;不同亚型间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②HBeAg:可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之一;抗HBe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③HBcAg(核心抗原):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非保护性抗体;具有T细胞表位,可刺激产生细胞免疫反应

④PreS1、PreS2: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特异性抗体有免疫保护作用

13. 常见的沙门菌有几种?可引起哪些疾病?

1)伤寒沙门菌——肠热症

2)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胃肠炎、败血症

14. 甲型流感病毒为何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1)单负链的RNA在复制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新病毒样出现。

(2)病毒的不同型别同时流行易发生基因重组。

(3)HA、NA抗原性易变异,常见的的有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转变导致新亚型出现,针对新的亚型由于人群完全缺乏免疫力而易造成大流行。

(4)病毒传染性强,宿主范围广,禽类作为流感病毒基因的储存库与新亚型出现密切相关。

15. 写出五种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疾病

1)沙眼

2)包涵体结膜炎

3)非淋病性尿道炎

4)性病淋巴肉芽肿

5)婴幼儿肺炎

文档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极其精炼,背完必过!)

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包括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3.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由于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故称异染颗粒,可用于细菌鉴定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5.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