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3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盼望回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盼望回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生:离开家乡的时候会思乡。
生:有过
师: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出塞》。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课件出示2)
师: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课件出示3)
生:凄凉,荒无人烟
师:是的,教师板书:《出塞》)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生:塞:边塞,边关
师:出塞是什么意思?
生:到边关去
师:出塞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课件出示4)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师:齐读一遍,点名读。(课件出示5)
师:注意读音“塞、秦、征、还”,这里有三个多音字(课件出示6)
生:是“塞、还、教”
师:谁来说在诗中的读音?
生:塞读四声,huan读二声,教读四声。
师:回答正确,那另外的读音呢?点名回答。
师: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塞、秦、征”(课件出示7)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课件出示8)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师: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点名回答。
师: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师: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生:只要,李广,泛指英勇善战的人,不令,北方游牧民族。
师: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生:一起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9)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出来读准字音,还有划分什么?
生:节奏。
师:怎样划分七言绝句?
生:二二三。
师:对,我们一起跟着划分的节奏读一读。(课件出示10)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师:利用注释或者工具书理解诗句,同桌之间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出征打仗的人没有回来。
师:还有不有谁来说你的理解。点名回答。(课件出示11)齐读。
师:利用注释或者工具书理解诗句,同桌之间交流学习三、四两句。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在,不叫胡马度过阴山。
师:还有不有谁来说你的理解。点名回答。(课件出示12)齐读。
师:齐读四句诗意。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还未回还。 倘若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 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越过阴山。 (课件出示13)
师: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师: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课件出示14)
四、悟诗情
师: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生:边关的凄凉,人们盼望回家。
师:(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
师: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凄凉、悲哀。
师:指导读出感觉。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师: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师: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15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
生:失望、悲伤。
师:读出语气。 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人未还(师引读)(课件出示16)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从亲人的角度感悟,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课件出示17)
师:指名回答。
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师: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8)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人未还)(课件出示19)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人未还)
师: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师: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师:课件出示20“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21)
师: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师:激情引读
师: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生:将士的希望。
师: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师:体会壮的感情 (课件出示21)播放 谷建芬 出塞
学生跟着一起唱
四、拓展
师: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放音乐:故乡原风景)
出塞
明月 关 人未还 悲壮
飞将 不度阴山 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