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0:04:44
文档

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接孩子离开幼儿园时的第一句话,将影响孩子一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了,走在从园所把孩子接回家的路上,一切看似平常,其实,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家庭教育的水准与用心。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往往是孩子精神最亢奋、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所以这时的询问,是“亲子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孩子一天幼儿园生活的提炼升华,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多用启发式提问给孩子传输“心灵鸡汤”。别把孩子引导成受害者孩子有没有受到“欺负”,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如果家长总是忍不住的问
推荐度:
导读接孩子离开幼儿园时的第一句话,将影响孩子一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了,走在从园所把孩子接回家的路上,一切看似平常,其实,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家庭教育的水准与用心。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往往是孩子精神最亢奋、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所以这时的询问,是“亲子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孩子一天幼儿园生活的提炼升华,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多用启发式提问给孩子传输“心灵鸡汤”。别把孩子引导成受害者孩子有没有受到“欺负”,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如果家长总是忍不住的问
接孩子离开幼儿园时的第一句话,将影响孩子一生!

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了,走在从园所把孩子接回家的路上,一切看似平常,其实,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家庭教育的水准与用心。

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往往是孩子精神最亢奋、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所以这时的询问,是“亲子交流” 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孩子一天幼儿园生活的提炼升华,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多用启发式提问给孩子传输“心灵鸡汤”。

别把孩子引导成受害者

孩子有没有受到“欺负”,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如果家长总是忍不住的问:“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吗?”“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孩子就会奋力回顾这一天谁欺负过他,自己什么时候是不愉快的,就等于唤醒孩子去注意不好的事情。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孩子每天都会像完成作业一样向家长叙述这一天里的不愉快经历。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每天到班里去注意和寻找那些可能会“欺负”自己的人,孩子恐惧和害怕的目光,就会激起别的孩子产生要打他的想法,形成了所谓的吸引力法则。

一旦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名“受害者”,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不愿意再去幼儿园,甚至可能出现社交恐惧、行为退缩等后果,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后果。

孩子“打架”没那么可怕

儿童之所以被成为儿童,是因为他们不成熟,不成熟会带来很多我们成人不可理解的行为。我们可能将这些行为看成问题,如儿童的交往,当一方语言成熟度不够表达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跟别人的冲突时,他们就会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打或者推。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即使孩子真的“打架”了,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认知他人、认识自己行为后果的机会!这是孩子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当这种自然现象发生的时候,家长的态度很关键!

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唤醒孩子去发现对成长有正面意义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对成长没有价值的事情。

接孩子放学你会问什么? 

中国父母接孩子回家时的常见提问:

1、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

2、你今天学什么了?

3、有人欺负你吗?

4、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国外父母接孩子回家时的常见提问:

1、你今天快乐吗?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3、你有什么作品吗?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

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导着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

当我们比较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时,孩子也会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过程、物质环境,学习成果等,这无可厚非,但是可能会让孩子忽视了自己内心情绪情感的变化、兴趣的建立等。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交往上。更容易让孩子有倾谈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明天的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和期待。

 第一句话试试问这些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

“你听见、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

“今天你又学习了什么新本领?”

“你的好朋友是谁?”

在孩子离园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家长可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的表达、情感抒发创造良好的机会。

除此之外,放学接孩子的细节也很重要

不要带着玩具、零食、饮料等接孩子放学,更不要一把接过孩子的小书包。因为老师千方百计在幼儿园让孩子变小大人,一出校门就变回了“小宝宝”,老师的苦心功亏一篑。

看到孩子不要忘记来个拥抱,拥抱不仅会让孩子忘记了所有不愉快,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跟妈妈分开了一天,但是妈妈还是很爱我的。

谈托班幼儿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3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2岁以后 , 幼儿的骨骼和小肌肉已较前阶段发展 , 动作发展也 较前协调 , 幼儿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加 , 生活能力逐渐加强 , 并且在心理上渴望参加各种实 际的活动 , 有强烈的“我自己来”的要求。幼儿期又是孩子从完全依靠父母 , 开始向自理过渡 的阶段 , 是培养和训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 , 托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已 为托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然而 , 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 , 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 , 却忽视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的培养。家长对孩子过度爱护 , 许多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 , 家长却事事包办 , 一切代劳 , 并觉得 理所当然。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做不好事或嫌孩子动作慢而拒绝让孩子自己动手 , 认为自己代做 省心又省力。 众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还小 , 自理的事等到长大以后自然就会了。 在家长无微不 至的 “保护” 下 , 久而久之 , 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 以至于进入幼儿园了孩子还不会进 餐 , 不会自己洗手擦脸 , 不会自己解小便 , 穿脱衣服等。 更重要的是 , 在家长长期的 “保护” 下 , 孩子们衣来伸手 , 饭来张口 , 消极懒惰 , 怕苦怕难 , 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 抑制了孩子活动的 内驱力 , 削弱了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 , 阻碍了孩子自发性、 性的发展 , 不利于孩子责 任感、自信心、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导致了在幼儿园里的 5天教育比不上孩子 2天在家里 受到的影响。孩子的成长有赖于家庭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一致 , 双方互相配合、支持 , 取得协 调 , 才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发展的教育合力。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 :“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 , 你千万不要替他们代做” 。因 此 , 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 本学期我们托班教研组开展了保护五官、餐饮、盥洗、穿脱鞋 子和衣裤、入厕、整理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研讨与培养。

一、案例描述 :

1、穿鞋子案例

起床啦 ! 宝宝们都陆续穿好鞋子出来了 , 而吉吉却还坐在床边磨蹭 , “吉吉鞋子穿的很棒的 , 快穿好出来吧 ! ” 吉吉又一次拿起鞋子摆弄起来 , 可是不想穿。我仔细看了一下鞋子 , 又套在 脚上试了一下 , 有些紧 , 怪不得他不穿。我再次让吉吉抠着鞋后 , 自己托着鞋底向上送了一下 , 鞋子穿好了。下午 , 妈妈来接时我告诉妈妈像这样不合适的鞋子最好收起来 , 现在是各种自理 能力的学习期 , 应提供合适的着装、鞋子 , 有利于他操作 , 体验成功 , 从而建立自信心。 2、入厕案例

“老师请你帮帮忙。 ” 是谁在叫我 , 回头一看原来是顿顿 , 只见他撒娇地扑向我。

“ 顿顿有小手 , 会自己左拉拉、右拉拉„„”可顿顿立刻把手藏到了身后。我故意说 :“那好吧 , 顿顿今天不 愿提裤子 , 只好光着屁股去吃点心了。 让其他宝宝看看光屁股羞不羞。 ” 听到这里 , 顿顿终于动 摇了 , 提起了裤子„„

3、盥洗案例

每次洗手前我总会第一个站在盥洗室门口 , “请你帮我捋袖子” 孩子们纷纷把手往我前面伸 , 这时我意识到这种帮助只是暂时的 , 如果一味如此并不是真正帮助他们 , 反而剥夺了他们自我 锻炼的机会。于是我灵机一动 , 对孩子们说 :“我们玩‘请你跟我做’的游戏吧 ! ”他们异口同 声地说 :“好” 。我把捋袖子的动作加入游戏之中 , 一边捋袖子一边说 :“请你跟我这样做” , 孩子们也积极回应 “我就跟你这样做” , 争先恐后地模仿我 , 把袖子捋上去了。 我连忙夸奖道 :“你们学得真像。 ”以后每次洗手前 , 我们都要玩这个游戏 , 他们慢慢都学会捋袖子了。 现状分析 :

综合上面几个案例 , 我们查找出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

1、 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 , 只重视 对孩子的智力投资 , 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 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 , 老师都注意 培养孩子自己学做 , 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 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老人常 溺爱孩子 , 担心孩子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 , 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 , 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父母怕麻烦 , 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 , 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 法 , 碰到实际困难 , 爸爸妈妈不是想办法去教会孩子 , 而是伸手去代替孩子做 , 导致孩子不会自 理。

3、 孩子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兴 , 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 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 , 父母就代替去做 , 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 机会。

行为策略 :

一、营造一个宽松、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

2-3岁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 , 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家庭式的环境 , 让孩子有 安全感。

1、做“妈妈老师” , 让幼儿感受幼儿园这个温馨的家

托班宝宝最依恋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家人 , 尤其是母亲的爱。 因此 , 要使他们更快更好的 从家庭的温馨和爱中走进幼儿园的生活 , 就需要我们创设温馨的环境、 像妈妈一样爱的情感氛 围。也就是托班的老师必须具有做幼儿“妈妈”的耐心和细心 , 才能得到他们的依恋 , 才能使 他们更快的适应集体生活 , 才能和他们交上朋友。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和他谈心 , 拉近和孩子 的距离 , 同时 , 提出适切的要求„„ , 渐渐的 , 他由找爸爸妈妈到找老师„„当然 , 做幼儿的 “妈 妈” , 只有耐心和细心还是不够的 , 还必须熟知他们的年龄特点 , 心理需求 , 也就是拥有一定的 教育艺术和教育实践。这样使幼儿既能得到科学的生活指导 , 又能获得妈妈般的爱。

2、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培养

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爱模仿、 喜欢听故事 , 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组织中 , 以她们熟悉喜 欢的情境角色 , 伴以儿歌、歌曲的形式进行 ,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鉴巧虎和卡通视 频中的情境讲述 , 让幼儿正确的学会了保护眼睛、 进餐、 擦脸擦汗、 自己穿脱衣裤、 以及 上厕所擦屁股的能力。如结合主题活动《眼睛在哪里》 , 以儿歌“小眼睛亮晶晶 , 样样东西看 得清 , 保护眼睛很重要 , 不用脏手揉眼睛。 ” 引导幼儿保护小眼睛。 擦脸时用歌曲 “小小毛巾爱 玩水 , 擦了眼睛鼻子嘴 , 再和耳朵、 再和脖子亲亲嘴。 ” 引导幼儿照着镜子按着正确的步骤图擦 脸。 上厕所前时 , 以动画片 “巧虎擦屁屁” 的故事让幼儿知道拉臭臭后要用卫生纸把屁股擦干 净 , 记得还要叫老师检查一下„„

二、一日活动中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日常生活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环节 , 生活即教育 ,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 , 必须让其明 确生活自理的方法。 小便、 洗手、 擦脸、 喝水等各个方面 , 我们都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做。 幼儿不会擦脸 , 就谈不上把脸擦干净„„也就是说 , 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 , 就是想做也做不好。 所以 , 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于乐 , 学习自理。

由于托班幼儿年龄特点的 , 他们对事物的记忆时间较短 , 这要求教师有不断强调意识。 在 有关的自我服务的活动过程中 , 我们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 歌曲或设计成饶有趣味的 情节等 , 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例如 :擦脸时我们会念儿歌提醒幼儿 :“小毛巾 , 手 中拿 , 运动完 , 擦擦汗。 额头上面擦一擦 , 小脸两边擦一擦 , 围着脖子擦一擦。 小脸脖子擦干净 , 毛巾放在桶里面。 ” 幼儿在学习念儿歌的过程中 , 不知不觉知道了正确的擦脸顺序和方法。 洗 手时我们会播放歌曲“洗洗手哗啦啦冲冲水 , 啦啦啦抹肥皂 , 手心搓挫手背搓搓 , 手指缝搓 搓„„” 。

穿鞋子对托班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 , 特别是鞋子的正反问题 , 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来 检查是否穿对 : 顺着两边裤缝往下摸 , 若能摸到鞋攀 , 就是穿对了 , 若摸不到 , 就要把两只鞋子 都脱下来 , 两只鞋子换换家 , 再穿上。 孩子通过儿歌、 歌曲和故事还学会了洗手、 脱鞋、 脱衣、擦屁股等许多自我服务的事情 , 同时也被家长所采用。

2、因材施教 , 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 因此 , 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 , 根据实际情况 , 逐步提出不同 的要求 , 从易到难 , 从简到繁。例如昊昊不会入厕 , 每次老师组织孩子们入厕 , 他都说“不” , 不是因为没有尿而不去 , 当老师送他入厕时他会不情愿的跟老师去 , 老师不去送他时裤子却总 是湿漉漉的 , 是因为在家时都是小嘴巴一喊 , 家长就会第一时间帮孩子脱裤子 , 孩子从来不自 己动手 , 习惯了家长的包办代替。 而在幼儿园 , 没有了家长的精心照顾 , 便不知所措。 对于自理 能力较强的幼儿 , 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 ; 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 , 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 , 因 材施教 , 个别指导。

3、循序渐进 , 逐步提高。

吃饭是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个环节 , 但对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孩子们来说 , 也是一个难题。 在吃 饭时 , 泽泽看到饭在发愁 , 不知如何下手 , 自己在家从来没吃过饭 , 都是奶奶喂的 ; 楠楠撒饭粒、 婷婷挑食等等 , 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吃饭做起 , 手把手指导使用小勺吃饭的方法 , 表扬不挑食 的幼儿 , 学习一口饭一口菜细嚼慢咽„„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培养和练习 , 孩子们逐渐掌握 进餐的方法 , 进步了很多。

4、环境创设 , 提供机会。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 决非一日之功 , 它需要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孩子们坚持不懈的 锻炼 , 在日常生活中 , 我注重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操作的材料。 如 :用废旧雪碧瓶制成可爱的张 嘴娃娃 , 再提供小勺、小豆等 , 幼儿在喂娃娃的同时 , 使用小勺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又如 :利 用碎布缝制果树及各种水果等 , 让幼儿进行摘果子的游戏、练习一一对应扣纽扣等生活技能。 5、及时沟通 , 家园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应该说造成刚入园托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最大根源来 自于家长。如果光靠幼儿园的培养 , 不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将是纸上谈 兵 , 因为孩子的成长有赖于家庭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一致 , 双方互相配合、支持 , 取得协调 , 才 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发展的教育合力。首先我通过召开家长会使家长明确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 力的重要性 , 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 让家长懂得在家里不要剥夺幼儿自己动手的权利 ; 其次向 家长提出要求 , 配合在家让幼儿进餐、 就寝 , 放手给幼儿一些自理的机会 , 并鼓励家长要有 耐心和决心 , 只有这样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的提高 ; 再是利用家园园地和家校互动平 台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和家长交谈 , 努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 和家 长交流 , 避免双方的失败。 作好个别性急家长的工作 , 防止他们想得太简单 , 并以粗暴的方式对 待孩子 , 从而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和家长约好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建立奖励机制 , 及时对幼儿的进步进行奖励 , 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总结反思 :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劳动的 种子 , 并使孩子富有进取精神 , 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 , 促进幼儿多元智 能方面进步。

1、幼儿的变化

在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的引导下、 富有游戏情景的创设下 , 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洗手 , 而且知道 了洗手的重要性 , 从而喜欢洗手。女孩知道上厕所后要用卫生纸擦屁股 , 大便后会主动提醒老 师帮忙。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下 , 孩子们乐意自己穿脱衣服和鞋子。在美妙歌曲的伴奏下 , 喝水 便成了一种享受 , 一杯再一杯。

在家也会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如帮助倒垃圾、分碗筷、帮爸爸妈妈拿鞋子、学会了自 己整理玩具等 , 。生活自理能力在家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 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自己的事情自 己做的乐趣。2、家长的变化

以前 , 家长只知道尽量不让幼儿给自己添麻烦 , 怕累着 , 什么事都有家长包办代替 , 只知道小 孩子可以让大人帮忙做事情。 而现在家长会要求孩子去做、 或在大人的帮助下做好 ; 而不是包 办代替。 通过家长会、 家长讲座、 网上论坛、 家长开放等活动 , 使家长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家 园共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配合幼儿园 , 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 家长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 教育教学中来。

3、教师的变化

首先 , 提高了与家长合作工作的能力。 过去 , 是说教式 , 特别是家长会上的一言堂 , 教师指挥家 长被动做。 现在 , 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良策 , 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 真正让家长成为我们 合作的伙伴。

其次 ,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加强了收集资料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 能力„„。一课三研、互相观摩后教师们积极反思 , 沟通交流活动的细节和成功之处 , 总结教 训 , 分享经验。 教师能更多地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 充分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 , 贴近实际 , 接近幼儿生活 , 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再次 , 提高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能力。 老师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 敏感地观察他 们的需要 ,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 形成合作探究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 , 同伴关系 , 让幼儿 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 心情愉快 , 形成安全感 , 信任感„„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 让他自己去做。 ”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点 , 是生理、 心理迅速、 连续发展的时期 , 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我们教师和家长要放手让孩 子去创造自己的世间

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容易生病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反应,孩子没上幼儿园前,很少生病,可是一上幼儿园就生病了。比如手足口、腮腺炎、水痘、痢疾等,往往是幼儿园里一个孩子得了,就会导致很多孩子跟着得。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少生病呢?

孩子上幼儿园为什么容易生病?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一去幼儿园就生病,一定是幼儿园有“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这个原因。初上幼儿园生病,就是一种不适应的表现。孩子进入幼儿园,类似我们成人走入社会,连大人都可能不适应,更何况孩子。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在陌生的环境下,孩子必然有恐惧、害怕,焦虑的情绪,加上幼儿园孩子多,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必然会导致孩子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于是得病就不可避免了。

爱生病就是免疫力低下吗?

同样的环境,有些孩子很少生病,而自己的孩子却老生病,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免疫力低下呢?

从总体上看,正常儿童的免疫功能的确不如成人,但通常叫生理性免疫力低下,这是人体成长的一个过程,不属于病态。因为从婴儿一出生开始,身体的免疫系统就像其他系统一样,同样经历着发育成熟的过程。换句话说,适当的生病对孩子还是有意义的,每生一次病,孩子的免疫功能就完善一些,身体也就适应了新的环境。但生病的几率不应超过一定数量(通常一个孩子一年感冒次数不超过7次就算正常)。孩子初上幼儿园有个适应过程,所以最初的几次感冒也是正常现象。因为个体差异等因素,到底多长时间孩子能彻底适应还不完全确定。但有一点,如果得病次数很多,那就有问题,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

少生病的方法

1、良好的心理教育

让上幼儿园的孩子少生病,我认为心理教育是第一位的。家长要给孩子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前,要给他灌输一些幼儿园的概念。要时不时地告诉他,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和他一样,在里面生活、学习和玩耍。有时间最好带孩子多去幼儿园里看看。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可以买一些小孩子在幼儿园里玩或唱歌的光碟。这样,孩子就自然而然有了心理准备,上幼儿园时就会大大降低恐惧的心理了。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更要不断地鼓励和夸奖他。我曾经请教了几位妈妈,他们教了我很多“招数”,当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尽量跑在其他家长前面去接孩子。早接他,还要给他买礼物作为鼓励,夸奖他很勇敢,这样孩子就会非常高兴。所以,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是孩子少生病的前提条件。

2、合理的饮食结构

如今虽说生活条件好了,而且都是一个孩子,可是大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都是工作族,爱孩子却不会喂养,挑食不爱吃菜的孩子越来越多。从小不注意给孩子合理饮食,孩子营养结构不合理,上了幼儿园,吃没吃饱或吃好更得不到保证。所以,这样的孩子,身体基础不好,很容易得病。要想孩子少生病,从小就要让他养成爱吃菜和水果的习惯。

3、让孩子学会说“我要喝水”

美国著名医学博士F·巴特曼的《水是最好的药》一书就阐明了身体缺水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根源。所以让孩子多喝水,肯定会减少生病的几率。上幼儿园前一定要经常教孩子说:“老师,我要喝水。”我们知道,幼儿园孩子很多,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精心地照顾。所以,让孩子主动地告诉老师自己渴了,多喝水,是很有用的。

4、家长要学会变通

有些家长把幼儿园当作学校,好像孩子一天不去,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我见到一些家长,明明家里有人可以帮助照顾,却把孩子过早地送到幼儿园里,或生病还没有完全好,就又把孩子送去了,怕孩子落课。结果,适得其反,这样的孩子生病几率大多比一般孩子要多。我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身体是本钱,生病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休息。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变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要总和别人比。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特别爱生病,不如变通一下,先上半天,慢慢适应后再上全天,也是一种减少疾病的方法。

5、查找原因

如果上面说的办法你都用过了,孩子还是反复生病,那就要带到医院好好找原因了。据医生的经验,爱生病的孩子多见以下一些情况:

不爱吃菜、挑食

这样的孩子,饮食结构不均衡,容易引起贫血和一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所以就会引起反复的感冒。

被加餐

一些家长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吃不饱,傍晚回来后,不管孩子是否饿,就哄着孩子吃很多的饭,晚饭里还有很多肉。这样的饮食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孩子夜间睡眠质量差,久而久之,孩子就生病了。

睡前抱奶瓶

一些孩子从小养成习惯,睡前要喝一瓶奶,喝完也不刷牙或漱口。殊不知,细菌最喜欢牛奶,最喜欢在隐蔽的咽喉部位繁殖。于是,就容易诱发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

有过敏体质

这种孩子,小时候爱出湿疹,大多有家族史,比如爸爸妈妈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这样的孩子,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非常多,咳嗽的原因不一定是感染,有可能是碰见了引起过敏的衣物,或吃了虾或螃蟹或其他引起过敏的食物而引起的反复咳嗽。

非常恐惧上幼儿园

有些孩子,对上幼儿园有明显的恐惧和不适应,因为心理的作用,孩子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甚至咳嗽等现象,可是如果去医院检查,却发现不了太多的阳性体征。

睡眠太少

睡眠充足是孩子发育的先决条件,一些孩子非常贪玩,不爱睡觉,加上家长爱熬夜,对孩子关心不够,没有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孩子每次都是玩得很累了才睡觉,第二天还要按时去幼儿园,久而久之,孩子疲乏过度,就生病了。

所以,作为家长,要让孩子茁壮成长少生病,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不但要细心、耐心、精心,还应该学会适当变通,找出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多和其他家长交流却不盲从,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文档

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接孩子离开幼儿园时的第一句话,将影响孩子一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了,走在从园所把孩子接回家的路上,一切看似平常,其实,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家庭教育的水准与用心。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往往是孩子精神最亢奋、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所以这时的询问,是“亲子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孩子一天幼儿园生活的提炼升华,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多用启发式提问给孩子传输“心灵鸡汤”。别把孩子引导成受害者孩子有没有受到“欺负”,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如果家长总是忍不住的问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