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现在有三种作法,第一种是课堂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看书,教师指定阅读范围,指出阅读重点;第二种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在上一堂课已作了布置,有些活动课还可以印发预习提纲给学生;第三种课后复习,学生抽出时间复习,巩固掌握已学的基础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地理成绩稳步提高。
其次,要教学生怎样读书。针对地理课本附有很多插图或附图的特点,教学生在阅读时,应把握三点:(1)大量的直观概念及分布知识,诸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陆地轮廓、地形地势、湖泊分布、河流走向、植被、物产等等均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图,而自己得出结论;(2)在阅读地图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精确地全面进行观察,并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注意到隐藏在图幅后面的深刻内涵及重要属性和特征,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和理解,这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3)观察图表的基本特征,逐步具备绘制简易地理图表的技能。只有在完成了对图表的正确认识,建立模式图表后,经一段时间的练习,方可达到自动化、熟练化和规范化的程度。
针对新教材注重地理知识的实用性特点,教学生读书不妨把握以下几点:(1)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和现象来观察、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学习“气候类型”时,可让学生说明我们家乡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2)充分认识地理这一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时,让学生扮演当地领导人,负责对本地区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作以介绍。
第三,要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如:根据条件和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办地理黑板报专刊或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制作地球仪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组织野外观察等,通过课内外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动脑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