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人-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规律。人-地系统就是由人类和地理环境构成的系统。
土壤退化又称土壤衰弱,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是土壤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综合表征,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
生物圈 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必须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单质和化合物。
岩石圈: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辐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垂直于入射光的平面上测量。以人造卫星测得的数值是每平方米大约1366瓦特,地球的截面积是127,400,000 平方公里,因此整个地球接收到的能量是1.740×10^17瓦特。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重大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土壤发生层: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平行于地表具有发生学特征的土层。 反映了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迁移、转化和累积的特点。 土壤发生层及其组合是土壤分类的主要依据,也是决定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因素。
重金属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毒性。出于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不能被降解而从环境中彻底消除,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高浓度变为低浓度,且能在生物体内积累富集。所以重金属的生物修复有两种途径:1.通过在污染土壤上种植木本植物、经济作物以及生长的野生植物,利用其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和耐性除去重金属。2.利用生物化学、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活性原则,把重金属转化为较低毒性产物(络合态、脱烷基、改变价态);或利用重金属与微生物的亲合性进行吸附及生物学活性最佳的机会,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和迁移能力。
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周而复始的运动和变化,包括物质的地质循环、物理循环、生物循环。
碳循环包括:生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CO2的交换过程;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之间的CO2交换过程;水圈之中的碳酸盐沉积过程;人类活动对岩石圈中碳的加速释放和对陆地生物圈中碳储量的影响等。
氮的循环过程:在好氧条件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土壤中的氮素向着形成NO3-的方向转化,而在厌氧条件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土壤中的氮素则向着形成N2的方向转化。
磷的循环过程:是典型的沉积循环,基本过程包括:岩石圈的表层及土壤中的磷酸盐被风化、迁移转化、淋溶流失,进入水圈然后再沉积形成磷酸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