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书号: xxxxx
xx市110kVxx变电站新建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书
B01LS0702C-A0101-01
XX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2007年01月 XX
审定: XX
审核: XX
校核: XX、XX、XX
编写: XX、XX、XX
第一章 总的部分
1.1 工程项目设计依据
本初步设计编制依据:
1)广东电网公司文件(广电规[232]号)《关于xx110kV南三等11项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2)xx110kVxx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相关变电站设计规程规范。
1.2 站址概况
110kVxx变电站站址坐落于xx市xx水泥厂附近的坡地上。变电站设计方案一占地面积为9312平方米,方案二占地面积为28平方米。站址南靠水泥厂的进厂大道,东临遂廉一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变电站站址四面较为空旷,地处电力负荷中心位置,有110kV进出线走廊,35kV、10kV出线也较为方便。
xx变电站站址为剥蚀残丘、岗地地貌,现场地南部已推平,北部为低洼水田地,海拔高点为35.0米,低点为30.65米,在变电站站址征地范围内均为坡地(非农田保护区),西南侧紧靠xx水泥厂(污染较为严重),南侧为水泥厂进厂公路,东侧和北侧是坡地。站址范围经整平标高地势较高,场地排水良好。
xx变电站站址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全年温暖湿润,降水多,常受到台风影响。
1.3 设计范围及建设规模
本期工程设计范围以站内110kV出线门形架、35kV、10kV馈线电缆头为界,包括电气一次、控制、保护和相应构筑物及站内规划等。
110kVxx变电站最终规模按3×40000kVA主变容量,本期工程先上一台40000kVA主变,主变型式为三相三卷有载调压变压器。
110kV最终4回出线,本期建设3回出线;35kV最终3回出线,本期建设3回出线;10kV最终30回馈线,本期建设10回馈线。
无功补偿终期容量为6×4000kvar,本期无功补偿容量2×4000kvar。
综上所述,110kVxx变电站建设规模详见下表。
110kVxx变电站建设规模
| 项目 | 本期规模 | 终期规模 |
| 主变容量 | 1×40000kVA | 3×40000kVA |
| 110kV进出线 | 220kVxx站1回、 鱼窝1回、坪石1回 | 220kVxx站2回、 鱼窝1回、坪石1回 |
| 35kV进出线 | 3回 | 3回 |
| 10kV出线 | 10回 | 30回 |
| 无功补偿容量 | 2×4000kvar | 6×4000kvar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数量 | ||
| 方案一 | 方案二 | ||||
| 1 | 站址总用地面积 | m2 | 9312 | 28 | |
| (1) | 站址围墙内用地面积 | m2 | 8100 | 7920 | |
| (2) | 其它用地面积 | m2 | 1212 | 1008 | |
| 2 | 进站道路长度 | m | 7 | 7 | |
| 3 | 站内主电缆沟长度 | m | 400 | 340.4 | |
| 4 | 站外挡土墙体积 | m3 | 500 | 450 | |
| 5 | 站址土方量 | 挖方 | m3 | 857.8 | 835 |
| 填方 | m3 | 5883.3 | 55.7 | ||
| 6 | 站内道路面积 | m2 | 1345 | 1331 | |
| 7 | 总建筑面积 | m2 | 711.6 | 847.6 | |
| 8 | 站区绿化面积 | m2 | 2400 | 2200 | |
| 9 | 站区绿化用地系数 | % | 29.6 | 27.7 | |
| 10 | 站区围墙长度 | m | 360 | 356 | |
| 11 | 静态投资 | 万元 | 3354.38 | 3546.74 | |
| 12 | 动态投资 | 万元 | 3426.23 | 3622.71 | |
2.1 xx电网现状
xx电网位于xx电网的西北部,通过1回220kV坡廉线和1回110kV坪飞线与xx电网相联。xx电网以省网供电为主,地方小火电供电为辅。
xx电网由220kV的高压输电网,110、35kV的中压输电网,10kV和380/220V配电网组成,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220kVxx变电站为中心的110kV放射形骨干网架。
2004年末xx市500kW及以上电源总装机容量42.7MW,以水泥厂小火电为主。全市年发电量1.13亿kWh,其中火电机组年发电量1.08亿kWh。
2004年xx市全社会用电量4.91亿kWh,比2003年增长15.8%。网供电量3.55亿kWh,比2003年增长30.6%;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94MW,比2003年增长14.6%。网供最高负荷77MW,比2003年增长25.5%。
到2004年末,xx电网有220kV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1台,主变容量150MVA。220kV线路1回,长度为41.8km;110kV变电站6座,主变压器6台,主变容量127.5MVA。110kV线路9回,长度为135.86km;35kV变电站7座,主变容量34.6MVA。35kV线路7回,长度为95.68km。
2.2 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电力需求预测,xx市“十五”、“十一五”电力增长是较快的。到2006年,夏季大方式需电网降压供电90MW,需110kV变电容量1MVA。冬季大方式需电网降压供电94MW,需110kV 变电容量197MVA。因此,现有供电设施无法满足用电的需要;另外,xx站附近的飞鼠田变电站运行时间已长达26年之久,设备十分残旧,高、低压设备及控制保护设备均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必须尽快兴建110kVxx输变电工程,以便取代飞鼠田变电站。加快兴建110kVxx变电站,可大大提高xx市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解决用电“卡脖子”问题,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3 项目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10kVxx变电站的供电范围是xx市区南部五家水泥厂、南北大道和工业长廊开发区,以及xx镇的用电需求。该站的建成将满足一大批在建、筹建或相继建成的大、中型项目的用电需要,同时进一步完善xx市110kV电网结构,提高该区域的电压等级和输电能力,并取代飞鼠田变电站,大大提高该区域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2.4 变电站接入系统方案
xx变电站设计终期4回110kV出线,本期建设3回,其中1回接入220kVxx变电站,另一回接入110kV坪石变电站,第三回接入110kV鱼窝变电站。
110kVxx变电站接入系统见附图B01LS0702C-A0101-04。
第三章 电气一次部分
3.1 电气主接线
参照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编制的《110kV变电站标准设计》A2典型方案,鉴于xx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内部分用户受电电压为35kV等级,故主接线中须有35kV电压等级。
主变压器:本期1x40MVA,终期3x40MVA。
110kV接线:采用单母线隔离开关分段接线,每段母线分别接入2回进线,本期建设3回进线,终期4回;
35kV接线:采用单母线隔离开关分段接线,本期建设3回进线,最终3回;
10kV接线:采用单母线4分段接线,#1、#3主变10kV侧单臂进10kV母线,各带10kV出线10回,无功补偿电容器2组,#2主变10kV双臂各进一段10kV母线,每段母线分别带10kV出线5回,无功补偿电容器1组,每组电容器的容量为4000kVar。本期上I段母线。
接地方式:
110kV中性点:经隔离开关接地,并加装避雷器和间隙保护。
35kV中性点:采用不接地方式,避雷器保护。
10kV中性点:本站10kV线路30回,投运后的电容电流将大于30A,故10kV系统采用接地变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380/220V站用电系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电气主接线方案详见附图B01LS0702C-A0101-05、06。
3.2 主要设备选择
3.2.1 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原则和依据
设备选型贯彻广东电网公司推行的“国产化、无油化、低损耗、低噪音、小型化”原则。
导体和电器按《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的条件选择,高压开关还要满足《高压开关设备的共用订货技术导则》的规定。电容器选择依据《广东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根据2015年系统阻抗参数,计算xx变电站全部建成后110kV、35kV和10kV三相短路电流值如下表:
| 短路点 | 110kV母线 | 35kV母线(并列运行) | 10kV母线(并列运行) |
| 短路电流Id | 23.8kA | 10.1kA | 23.0kA |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结果表详见图B01LS0702C-A0101-09。
3.2.2 主变压器
主变压器:选用三相三线圈有载调压自冷户外式变压器,型号规格
SSZ11-40000/110
110±8x1.25%/38.5±2x2.5%/11kV
100/100/100
Ud(1-2)%=10.5,Ud(1-3)%=17.5,Ud(1-2)%=6.5
YN,yn0,d11
高压套管带:
LRD-110,200-400/1A,电流互感器两组
LR-110,200-400/1A,电流互感器一组
中性点套管带:
LRB-60,100-300/1A,电流互感器一只
配MR型有载调压开关
主变压器110kV中性点设备:
主变中性点隔离开关选用GW13-63/630A型,配电动机构
主变中性点避雷器选用Y1W-73/200型,配放电计数器。
主变压器35kV中性点避雷器器选用YH1.5WZ-54/127W型,配放电计数器。
3.2.3 110kV 配电装置
110kV断路器:采用合资SF6型断路器,单断口,配弹簧操作机构,额定电流3150A,额定短路开断电流40kA;
110kV隔离开关:采用合资隔离开关,额定电流1250A,额定短时耐受电流40kA,主刀配电动机构,地刀配手动机构;
110kV电流互感器:采用干式电流互感器,2×300/1A,5P30/5P30/5P30/0.5/0.2S;
110kV母线电压互感器:采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TYD-110/√3-0.02H,;
110kV线路电压互感器:采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TYD-110/√3-0.01H,;
110kV避雷器:选用氧化锌避雷器。
3.2.4 35kV配电装置
方案一:
35kV断路器:采用合资SF6型断路器,单断口,配弹簧操作机构,额定电流1600A,额定短路开断电流25kA;附套管电流互感器,2x400/1A,5P30/0.5/0.2S;
35kV隔离开关:采用合资隔离开关,额定电流1250A,额定短时耐受电流25kA,主刀配电动机构,地刀配手动机构构;
35kV母线电压互感器:JDZX-35W2;
35kV避雷器:选用氧化锌避雷器。
方案二:
35kV真空开关柜选用KYN-40.5型金属铠装手车式开关柜,内装真空断路器,配弹簧操作机构。其中进线开关柜额定电流1600A,热稳定电流25kA (4S);馈线柜额定电流1250A,热稳定电流25kA (4S)。
3.2.5 10kV配电装置
10kV真空开关柜选用KYN-12型金属铠装手车式开关柜,内装真空断路器,配弹簧操作机构。其中主变低压侧开关柜和分段开关柜额定电流3150A,热稳定电流40kA (4S);馈线柜额定电流1250A,热稳定电流31.5kA (4S)。
3.2.6 10kV并联无功补偿装置
根据《广东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10kV并联无功补偿装置选用TBB10-4000-AK型成套电容器组;串联电抗器选用CKK-80/10-6型干式铁芯电抗器。
3.2.7 10kV中性点设备
10kV中性点选用接地消弧成套装置,接地变选用DKSC-400/10.5型干式变,配套XDC-400/10型干式消弧线圈及自动跟踪补偿控制系统,最终型号通过招标确定。
3.3 电气总平面布置
方案一:采用广东电网公司典型设计中的A2方案,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110kV配电装置布置在站内北侧,采用敞开式设备软母线中型单列屋外布置,架空出线;35kV配电装置布置在站内东侧,采用敞开式设备软母线中型单列屋外布置,由于出线走廊,采用电缆出线;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成套开关柜型式,电缆出线,与主控室及10kV接地变室组成一综合楼布置在站内南侧,10kV电容器组布置在站内东南侧,采用户外密集型电容器组呈单列布置型式;主变压器布置在变电站中部。
方案二:35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成套开关柜型式,总平面布置大体上与方案一相同,变电站实际占地面积比方案一减小。
电气总平面布置见B01LS0702C-A0101-07、08。
两种方案的简单比较:
方案一:35kV户外设备检修、维护方便;运行经验丰富;投资较少;但维护工作量大,占地面积大。
方案二:35kV户内设备操作方便;维护工作量小;占地面积较少;但受当地湿热环境影响大。
据上比较,综合xx变电站所在自然环境和在电网中供电的重要位置,以及业主的运行经验和习惯,推荐方案一。
3.4 站用电及照明
全站共设两台100kVA站用变压器,其中#1站用变接于35kV II段母线,为油浸式变压器,#2站用变接于10kV I段母线,为干式变压器。站用电系统采用三相四线制单母线接线方式,两台站用变低压进线经过刀闸和断路器通过闭锁装置接到母线上。站用配电屏选用GQH型,配智能型控制器。
站用电配置接线见B01LS0702C-A0101-24。
变电站正常照明由站用电交流屏供电,事故照明由直流屏供电,由事故处理人员到达现场后人工开启,电源容量维持2h事故照明。
室外采用草坪灯,户内正常照明采用荧光灯,事故照明采用白炽灯。
110kV配电装置、35kV配电装置、10kV配电装置室和变压器附近分别安装检修电源箱,供给检修、试验和照明电源。
变电站户内电线采用PVC阻燃管暗敷,户外采用电缆直埋过道路处穿热镀锌钢管暗敷。
3.5 防雷接地
为防止直击雷和雷击侵入波,站内四角各设一支避雷针,避雷针针高30米,其中两支为避雷针,两支为构架避雷针;在110kV母线、35kV母线及10kV母线上均配置氧化锌避雷器。
变电站内主地网采用复合式地网,水平接地体采用 16镀锌圆钢,户外埋深0.8米,垂直接地极用∠50x5 L=2.5米的角钢。变电站进出口处设置与主地网相连接的帽檐式均压带。由于站址范围内土类为严重风化岩、沙砾岩土和松沙石,土壤电阻率较大,站内接地网外围需设置接地深井,接地极周围敷设降阻剂降,以降低接地电阻。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0.5Ω。
在控制室的保护屏间应敷设截面不小于100平方毫米的铜排作接地网,此铜排应首尾相连形成环形的专用铜地网。保护屏必须有接地端子,并用截面不小于4平方毫米的多股铜线和接地网可靠连通。该铜地网以一点相连方式与站内接地网相连。
3.6 电缆防火
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全部选用阻燃铜芯电缆。
电缆敷设:户内采用电缆沟及穿管明敷方式,户外采用电缆沟敷设方式。
微机监控和微机保护的电流、电压和信号接点引入线均采用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措施按国标GB50217-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要求设计。
电缆防火延燃措施按国标GB50217-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中电缆防火和阻止延燃措施设计。
第四章 电气二次部分
4.1 电气二次线
4.1.1 概述
本站按照综合自动化设计,站内公用、35kV线路、110kV线路及主变的保护屏布置在主控制室,保护屏尺寸采用2260X800X600mm,颜色为计算机灰(RAL7035)。10kV部分保护测控装置采用就地安装方式,下放到10kV高压开关柜上。
4.1.2 二次回路参数
直流电压:110V DC,交流电压:AC 380V/220V;
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电流:1A,电压互感器二次额定电压:100V。
4.1.3 防误操作闭锁
10kV配电装置采用带五防功能的开关柜,35kV及110kV配电装置部分采用微机五防及电气五防双重闭锁。
4.1.4 计量及测量表计
计量配置根据GBJ63-90《电力装置的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并参照部颁DL448-91《电能计量装置管理规程》的要求进行配置,35kV线路、110kV线路及主变电度表集中组屏布置在主控室,10kV部分电度表采用就地安装方式,下放到10kV高压开关柜上。
全站装设一套电能采集装置,通过电能表的RS-485通讯口进行电能采集,并将采集的电能数据上送调度端电能采集主站。
4.2 直流系统及电源
全站设一套直流系统,用于站内的一、二次设备、通讯及自动化系统的供电,直流系统采用110V电压,容量为300Ah,全所事故停电按2小时考虑。直流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设分段开关,每段母线各带一套充电装置和一组蓄电池组,充电装置采用高频开关电源,充电模块按N+1配置,蓄电池配免维护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放置方式采用蓄电池屏。每套系统设一套微机型绝缘监测装置和蓄电池容量检查仪,直流系统应具有智能化功能并能与站内自动化系统通信。
直流系统采用混合供电方式。110kV部分采用放射型供电,每一间隔按双回路方式直接从直流馈线屏获取电源。10kV部分则按照母线分段情况配置。每段母线均按照双回路配置。
此外供电方式还须符合继电保护和反措要求。
就地监控系统采用不间断UPS装置供电。
通讯电源则通过的通讯电源系统提供-48V直流电源供电。
4.3 综合自动化系统
与标准设计A2要求相同,采用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间隔为单位,按对象进行设计。可实现变电站“四遥”功能并满足“无人值守”的要求。
4.3.1 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分为站级层和间隔层,网络按单网考虑,通信介质采用双绞线或光纤,详见《监控系统网络结构图》。站级层可采用总线型或星形结构,其包括当地监控,运动终端,打印机等。间隔层宜采用总线型网络,按间隔配置,10kV测控、保护合二为一,置于10kV开关柜;主变和110kV线路测控、保护各自,按间隔组屏,置于主控室;其它智能设备可通过通信口或智能型设备接入监控系统。
4.3.2 控制和操作
4.3.2.1 控制范围:全站断路器和电动隔离开关及主变有载调压开关。
4.3.2.2 控制方式:采用三级控制方式,断路器和主变有载调压开关可分别在远方、监控系统和测控柜上控制,电动隔离开关可分别在远方、监控系统和配电装置处控制。
4.3.3 系统功能
应满足《广东电网110~22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的所有要求。
4.4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4.4.1 继电保护
4.4.1.1 主变保护
主变主保护为二次谐波制动原理的微机型纵差保护和主变本体非电量保护,保护动作跳变压器各侧断路器,主变后备保护110kV侧设110kV复合电压方向过流保护和零序过流、过压保护, 35kV侧设置35kV复合电压过流保护,带时限跳主变各侧。10kV侧设置10kV复合电压过流保护, 做为10kV母线和馈线近端故障时的后备,后备保护的第一时限均跳 10kV分段,第二时限跳主变各侧。
4.4.1.2 110kV线路保护
1、xx至xx线:采用微机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主保护及三段相间、接地距离;四段零序电流后备保护,三相重合闸,保护动作于跳110kV线路断路器。根椐通信通道组织状况,微机光纤保护与通信合用光纤通道,专用光芯。
2、xx至鱼窝线、xx至坪石线:采用微机保护装置,包括三段式方向接地和相间距离保护,以及四段式方向零序过流保护,三相重合闸,保护动作于跳110kV线路断路器。
4.4.1.3 35kV及10kV线路保护
10kV线路保护采用微机保护装置,设有速断、三相式延时过流及后加速保护、零序过流保护、过负荷告,三相一次重合闸,保护动作于35kV 及10kV线路断路器。
4.4.1.4 10kV电容器组保护
10kV电容器采用微机型保护装置,设有三相延时过流、速断以及过压、欠压、中性点不平衡电流,保护动作于跳10kV电容器断路器。
4.4.1.5 10kV分段保护
采用微机型保护装置,设有速断、三相延时过流保护,保护动作于跳10kV分段母联断路器。
4.4.1.6 接地变保护
采用微机型保护装置,设有速断、三相延时过流保护,保护动作于跳接地变断路器。
4.4.1.7 站用变保护
采用微机型保护装置,设有速断、三相延时过流保护,低压零流保护,保护动作于跳站用变变高断路器。
4.4.2 自动装置
4.4.2.1 同期装置
110kV线路采用手动或远动同期检定装置进行并列,同期模块在110kV线路测控装置内以软件型式实现。
4.4.2.2 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
通过就地监控系统软件自带VQC功能模块来控制实现主变有载调压开关的自动调节及10kV电容器组的自动投切。
4.4.2.3 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
本站装设一套微机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装置能与站内综自系统通讯,能够将获取的接地选线信息和装置运行工况正确上传。
4.4.2.4 低周减载
本站不设专门的低周减载装置,由35kV线路和10kV线路保护装置具备的低周减载功能实现。
4.4.2.5 故障录波
本站设置1套故障录波装置,完成110kV线路及主变三侧录波功能。
第五章 远动
5.1 概述
110kVxx变电站按综合自动化形式设计。本站接入系统后,根据广东省电力调度管理规程规定,由xx调度中心进行调度管理,相关的远动信息送xx县调和xx地调,站内有关电度量送xx地调电能遥测计费系统。
5.2 xx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xx县调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科通公司CC2000调度系统,通讯规约为CDT。
5.3 远动系统设计要求
a)通道要求:向地调和县调分别提供两路不同路由通道。
b)装置要求:站控层配置双网;远动装置按照双机配置,每台机可以同时接入4路通道,双通道可以同时工作;RTU、后台机、五防机应具备冗余的网络适配器和通信串口,还需增加一套电能采集装置。
c)监控系统版本要求:选用双网的监控版本。
d)规约要求:专线通道采用DL/T634.5101-2002通信规约或部颁CDT 通信规约,网络通道采用DL/T634.5104-2002通信规约与地、县调EMS主站通信。
e)信息设计要求:
i、开关、刀闸信号应取辅助结点信号。
ii、开关、刀闸应取常开接点信号,有单相重合功能的开关(如线路开关和旁路开关)必须采用常开接点三相串联合并信号。
iii、开关和保护动作遥信信号必须具有SOE信号,其他SOE信号不上送。
iv、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测控单元遥测量最大输入范围应大于等于2In,以保证特殊运行方式或事故状态下遥测数据的准确。
f)信息取量要求:
传送地调、县调和后台机的远动信息必须按照《广东电网公司110∽220KV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执行。
5.4 远动设备电源
xx站远动设备电源由站用专用逆变电源提供。全站监控系统及远动设备共配置一套专用不间断电源UPS(总容量5KVA)作为工作电源,UPS设备组屏安装在主控室,屏柜尺寸:2260×800×600mm;颜色计算机灰(RAL7035)。
第六章 系统通信
6.1 概述
xx变电站通过xx站至xx站的110kV线路接入系统。根据《广东电网公司“十一五”通信网络规划技术导则》8.2.2和8.2.3的规定要求,需要建设xx站至xx站的光纤通信系统及载波通信系统,来满足xx站的系统通信要求。
6.2 相关专业对通道的要求
6.2.1 继电保护专业
xx站至xx站线路保护采用光纤保护,需要保护专用光纤芯4芯(2芯主用,2芯备用)。
6.2.2 信息专业
xx站至xx局、xx站至xx局信息传输采用专用光纤通道,需要信息专用光纤芯8芯(4芯至xx局,4芯至xx局)。
6.2.3 远动专业
xx站至xx局、xx站至xx局K远动数据通道各2路。xx站至xx局、xx站至xx局2M遥视通道各1路。
6.2.4 计量专业
xx站至xx局、xx站至xx局K远动数据通道各2路。
6.2.5 通信专业
xx站至xx局、xx站至xx局K话音通道各3路。
xx站至xx站载波电话1路。
6.3 xx地区光纤通信现状
xx地区已经建成xx供电局至xx站至石岭站的光纤通信路由。正在实施的xx2004IT通信规划,将建设xx站至坡头站的光纤通信电路。连通坡头站后即可接入xx地区电力光纤网。xx地区电力光纤网全部采用华为公司的光传输及PCM设备。
根据可研批复,同意沿xx至xx的110kV线路架设一条24芯0PGW光缆,长度约14km。
6.4xx变电站通信建设要求
6.4.1 光纤通信
110kVxx变电站进线是220kVxx变电站,沿两站之间的线路建设一条24芯OPGW光缆。光设备建议采用华为公司的光传输及PCM设备,这样xx站侧设备只需增加光板(不用再加一套新设备),即可互连互通,也便于网管。这样xx站的通信信号就可经光纤通信设备通到xx调度及xx调度。
光设备主要板及光板建议采用双备份,PCM设备各板均需双备份。
6.4.2 载波通信
为了满足综合自动化站的通道要求,需增加一套xx变电站至xx变电站的载波通信设备,作为光纤通信的备用通道,建议装于C相。载波信号在xx站转光纤通信传输至xx及xx调度。要求采用数字载波机。
6.4.3 通信电源
xx站通信电源由站用直流系统提供。在站用直流系统中加两块互为备用的110V/48VDC/DC变换器,并提供至少4路直流48V开关。要求直流48V“+”允许接地。
6.4.4附属设备
xx站需配一台综合配线柜。应包含200回音频配线(包括避雷器),24芯ODF子架,100回数字配线。
6.4.5设备安装
设备建议装于控制室的最后一排靠边处,占用四个屏位,设备需采用统一规格:尺寸:2260×600×600mm,颜色计算机灰(RAL7035)。
6.4.6光缆形式
本工程站内光缆采用G.652纤芯,即单模,双窗口,λ=1310/1550nm的纤芯。
第七章 图像监视
由于本站按照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全站设一套图像监视系统(含专用UPS电源),并与站内的监控系统和消防报警装置、防盗系统相连,进一步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图像监视系统硬件采用模块化,全隔离设计;软件采用组态,开放式设计,摄像机按总平面设置,同时配1面图像监控主机柜布置在主控室,屏柜尺寸:2260×800×600mm;颜色计算机灰(RAL7035)。
第八章 土建部分
8.1 站址自然条件及设计主要数据
8.1.1 站址概况
xx市110kVxx变电站位于xx市xx镇,站址四周较开阔,进出线相对容易处理,较易建设。该站址在xx市xx水泥厂附近的坡地上(现已被外单位取土乱挖),南面紧靠xx水泥厂的进厂大道,东面320米是遂廉一级公路,西面65米处为xx水泥厂,北面为一山坡地。交通十分便利,处于负荷中心。
该站址为剥蚀残丘、岗地地貌,现场地南部已推平,北部为低洼水田地。 南部推平后标高比xx水泥厂进厂道路低0.5米~1.0米, 北部为低洼水田地(宽约17米)标高比场地设计标高低约3米。站址没有重要设施和文物遗迹,西面有部分小胺树,北面山坡上离北面围墙45米处有一坟墓。
8.1.2 气象及水文
8.1.2.1 气象
该地区位于广东省西部,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受季风影响,阳光强烈,雨量充沛。春秋相连而无明显冬季,长达半年多。根据气象站所提供资料,其特征值如下:
| 多年平均气温: | 22.9℃ |
| 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 | 28℃以上 |
| 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 | 14℃ |
|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 85% |
| 年平均降雨量: | 1767.9mm |
| 30年一遇设计风速: | 35m/s |
站址场地设计标高比周边地势较高,且场地排水良好,不存在内涝问题,可不考虑洪水侵袭。
场地中基岩上覆的各层土均为透水性较差的土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石裂隙中,属承压水,埋藏较深,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以大气蒸发及地下径流的方式排泄,水量中等。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8.1.3 岩土工程条件
8.1.3.1 地层岩性
钻孔揭示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冲积层(Q4al)、残积层(Qel)、下伏基岩为震旦系(Pt)千枚岩。兹自新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
第(1)层:素填土
素填土:灰黄色,灰白色,杂色,松散,主要由碎石、粉质粘土组成,压实性差。局部分布,仅在第ZK1,ZK5,ZK8,ZK13,ZK16,号孔一带可见;最薄处为0.60米,见于ZK1号孔;最厚处为2.50米,见于ZK8号孔;平均厚度为1.04米;层面最高处标高为33.07米,见于ZK13号孔;层面最低处标高为31.17米,见于ZK8号孔,平均标高为32.31米。
第(2)层:耕植土
耕植土:黄绿色,很湿,软~可塑,含腐殖质及植物根系。局部分布,仅在第ZK1,ZK2,ZK3,ZK4,号孔一带可见;最薄处为0.60米,见于ZK1号孔;最厚处为1.20米,见于ZK2号孔;平均厚度为1.00米;层面最高处标高为31.60米,见于ZK1号孔;层面最低处标高为30.12米,见于ZK2号孔;平均标高为30.70米。
第四系冲积层(Q4al)
第(3)层:淤泥质土
淤泥质土:灰黑色,饱和,软塑,略具腐臭味。局部分布,仅在第ZK8,号孔一带可见;厚度为1.00米;标高为28.67米。
本层承载力特征值的推荐值fak=60kPa。
第四系残积层(Qel)
第(4)层: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棕红色,棕黄色,稍湿,硬塑,含多量角砾。局部分布,仅在第ZK2,ZK3,ZK4,ZK8,号孔一带可见;最薄处为0.50米,见于ZK8号孔;最厚处为5.80米,见于ZK2号孔;平均厚度为3.28米;层面最高处标高为32.12米,见于ZK4号孔;层面最低处标高为27.67米,见于ZK8号孔;平均标高为29.50米;
本层承载力特征值的推荐值fak=250kPa。
第(4)层:全风化千枚岩
全风化千枚岩:棕红色,黄色,灰-灰褐色,杂色,矿物完全风化呈土,岩芯呈土柱状,土质硬实,力学性能好,遇水易软化、崩解。全场地分布;最薄处为0.60米,见于ZK14号孔;最厚处为18.40米,见于ZK7号孔;平均厚度为5.81米;层面最高处标高为34.82米,见于ZK12号孔;层面最低处标高为23.12米,见于ZK2号孔;平均标高为30.91米。
本层承载力特征值的推荐值fak=400kPa。
第(5)层:强风化千枚岩
强风化千枚岩:黄色,灰-灰褐色,杂色,岩石破碎,岩芯呈碎块~块状,手可折断,软硬相间,遇水易软化、崩解。全场地分布;最薄处为4.90米,见于ZK7号孔;最厚处为24.50米,见于ZK16号孔;
本层承载力特征值的推荐值fak=550kPa。
第(6)层:中风化千枚岩
中风化千枚岩:浅灰色,灰绿色,岩石裂隙发育,岩芯碎块~块状,局部短柱状岩质软,部分手可折断。
本层承载力特征值的推荐值fak=1500kPa。
8.1.3.2 场地土类别为中硬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8.1.3.3 无活动断裂通过,处于相对较稳定的区域,场区无地下洞穴和不稳定边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8.1.3.4 在液化深度判别范围内,本场地无饱和砂或粉土。本场地不存在砂土液化问题。
8.1.4 地震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
8.1.5 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采用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
8.2 所区规划和总平面布置方案
8.2.1 全所总体规划
8.2.1.1 总体构想
全所的总体规划除满足工艺要求外,结合自然条件合理布置,以满足城镇规划、生活、文教、卫生、交通等要求。总平面布置考虑了扩建的可能性。站区按最终规模进行布置,一次征地,分期建设。
8.2.1.2 进所道路
根据总平面布置方向,及我院主设人员现场踏勘的具体情况,进所道路从站前区接出,向南引接至xx水泥厂进厂公路上,长度按7米考虑,宽取4.5米,进站公路与引接公路相接处转弯半径取7米。主变运输及为方便。
8.2.1.3 近期处理及远期规划
本次设计中,本所的建设规模安排如下:110kVxx变电站按3x40MVA主变考虑,本期工程先建设1台40MVA主变,型式为三相三卷有载调压变压器。
本次设计中,站址围墙内用地按终期规模计入。在本次规划中备用和未上间隔设备支架本期不上, 110kV和35kV架构一次建成, 2#、3#主变架构及主变基础本期不上。
8.2.2 站区总平面布置
依据电气专业布置,总平面布置作了两种设计方案,主要区别为35kV配电装置布置,方案一采用户外布置, 方案二采用户内布置,两方案总占地面积为:
方案一为9312平方米,方案二为28平方米,本设计推荐方案一。
8.2.2.1 总平面布置方案设计原则
总平面按远景规划3×40MVA容量进行方案布置,统筹安排,一次征地,分期建设。在满足工艺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布置紧凑,节约用地。合理分区,采用联合建筑,适当压缩站前区用地。
8.2.2.2 功能分区与布置
站区按功能分为两个区,生产区和站前区。生产区根据电压等级不同分为三个区,即110kV配电装置场地区、35kV配电装置场地区、10kV配电装置及主变场地。根据出线方向及电气总平面布置,110kV配电装置场地布置在站区的北面,35kV配电装置场地布置在站区的东面,10kV配电装置采用电缆由站区南面和西面引出,主变场地设在站区中间,综合楼位置在主变南侧靠站区西南部入口位置,电容器布置在南面靠东侧的场地上,站前区场地考虑进所道路的引接条件及无人值守站,设在站区西南部。
具体布置及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土建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一) 》和《土建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二) 》。
8.2.2.3 变电站主入口处理与站前区布置
所前区设在场地的西南侧,靠近站区入口,因为无人值守站无明显站前场地。综合楼布置在站区西南部入口位置, 综合楼采用联合布置方式,布置有警传室、10KV配电室、继保室、工具间、消弧装置和站用变室、休息室等,消防水池和泵房布置在所前区的东侧空地,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面积,总体和谐,相得益彰。建筑与总平面配合和谐,主立面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虚实相生,极富时代感。
8.2.3 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用平坡式布置,主要建筑物室内外高差取0.3米。
由于本站址已被外单位取土乱挖,就地平衡土方量不够,因此站址标高确定时不能按土方就地平衡考虑。
根据根据测量成果图,站前公路既xx水泥厂进厂道路标高约为32.79米, 按场地设计标高比站前公路高30cm~50cm的原则,确定站址场地设计标高为33.20米。
由于站址自然标高相对较低,站址填方区较多,东北角位于较高的山坡上,形成挖方区,挖填后,场地周边形成的人工边坡均采用毛石挡土墙护坡。具体工程量和做法见《土方图》。
8.2.4 管沟布置
根据工艺要求布置电缆、水、沟。电缆沟主要采用砖砌沟壁,钢筋混凝土盖板,底部坡度为0.5%左右,并通过集水井将水引入窨井,电缆沟沟壁高出地面0.1m,以免场地泥水流入沟内。
8.2.5 道路及场地处理
8.2.5.1 所内道路
道路采用公路型混凝土路面,路面只设横坡,不设纵坡,道路边沿高于场地0.1米,与电缆沟盖板面齐平。主变运输道路采用4.0m宽道路,其它道路采用3.5m。所内主要道路转弯半径为7m,建构筑物的引接道路转弯半径根据现场实际定。所内配电装置区内巡视小道宽1.0~1.5m,部分场地可利用电缆沟作为巡视小道。
8.2.5.2 配电装置场地处理
屋外配电装置场地根据需要布置巡视小道。巡视小道宽1.0米,部分场地可利用电缆沟作为巡视小道。需进行巡视、操作和检修的设备,应在设备支架柱中心1.0米范围内铺设操作地坪,剩余既无设备又无道路和沟道的空地采用草坪进行绿化,以改善站区环境和运行条件。
8.2.5.3 围墙及大门
按DL/T5056-1996《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本所采用2.4m高实体围墙,围墙采用砖砌,伸缩缝间距为20m~30m。在进所大门入口处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之与站前区建筑、绿化协调。大门采用钢电动大门。
8.3 主要建筑材料
钢材:采用HPB235、HRB335钢筋。型钢采用A3钢。
砼强度等级:现浇结构要C20以上;砖采用灰砂砖,强度等级MU7.5--MU10;
石材的强度等级:采用MU20-MU40。
预应力水泥等经杆: 预应力水泥杆采用经过广东电网公司鉴定的产品。
8.4 建筑与装修
综合楼是在标准设计甲1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
8.4.1 平面设计
通过对当地110kV变电站运行情况进行调查,与各工艺专业协调,在标准设计甲1型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一些功能房间。以满足当地运行习惯。下面就两主要建筑物分别进行介绍。
综合楼:综合楼采用局部二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711.6m2,房间基本开间为4.6米,进深8.5米、最大11.0米。底层布置警传室、卫生间、绝缘工具室、备配件室、消弧装置和站用变室、10KV配电室等与工艺较为密切的房间,二层布置资料室、休息室、主控制室等与运行管理较为密切的房间。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根据总平面布置,主控制室布置在综合楼北侧,在主控制室内可以方便地观察到110kV配电装置及主变场地。
35kV配电装置室:采用单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36m2,房间基本开间为4.0米,进深6.8米。底层只布置35KV配电室房间。
主要建筑物技术经济指标
| 名称 | 单位 | 建筑面积 | 备注 | |
| 方案一 | 方案二 | |||
| 综合楼 | m2 | 711.6 | 711.6 | |
| 35kV配电装置室 | m2 | 136 | ||
建筑立面设计从尺寸、色彩等方面入手,力求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建筑立面明快,重点突出。在设计中采用了一些结构线条变化、凸凹等手法以丰富建筑造型。剖面设计中根据各房间的使用功能,采用不同的层高,消弧装置和站用变室层高3.6米, 10KV配电室层高5.1米,这样,充分利用了建筑空间,达到了减小建筑体积、节约投资的目的。
8.4.3 建筑装修
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的要求, 建筑装修从简的原则。两建筑屋外墙采用以白色为主的外墙砖。综合楼外门窗除有防火防爆通风要求的以外均采用铝合金门窗,内门为木门。内装修见表下表
综合楼建筑室内装修表
| 楼(地)面 | 内墙面 | 墙裙 | 顶 棚 | 踢脚 | |
| 警传室 | 地砖 | 仿瓷涂料 | 无 | 同墙面 | 地砖 |
| 卫生间 | 地砖 | 仿瓷涂料 | 无 | 塑料扣板吊顶 | 地砖 |
| 绝缘工具室 | 地砖 | 仿瓷涂料 | 无 | 同墙面 | 地砖 |
| 10kV配电室 | 水磨石 | 仿瓷涂料 | 无 | 清水砼 | 地砖 |
| 消弧装置和站用变室 | 水磨石 | 仿瓷涂料 | 无 | 清水砼 | 地砖 |
| 电容器室 | 水磨石 | 仿瓷涂料 | 无 | 清水砼 | 地砖 |
| 主控制室 | 防静电活动地板 | 仿瓷涂料 | 无 | 铝扣板吊顶 | 地砖 |
| 资料室 | 地砖 | 仿瓷涂料 | 无 | 同墙面 | 地砖 |
| 备配件室 | 地砖 | 仿瓷涂料 | 无 | 同墙面 | |
| 35kV配电室 | 水磨石 | 仿瓷涂料 | 无 | 清水砼 | 地砖 |
8.5 结构与地基处理
8.5.1 主要建构筑物结构
8.5.1.1 综合楼
采用框架结构、楼盖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为现浇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砖墙填充。
8.5.1.2 屋外构支架
⑴构架采用φ300的环形等径水泥杆, A字型结构。构架横梁采用三角形钢桁架梁。钢横梁全部采用热浸镀锌防腐。
⑵设备支架采用φ300的环形等径水泥杆。
⑶构支架基础及主变压器基础:构支架基础采用重力式现浇混凝土杯口基础;主变压器基础采用现浇混凝土整板式基础。
8.5.1.3 其它
事故油池、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场地电缆沟:侧壁采用砖砌结构,底板采用素混凝土,电缆沟在过道路段时, 侧壁和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且要用过车辆的重型电缆沟盖板。所有电缆沟盖板及电缆沟企口采用角钢包边。
道路: 采用砼道路。
围墙: 墙身采用砖砌体。
8.5.2 地基处理
依据地堪报告,该工程均按天然地基考虑。(4)层粉质粘土或其以下层位均可作为基础持力层。
场地北部110kV构支架部分现地形起伏较大,中部需填方约3.0m,填方范围内基础采用砂碎石置换至基础底;场地东部35kV构支架部分,局部(ZK8孔一带)分布淤泥质土,基础开挖时将其挖除用砂碎石置换。
8.6 通风及噪声防治
高压室和接地变室除考虑自然通风外,根据工艺要求加设轴流抽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户外主变压器按自然通风设计。
主控制室、考虑到设备的需要布置制冷设备降温,可按4台5P分冷分体柜式空调机考虑。
电器设备(消弧装置和站用变室、10kV配电室)用房采用钢迷宫百页窗进风,在墙壁上安装轴流风机抽风降温,抽风量按每小时换气次数大于8次计算。考虑到南方天气炎热,在10kV配电室考虑4台5P分冷分体柜式空调机降温,且室内最高温度不超过40℃。
空调及风机数量表
| 10kV配电室 | 消弧装置和站用变室 | 主控制室 | ||
| 空调 | 4台5P | 4台5P | ||
| 风机 | 4台 | 2台 |
噪声防治: 由于本站位于工业生产区,变压器产生的噪声满足相关标准。
8.7 给水与排水系统
变电站采用自来水供水,消防水与生活水在系统上分开。从附近水泥厂引接自来水。
站外排水:围墙外设排水沟,排往北侧的天然明渠。
建筑物、场地排水采用有组织自流排水,道路边及围墙边设明沟,用暗管将明沟与站外排水沟相连,然后排往北侧的天然明渠。
雨水与污水实行合流制。雨水和站内其它污水合流后,通过管道排至站外明渠。
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主变排油设主变事故油池。
8.8 安全防范
围墙采用2.5米高的实体围墙,围墙大门采用轻型电动钢板门;建筑物外墙上装钢迷宫避雨百页窗,钢防火门,首层铝合金窗外侧装不锈钢防盗网。
8.9 消防
根据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110~500kV变电站消防技术规定(2002年版)》的要求,进行本站消防设计及配置。
主变之间保持10米的安全防火距离;场地设180m3消防水池,以满足综合楼室内外消防用水的要求;主控制室等易起火的房间设置火灾探测及自动报警装置。
本站各种防火常规设备投资在概算中开列,可由运行单位配备。
第九章 控制造价的措施
1. 保证勘测工作的深度,准确了解站址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水文气象条件,合理确定所址标高、优化地基处理方案、优化供排水方案,使这部分工程造价经济合理。
2. 优化电气主接线,使其运行安全可靠,检修维护简便,扩建过渡方便,为全面控制工程造价打好了基础。
3. 配电装置的布置方案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优先选用节省占地,布置清晰美观,检修、维护、扩建方便,经济合理的方案。
4. 设备选型在广泛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本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推荐意见。中标后,协助业主编好招标文件,积极参加设备招标工作。
5. 合理确定本站主建筑和辅助建筑的面积,严格控制各功能用房的建筑面积、层高和装修标准。
6. 优化站区规划和总平面布置,力求紧凑合理,出线方便,留有扩建余地,尽可能减少站区占地面积。
7. 在充分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控制方式以及相应的配置方案。
8. 在工程设计中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达到节省投资,缩短工期,方便施工和运行维护的目的。
9. 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有关规定运行,保证成品质量,避免由于设计失误给工程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