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岩 土 工 程 详 细 勘 察 报 告
************************************
院 长:
总 工 程 师:
工程项目负责:
工程技术负责:
审 核:
审 定:
二○一六年八月
文字部分
1 概述
2 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构造
3 场地地层构成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4场地水文地质简况
5岩土工程评价
6结论与建议
图表部分
1钻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柱状)图
3钻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4土工试验成果报告
5岩石室内试验成果报告
6水质检验报告
7土的腐蚀性测试报告
8单孔剪切波速测试报告
附件
1《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
2《湖南省建设工程勘察现场见证报告及一览表》
3岩土照片
建设路口综合整治项目(隧道)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1 概 述
湘潭城乡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拟对湘潭市岳塘区建设路口进行综合整治。整治的项目包括在建设路口修建一条从建设南路至建设中路的隧道,在建设南路、河东大道、岚园路和建设中路临建设路口侧各修建一座地下通道。本次勘察的为隧道,隧道南起建设南路莲城步行街东侧,北至建设中路湘潭市环保局东侧,右线长656.834m,桩号为K0+000~0+656.834,左线长约667.742m,桩号为K0+000~0+667.742,隧道路面设计高程为35.30~46.40m,净空高约4.5m,左右线各宽8m左右。隧道的荷载未提供,施工方法拟采用明挖法。受建设方委托,我院承担了该项目隧道的工程地质详细勘察任务,其目的:
1了解建筑场地内及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
2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及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3 查明场地内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水土腐蚀性
4建议基础类型及提供设计参数
本次勘察按勘察合同、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及以下标准实施: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 E40-2007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GJJ56-2012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
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GJJ56-2012第3.0.1条,本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根据工程破坏后果和工程类型,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地下区间主体工程破坏的后果很严重,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复杂场地);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相互影响大,破坏后果严重,工程周边环境等级属一级环境风险;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及工程的规模和特征,该工程属一级工程,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场地为二级场地,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地基属二级地基,综合判定场地勘察等级为甲级。
本次隧道勘察钻孔由设计单位共布置了46个钻孔,钻孔编号为zk1-zk46。受场地施工条件影响,应委托方要求,部分钻孔移位施工,各孔分布位置详见《钻探点平面布置图》。外业工作由我院勘察设计部于2016年08月05日完成,使用CT-100型钻机,上部第四系土层采用套管护壁,冲击钻进的方法,下伏基岩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的方法,同时辅以标准贯入、重型动探及波速试验等原位测试。全程由甲方现场负责派人旁站全程见证。水、岩、土试验由湘潭市勘测设计检测中心于08月12日完成,本次勘察共计完成如下工作量:
1 本次施工钻孔46个,总进尺1245.9m,下护壁套管541.9m,泥浆护壁704.0m
2 取原状土样32件,岩石试样10组,地下水水样3件,扰动样3件,土的腐蚀性样2件
3 土的常规试验32件,颗粒分析3件,水质分析试验3件,土的腐蚀性测试2件、渗透试验8组
4 土的压缩试验8件,土的剪切试验24件 (其中固结快剪6件、直接快剪18件)
5 自然单轴抗压强度试验10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6组,岩石物理性质指标试验6组,软化系数6组
6 标准贯入(N)试验31次,重型动探(N63.5)试验4.8m
7 剪切波速试验4孔,计101.0m
8 工程地质测绘2.5km2(1:500)、水泥砂浆封孔46个
注:孔口高程及钻孔坐标由我院测量队采用长株潭连续运行基准系统(CORS),GPS动态定位法(RTK)定位,高程为1985年国家基准,坐标为湘潭市坐标系。
2 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构造
2.1 自然地理条件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河流为湘江,流经市区。
据湘潭市气象台资料,全年最冷为冬季(12月~次年2月),主要风向为NNW风;最热为夏季(6月~9月)主要风向为SSE风。全年风向频率最大(19%)为NNW风,年平均风速2.4m/s,最大可达20m/s。年平均降雨量集中在3~7月,降雨量在1309mm/年左右,梅雨季节为4~6月,年平均气温17.3℃。
2.2 地形、地貌
该项目位于湘潭市湘潭市岳塘区建设路口,南起建设南路莲城步行街东侧,北至建设中路湘潭市环保局东侧。场地现为城市道路,场地钻孔孔口高程为43.30~46.80m,原始地貌属湘江冲级阶地。(场地全景一)
2.3 区域地质构造
场地位于湘潭市岳塘区建设路口,根据1︰20万的《湖南区域地质志》、《湖南省湘潭市地质图》(1/5万)和《湖南省下摄司地质图》(1/5万)等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地北侧的湘江东岸距离场地约1Km有一条三角坪~竹埠港断裂带(F48)沿湘江东岸延伸,场地基岩为白垩系戴家坪组(Kdnd)泥质粉砂岩,本次钻探及查访调查过程中未发现断层破碎带等明显构造活动痕迹。
3 场地地层构成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1 场地地层构成
在勘察范围及勘探深度内,组成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人工填积的素填土,冲积而成的粉质粘土、圆砾,残积而成的粉质粘土及下伏基岩粉砂质泥岩等。各土层主要特征依次描述如下:
3.1.1素填土①(Q4ml)灰褐-褐黄色,以粘性土为主,含碎石等,顶部0.5-0.6m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人工或机械填积,稍湿-湿,呈稍密状。层厚0.60~2.60m,层底高程42.70~45.80m。
3.1.2粉质粘土②(Q2al)褐黄色,含少量灰白色条状高岭土及少量黑色铁锰氧化物,裂隙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硬塑,稍湿-湿。埋深0.60~2.60m,层厚3.10~6.00m,层底高程37.30~40.40m。(见照片二)
3.1.3圆砾③(Q2al)褐黄色,以石英硅质岩碎屑为主,含少量粘性土,胶结较差,粒径大于2mm占70~80%左右,呈亚圆状,中等风化,富含地下水,中密,很湿至饱和。埋深4.20~7.20m,层厚2.30~6.30m,层底高程33.40~36.30m。(见照片三)
3.1.4粉质粘土(Q1el)紫红色,局部间小团状灰白色高岭土,含黑色铁锰氧化物和白色云母碎屑,裂隙发育,为下伏粉砂质泥岩风化残积而成,见风化不完全硬块,可-硬塑,稍湿-湿,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埋深8.30~12.60m,层厚0.40~1.70m,层底高程32.40~34.90m。(见照片四)
3.1.5强风化粉砂质泥岩(Kdnd)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泥质成份主,石英粉砂为为次,裂面见铁锰氧化膜,岩石风化强烈,局部顶部风化成土状,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干燥易碎裂,岩面粗糙,岩芯多呈碎块-短柱状,坚硬,致密,稍湿。埋深9.70~13.50m,层厚1.80~3.80m,层底高程29.10~31.70m。
3.1.6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Kdnd)紫红-褐红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泥质成份为主,石英粉砂为次,裂面见铁锰氧化膜,岩石裂隙发育少,且多为大倾角裂隙,岩芯完整,多为短-长柱状,岩面较光滑,坚硬,致密,稍湿,遇水易软化,干燥易碎裂,该岩层中局部含泥质成分较高,分布无规律,强度较差。埋深12.40~16.80m,控制层厚4.70~16.50m,控制高程14.80~26.30m。(见照片五)
3.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1 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共取得原状土样32件,扰动样3件,做了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和颗粒分析试验,取岩石试样10组, 做了物理指标和抗压强度试验,野外进行标准贯入(N)试验31次,重型动探(N63.5)试验4.8m,波速试验101.0m。其结果综合统计于《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3.2.2 p-s波速测试
本次勘察采用中科智创岩土技术有限公司RSM-SW剪切波波速测试仪,对ZK2、ZK16、ZK34、ZK44进行了单孔剪切波速测试。根据试验数据,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关规定,场地类别划分如下:
| 钻孔编号 | 等效剪切波速 Vse(m/s) | 场地土类型 | 建筑场地类别 |
| ZK2 | 303.9 | 中硬 | Ⅱ |
| ZK16 | 300.5 | 中硬 | Ⅱ |
| ZK34 | 295.7 | 中硬 | Ⅱ |
| ZK44 | 312.6 | 中硬 | Ⅱ |
4 场地水文地质简况
勘察期间,勘察范围及勘探深度内,场地场地未见明显地表水系,场地地下水主要见上层滞水、潜水及岩石裂隙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①和粉质粘土②的顶部裂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季节变化明显,本次勘察时水位不明显。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粘土②的底部和圆砾③中,受同层地下水补给,并与湘江水水力联系密切,根据钻孔简易水文观测,本次测得其初见水位5.00~8.70m,相应高程36.00~39.60m,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本次测得混合静止水位2.00~4.90m,相应高程39.80~42.90m。
5 岩土工程评价
5.1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5.1.1场地下伏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经钻探揭露,强风化、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的分界线不明显,岩层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构造活动迹象,场地大部分岩石较完整,仅见少量闭合性裂隙,局部裂隙较发育,岩石较破碎,局部泥质成分较高,岩石质地不均匀,强度变化较大,且岩层中存在薄层状泥岩和灰白、灰绿色泥岩透镜体,分布无规律,强度较低。整体层位较稳定。
5.1.2根据已收集的拟建物场地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本次勘察已完成工作量分析,判断场地是稳定的,作为拟建场地是适宜的。
5.2 环境工程评价
场地位于湘潭市建设路口,拟建场地周围存在地下设施、高压电线、管线、居民楼、商场等,隧道的施工可能会造成地面沉降、开裂等,项目施工时应查明其分布情况,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同时应防止施工噪声、灰尘、污水及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5.3场地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评价
本次勘察在zk1、zk19、zk46孔中各取水样1件,做了简易水质分析,在zk5、zk40取土的腐蚀性测试样2件,做了土的腐蚀性测试试验。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有关标准判定:根据环境类型评价,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该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评价,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均具微腐蚀性,场地地下水和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综合评定:场地地下水以及土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5.4 地层岩性评价
5.4.1 素填土分布连续,厚度不均,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天然孔隙比e=0.85,液性指数IL=0.40,压缩系数a1-2=0.37(MPa-1),标准贯入(N)试验未经修正的平均击数为11.0,该层强度一般,未作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5.4.2 粉质粘土②分布连续,厚度不均,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天然孔隙比e=0.74,液性指数IL=0.09,压缩系数a1-2=0.22 (MPa-1),标准贯入(N)试验未经修正的平均击数为17.4,该土层水理性较差,吸水后强度显著降低。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5.4.3圆砾③分布连续,厚度不均,其重型动探 (N63.5)经杆长修正后平均击数为14.3击,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5.4.4 粉质粘土分布连续,厚度不大,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天然孔隙比e=0.80,液性指数IL=0.23,压缩系数a1-2=0.29 (MPa-1),标准贯入(N)试验未经修正的平均击数为15.4,该土层水理性较差,吸水后强度显著降低。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5.4.5强风化粉砂质泥岩⑤分布连续,厚度不大,其重型动探 (N63.5)试验修正后平均击数19.2击。可作为桩端持力层。
5.4.6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⑥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岩层中夹泥岩透镜体,分布无规律。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天然含水量w0=4.6(%),块体密度Ps=2.41(g/cm3),颗粒密度Pd=2.72(g/cm³),自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4.9MPa,软化系数Kd=0.23,为软化岩石,强度较高,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
5.5 特殊性岩土分析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本场地内的特殊性岩土主要为素填土。根据钻探揭露及沿线走访调查,素填土主要为道路路基填筑土,呈稍密状,稍湿,该层强度一般,未作处理不能直接作为隧道和地下通道基础持力层。
5.6岩土工程分析
根据场地工程师地质条件和工程的规模、特征,拟建项目隧道拟采用明挖法是适宜的,明挖法施工简单,可以多个作业面同时施工,施工效率高,施工工期短,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较强,采用人工或机械开挖时可适应各种地层条件,且施工安全比较容易保证。但该方法也存在施工时将破坏路面,将产生较大的地层变形,对邻近既有管线、地下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危害,同时对交通干扰较大等缺点。
5.7 基坑支护
拟建隧道路面设计高程为35.30~46.40m,净空高约4.5m,左右线各宽8m左右,若采用明挖法,开挖深度为0.0~10.0m左右,开挖部分主要为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和圆砾,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场地位于城市主干道上,两侧分布有商住楼以及市政设施等,基本无放坡空间,且场地圆砾富含地下水,胶结较差,为保证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应对基坑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根据拟建项目的特征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基坑可采用内支撑+排桩或内支撑+地下连续墙等有效方式进行支护。
排桩桩型宜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该桩施工速度简便、快捷对周边振动、挤压小,可作为隧道外墙的一部分参与受力,且与内支撑结合时可消除该支护方式位移变形较大的缺点,但是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时可能会产生大量泥浆和弃土,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排桩支护不能止水,采用该方式支护时需对场地进行帷幕灌浆;地下连续墙整体刚度大,兼具止水防渗等功能,可作为隧道外墙,同时施工振动小、噪声低,对相邻建筑和周围地下设施影响小,比较适宜地下水较浅地区和复杂施工环境,但是该支护方式造价相对较高,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泥浆,对地基和地下水有污染。
基坑支护应进行专门的基坑支护设计,有关设计计算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的相关内容进行。
5.6.2 地下水控制
场地主要见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①和粉质粘土②的顶部裂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季节变化明显,本次勘察时水位不明显。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粘土②的底部和圆砾③中,受同层地下水补给,并与湘江水水力联系密切,其初见水位5.00~8.70m,相应高程36.00~39.60m,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本次勘察测得场地混合静止水位2.00~4.90m,相应高程39.80~42.90m。场地上层滞水分布不连续,水量不大,基坑主要受潜水的影响,由于场地的两侧为道路、商住楼以及市政设施等,当过量抽取地下水时会造成地面沉降等不良影响,对场地周围建筑物和路面均会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并且场地离湘江较近,应考虑湘江水位对场地地下水的影响,并应考虑基坑底抗渗流及抗隆起稳定性的影响,建议对基坑采取帷幕止水。止水帷幕施工质量应满足《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的规定。止水后基坑内可采用集水明排的方法进行地下水控制。桩基施工时建议采用护壁截水和降水井进行地下水控制。
5.6.3 进出口边坡支护
拟建隧道进出口均将存在高约0~6m的永久边坡,边坡坡体主要由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和圆砾组成,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边坡宜采用排桩结合锚杆支护,有关设计计算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的相关内容计算确定,排桩桩型宜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
6 结论与建议
6.1素填土①未经处理不宜做为基础持力层。
6.2粉质粘土②及以下各土层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压缩模量(Es),抗剪强度指标,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按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指标,并结合地区经验,建议按下表值采用:(带*的系经验值)
|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KPa) | 压缩 模量 Es(MPa) | 混凝土与地基土的摩擦系数 | 剪切指标 | 重度 (KN/m3) | ||||
| 固结剪切平均值 | 直接快剪标准值 | |||||||
| φ(度) | C(KPa) | φ(度) | C(KPa) | |||||
| 素 填 土 | 120 | 5.1 | 0.18 | 15.3 | 27.8 | 11.0 | 23.9 | 18.6 |
| 粉 质 粘 土② | 220 | 7.9 | 0.30 | 17.5 | 39.3 | 13.8 | 33.2 | 19.6 |
| 圆 砾③ | 300 | 20(变形)* | 0.40 | 30.0* | 3.0* | 21.0* | ||
| 粉 质 粘 土④ | 180 | 6.1 | 0.28 | 17.3 | 36.4 | 12.7 | 31.7 | 19.4 |
|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⑤ | 320 | 低压缩性 | 0.42 | 22.0* | 28.0* | 22.5* | ||
| 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 | 800 | 微压缩性 | 0.50 | 25.0* | 35.0* | 24.1 | ||
6.4拟建项目隧道采用明挖法时,隧道将产生0~10m的基坑,基坑壁均主要由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和圆砾组成,基坑安全等级均为一级。隧道单幅宽8m,宽度均不大,基坑支护方式建议均采用排桩+内支撑等其他有效方式进行支护,排桩桩型宜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应进行专门的基坑支护设计,有关设计计算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的相关内容进行。有关基坑支护的初步设计参数建议按下表采用,施工图设计应进行试验复核:(带*的为经验值)
| 土层名称 | 重度 (KN/m3) | 渗透 系数 (cm/s ×10-6) | 直接快剪 标准值 | 锚杆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k(KPa) | 土钉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k(KPa) | |||
| φ(度) | C(KPa) | 一次常压注浆 | 二次压力注浆 | 成孔注浆土钉 | 打入钢管土钉 | |||
| 素 填 土 | 18.6 | 82.04 | 11.0 | 23.9 | 15 | 28 | 14 | 19 |
| 粉 质 粘 土② | 19.6 | 5.93 | 13.8 | 33.2 | 60 | 70 | 50 | 60 |
| 圆 砾③ | 21.0* | 20000* | 30.0* | 3.0* | 80 | 100 | 65 | 70 |
| 粉 质 粘 土④ | 19.4 | 8.23 | 12.7 | 31.7 | 55 | 60 | 45 | 50 |
|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⑤ | 22.5* | 200* | 22.0* | 28.0* | 120 | 150 | 70 | 80 |
| 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 | 24.1 | 80* | 25.0* | 35.0* | 180 | 230 | 85 | 95 |
| 土的状态 | 桩侧土的摩阻力标准值qik(KPa) | 地基水平向抗力系数的水平系数 m(KN/m4) | ||
| 钻(挖)孔桩 | 沉桩 | |||
| 素 填 土 ① | 稍密 | 5 | 8 | 3000 |
| 粉 质 粘 土 ② | 可-硬塑 | 45 | 50 | 15000 |
| 圆 砾 | 中密 | 130 | 150 | 40000 |
| 粉 质 粘 土 ④ | 可-硬塑 | 40 | 45 | 14000 |
|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 | 220 | 250 | 80000 | |
6.6建议必要时对地基土进行载荷试验复核;当采用桩基础时应进行一定数量的试桩校核,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和挡墙底与地基土间的摩擦系数μ应通过桩的水平静载试验确定,当无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上表取用,但应进行试验复核 。岩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应通过现场抗拔试验确定,以验证其强度,保证工程安全。
6.7 拟建项目隧道开挖部分主要有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和圆砾,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场地各岩土层施工工程分级如下表:
| 岩土名称 | 土石类别 | 施工工程分级 |
| 素 填 土 | 普通土 | Ⅱ |
| 粉 质 粘 土② | 普通土 | Ⅱ |
| 圆 砾③ | 硬土 | Ⅲ |
6.9拟建隧道进出口均将存在高约0~6m的永久边坡,边坡坡体主要由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和圆砾组成,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边坡宜采用排桩结合锚杆等方式支护,有关设计计算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的相关内容计算确定,排桩桩型宜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应在边坡坡顶、坡面和坡脚设置截水沟、泄水孔、排水沟等有效的排水措施。
6.10 当基坑和边坡采用排桩时,由于场地圆砾的厚度均较大富含地下水,胶结差,均易垮塌,桩基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成桩质量,保证施工安全。
6.10 拟建项目隧道埋深0~10m,底板高程为35.30~46.40m,上部覆土0.0~5.0m左右,须考虑抗浮,建议隧道抗浮水位按具体位置顶板顶高程取值,抗冲切抗验算时,水位建议按具体位置路面设计高程设计。由于拟建项目隧道局部覆土厚度较小,需考虑永久性抗浮,建议抗浮措施以设置抗浮锚杆为宜(初步设计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参数建议按表6.4采用,施工图设计应进行试验复核),抗浮锚杆宜进入到强风化粉砂质泥岩⑤一定深度,抗浮锚杆和抗浮桩的抗拔承载力应通过现场抗拔试验确定。考虑到场地较大,为减少受水力梯度及突发性降水影响,应注意以下几点:
6.10.1 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突发性降水等产生基坑积水。
6.10.2 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间应采取可靠措施排除场地内积水,保证场地内排水通畅并无积水。
6.10.3 基坑回填土必须采用压实的不透水的粘性土或灰土,并确保不会形成渗水通道。
6.10.4 隧道内应设置相应的观测、排水设备,确保地下水上升后排水通畅。
6.11场地下伏基岩为褐红色粉砂质泥岩,属极软岩,岩石较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
6.12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其防护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2008的有关规定。
6.13 根据波速实验各土层的剪切波速为:素填土①Vs=137.3m/s,粉质粘土②Vs=287.5m/s、圆砾Vs=338.5m/s、粉质粘土④Vs=272.0m/s,强风化粉砂质泥岩Vs=448.0m/s。选zk2、zk16、zk34、zk44四个钻孔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为: zk2Vse=303.9m/s、zk16Vse=300.5m/s、zk34Vse=295.7m/s、zk44Vse=312.6m/s,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场地土。
6.14拟建场地无液化土层。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湖南省地震局和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发的湘震发 [2016]51号文件》等相关规范、规程综合判定,湘潭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地震峰值动力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力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判定,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为对抗震一般地段。具体的抗震设计,建议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的相关内容执行。
6.15 本次勘察由于钻孔间距大,场地岩土层变化较大,不排除土层异常可能,应加强检测和监测工作,并做好地质记录。遇到与本勘察资料有差异现象时,应及时反馈,研究处理。另外本次勘察钻孔均布置在隧道的中线上,未在基坑边界外区域布置勘探孔,不排除该区域地层有异常可能,建议进行施工勘察。
6.16 由于受工作量和工期等因素影响,本次勘察未能查明场地各地下管线及道路两侧建筑物基础的位置、埋深等数据,建议建设方另行委托查明场地地下各种管线的埋设分布情况,并在施工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2016年8月
联系电话:
工程技术负责:
主任 工程 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