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界定
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国家正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新经济呼唤新工科,新经济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相对于传统工科人才,未来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其不仅在某一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而且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工程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产教融合,培养出能尽快与社会对接的工科专业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深化融合模式研究——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是为适应当前新工科发展的新要求,研究如何运用新的产教融合的形式、内容、机制等,积极建设专业产业,将产业与教学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切实实现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目标,并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专业教学需要与当地规划建设部门要求的具体实现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国内现有产教或教学融合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三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融合,即理论与案例或多门课程间的融合等。如:王军虎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结构合理,交互运用(教育教学论坛,2017.1);童强、宋贤钧提出课程教学与实践技能取证结合,实施“课证融合”教学模式(职教通讯,2016.12);唐德权、谢亚兰通过建立项目研讨的信息化平台,提出协同教学模式(学科探索,2016.7);刘海燕、吕大炜、王东东等提出课程教学内容由先修基础课、本课程、后继扩展课三部分有机融合(教育教学论坛,2016.4);陈俊、郭阳、杨敬宁等认为讲授与案例融合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中国当代医药,2016.3)。二是教学方法的融合,即课堂与课外或多教学方法的融合等。如:黄蕾、梁炎明、常晓军提出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传统教学、微课、翻转课堂融合(大学教育,2016.11);邓岳川、王延霞、李德亮等提出通过课前设计、课前学习、课堂教学、课后答疑等,实现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测绘工程,2017.2);杨洪杰、黄留佳提出要留学生考虑问题空间,通过启发、引导逐步解决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6)。三是教学形式的融合,即学生接受教师课程教学与课外实习、实践的融合等。如:曹英提出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教学论坛,2015.7);方慧从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差异出发,提出以教学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争取支持,培育师资队伍,建立融合发展的机制(中国远程教育,2015.10);李训仕、杨培新、王长龙提出建设“校中厂”,通过教学实训、生产经营、社会服务、技能考证、技术研发等途径实现校企合作(安徽农业科学,2016.3);刘艳中、陈勇、盛建龙等通过修改教学大纲,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参与教师研究课题,提出产教研融合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论坛,2016.9)。
国外产教融合研究可梳理出三种模式。一是企业主导式,即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访问”等。二是校企并重式,即学生劳动与教学结合。如:美国的“契约合作”、英国的“工学交替”等。三是学校主导式,即以学校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如: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有的模式对企业、行业依赖过强,有的模式值得参考。我们在进行模式借鉴时,要注意与国情、专业实际相结合。
(3)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该课题研究既能提升教师运用理论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做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同时又能极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创造潜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面向职业师制度的、具有直接动手能力的创新人才。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地方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有重要意义。
它立足于校地融合、校地一体,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师生的教学活动直接与社会挂钩,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对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具重要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应是主动发现过程,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愿尝试、能尝试,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而人本主义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与价值观。
新工科认为现行工程教育与行业实际脱节,学生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因此,新工科教育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在科学、人文、工程交叉与融合中学习,培养与提升整合能力、竞争能力、领导能力、实践能力。
(2)研究目标
从新工科教学要求与现有教学融合面临的挑战出发,以专业办学方式转变为突破口,改革教师与学生的职能与责任,探究产教或校地融合教学新模式实施的机制,实现校地直接结合,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与学生实践、创新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教学质量。
(3)研究内容
①新工科背景下产教深化融合模式特点及其与现有教学融合模式的差异;
②新工科背景下产教深化融合模式各形式及其实施机制研究;
③新工科背景下产教深化融合模式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具体实施研究。
(4)研究假设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深化融合模式不只是对传统教与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的融合与改变,而是重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师生来源与责任、教学绩效等问题上的根本变化。它立足于校地融合、校地一体,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师生的教学活动直接与社会挂钩,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5)创新之处
一是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师生来源与责任、教学绩效等问题上的根本转变。二是立足于校地融合、校地一体,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师生的教学活动直接与社会挂钩,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结合当前新工科发展的新要求,先分析现有产教或教学融合的类型、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适应当前发展要求的新的产教融合的形式、内容、机制等,后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专业教学需要与当地规划建设部门要求的具体实现对策。
(2)研究方法
研究将紧密结合新工科教育的新理念与工科各专业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采用对比、典型调查、借鉴其它学科(如医学)等方法,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机制。
(3)技术路线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新工科发展的新要求——实际调研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分析我国现有产教或教学融合的类型、特点及存在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国外教学融合模式类型、特点——实际调研其它学科(如医学)产教融合成功经验——构建适应当前发展要求的新的产教融合的形式、内容、机制等——调研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构建适合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需要与当地规划建设部门要求的具体实现对策。
(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7.3—2018.2)。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新工科背景下现有产教或教学融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实际调研,形成课题调研报告《医学专业教学融合方式调研》。
第二阶段(2018.3—2018.12)。通过比较、分析等,撰写课题研究初步成果《新工科背景下产教深化融合模式研究》。
第三阶段(2019.1—2019.6)。通过实际调研、咨询、分析、交流等,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新工科背景下产教深化融合模式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具体实施》。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