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并答案 3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0:05:20
文档

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并答案 3

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十道(一)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天敌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谕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伺蜈蚣久不下,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注释】①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②网罟(g
推荐度:
导读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十道(一)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天敌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谕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伺蜈蚣久不下,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注释】①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②网罟(g
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十道

(一)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天敌

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谕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伺蜈蚣久不下,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注释】①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②网罟(gǔ):捕鱼的网。③鹈鹕(tí hú):一种捕鱼的鸟。④天:天敌。⑤抢竹:乱竹丛。

1.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村叟:    叟,老头

     B.逐一蛇:  逐,追赶

     C.行甚急:  甚,很

     D.蛇已毙矣:毙,毙

   2.下列对象不属于苏辙所说的“天敌”项是()

  A.蜈蚣→蛇

  B.蜈蚣→蜘蛛

  C.蛇→ 蜘蛛

  D 鱼→ 鹈鹕

3.用以揭示本段中心的一句是()

  A.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

  B.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C.蛇已毙矣。

  D乃洒溺以杀之也。

4.为了揭示中心论点,作者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

  D 理论论证

5.翻译下列文言句式

     ①谕时而出

     ②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③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

附答案:1.D  毙,死。2.C  3.B  4.C

    5.①过了一段时间出来

      ②动物害怕它的天敌竟有如此神奇。

     ③大概是蜘蛛在摇摆它的肚子时,撒了尿把蜈蚣给杀死了。

(二)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父命牧牛陇上    牧:游牧

     B 辄默记         辄 :就  

     C听已           已 :完 

     D琅琅达旦       旦 :早晨

2.故事的主人公是()

    A 王冕  B 父  C 母 D寺僧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王冕学习刻苦的是()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复如初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D父命牧牛陇上

  

   4.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译文: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牛的事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B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译文:晚上悄悄出来坐在佛膝盖上,拿书对着长明灯来读它

C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D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文: 孩子如此痴呆,为何不听任他自己的作为呢? 

附答案:1.A 牧,放牧  2.A  3.D   4.D

(3)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A啖粥而读     啖:dàn

   B辄以水沃面   辄:zhé 

   C食不给       给:gěi  

   D乃至被谗受贬 谗:chán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二岁而孤      孤:孤单

   B啖粥而读      啖:吃,喝

   C或夜昏怠      或:有时

   D辄以水沃面    辄:就   

3.“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4.下列未能体现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是()

   A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B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C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D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5.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附答案:1.C 给jì  2.A孤 成为孤儿  3.B   4.A

5.①有时深夜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只能自足而已。

(4)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得:想到

   B时韩退之权京兆尹        权:代理,担任

   C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俄:不久

   D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具:具体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观者讶之”中“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完璧归赵 

      B不耻下问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吾妻之美我者

4.对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A 此时韩退之正任京城地方长官,一队车马过来,韩退之没有发觉贾岛,就不停地做手势。

      B当时韩愈正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骑着车马出门,贾岛不知道,韩愈用手势招呼他。

      C当时韩愈正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D当时韩愈正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一队车马过来,贾岛未能发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5. 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 

附答案:1.B  2.D  3.A  4.C  

5.赞扬了贾岛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5)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或得玉  或:或者

      B献诸子罕    诸:“之于”,之,指玉。于,介词,给

      C子罕弗受    弗:不

      D以示玉人    示:给……看

 2.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示玉人

     B.玉人以为宝也

     C.我以不贪为宝

     D.纳此以请死也

 3.下列句中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

     A.以示玉人

     B.玉人以为宝也

     C.不若人有其宝

     D.稽首而告曰

  4.翻译:“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附答案:1.A 或,有人  2. D 。D项为连词,“用以”,其余均为介词,把   3.C ,A、B、D均项省略代词“之”

 4.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作为宝贝,假若你把玉给了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不如人人都有自己的宝。

(6)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质讷而好学          讷:朴实敦厚

      B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依:投靠

      C遇善治《老子》        治:治理

      D投闲习读              闲:闲暇时光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兄笑之

      B或问“三余”之意

      C冬者岁之余

      D夜者日之余

3.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B.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

     C.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

     D.遇不肯教

4.下列未能体现董遇好学的一项是()

     A.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

     B.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C.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D.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5.请解说董遇的“三余”之含义。

     

附答案:1.C  治,研究。 2.A. A项“之”为代词,指董遇。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3.D . D项省略的是“之”,做宾语,其余三项均省略的是主语“董遇”。 4.B 

  5.“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即学习要好好利用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7)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而还走            走:跑

      B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或:有人

      C吾悉能志之            悉:熟悉

      D是不亦善学乎?        是:这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B学而不思则罔

      C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D不应而还走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说:shuō

      B学而不思则罔     罔:wǎng

      C王生益愠         愠:yùn

      D盍改之乎         盍:hé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请铭之坐右

      C吾悉能志之

      D盍改之乎 

5. 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附答案:1.C “悉”,都,全。2.D项,连词,表顺承,其余三项均为连词,但为反接连词,译为“然而”“但是” 3.A 说,通“悦”yuè   4.D项 A项 说,通“悦”B 坐同“座” C 志通识    5.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8)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采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邻镇粤将军署       署:官府,衙门  

      B时为放风筝之戏       为:玩

      C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   适:适合

      D遽诘之曰             诘:询问,问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幼有神童之誉     

      B时为放风筝之戏

      C遽诘之曰

      D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

3.下列文言句式语序不同的一项是()        

      A何难之有!

      B何罪之有?

      C唯命是从

      D汝曾读书否?

4.文中对联,下联中与上联“虎不啸”对应的几个字是()

      A龙不吟

      B车无轮

      C马无鞍

      D卒无粮

5.翻译:①何难之有!

        ②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附答案:1.C项。适:正巧 2.C项“之”,代词,他,指庄有恭。其余“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3.D项,一般语序,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句。4.C.   5.①有什么难的?②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9)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蹇材望伪态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丙子正月旦日,北军入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

【注释】①湖州:地名,今浙江境内。②倅(zú):副的,此处指副知州。③北兵:元军。④笏:(hù)片。⑤仍:还希望。⑥题云:墓碑上刻写。⑦瘗(yì):埋葬。⑧祝:告。⑨旦日:初一。⑩同知:职官名称,知府。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    为:是

      B镌其上曰                  镌:刻

      C且以银二笏凿窍            窍:洞,孔

      D只伺北军临城              伺:侍奉

2.下列句中“之”字用于“取消句子的性”的一项是()

      A北兵之将至也   

      B人皆怜之 

      C人皆谓之溺死

      D蹇已莫知所之

3.下列句中“所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下列行为不属于“蹇材望伪态”表现的项是()

      A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   

      B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

      C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

      D蹇已莫知所之

5.翻译①丙子正月旦日,北军入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

      ②既而北装乘骑而归

附答案:1.D 伺:等待。 2.A项,B、C均为代词,代“蹇材望”D项,动词,到,往。 3.A项,“所以”表工具、方式,译为“用来……”其余三项“所以”均表原因  4. D  

5.①丙子年正月一日,元军攻入城内,蹇材望已不知去向,人们都说他已淹死了。② 不久,蹇材望穿着元军服装乘着车马回来了。

(10)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私恩与公法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刺史。其故人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将按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默然。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冀州:古州名,今河北一带。②清河:古郡名,在今河北境内。③奸藏:贪污受贿。④按:追究。⑤青天:形容公正无私。⑥孺文:苏章的名。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章迁冀州刺史            迁:升官,升迁

      B其故人为清河太守          为:是,担任

      C将按其罪                  将:准备            

      D为设酒肴                 肴:饭菜

2.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章知其奸藏  

      B将按其罪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3.文中写到“太守默然”,原因是()

      A苏章迁冀州刺史

      B其故人为清河太守

      C一日,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往日之好甚欢

      D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

4.下列句子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

      A苏章迁冀州刺史

      B翌日,遂收太守

      C一日,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往日之好甚欢

      D将按其罪

5.翻译:①陈往日之好甚欢

        ②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

附答案:1.D 肴:可口的饭菜,美味的食物。  2.D 其:其中。其余三项“其”均为”他”,作主语。 3.A  4.A 。BCD三项均省略了主语。  5.①(苏章和故友太守二人)一起回忆讲述从前的美好往事和交情,很投机。②今天是我苏儒文与老朋友一起喝酒,这是我们私人交情;明天冀州刺史要依章办事,那就是公法了。

   

文档

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并答案 3

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十道(一)阅读下列文言片段,完成文后习题天敌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谕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伺蜈蚣久不下,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注释】①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②网罟(g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